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高校扩招和社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不正确的择业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观 不良择业观 原因 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良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念,制约了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不良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白领”的择业观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开始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要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手段,而不是必然和从事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但当下仍有不少大学生一厢情愿地抱守“精英”身份和白领意识,把目光盯在大城市、名企业、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而对求才若渴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求稳保守的择业观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大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相对稳定,很少有下岗和人才流动的问题,职业稳定观念深入人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下岗职工、人才流动,出现了民营企业、个体企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情况,使大学生认为就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加重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得许多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和单位,竞相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大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热潮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三)功利主义择业观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另外,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更使得他们努力地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人为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四)消极等待的择业观念。
面对前所未有的人才竞争和用人单位的苛刻挑选,加之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不了解或是不理解,一些大学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处境无所适从,对就业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担心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待命,随波逐流,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国家政策帮忙,依赖社会关注,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屡见不鲜,人为地使择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不仅拉长了周期,而且抬高了成本,极大地降低了择业效率。
二、产生不良择业观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如缺乏社会关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那些表现较差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却有单位接收,造成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的积极性受挫,产生抵触情绪。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二)自我认识上的差距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渡期,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一直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而有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失落感不断增强,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关键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当然就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择业观要鼓励和倡导,对消极的、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择业观要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择业观念是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冷静分析和正确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主动择业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择业的客观基础。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到一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现在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使大学生的追求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愿望相一致。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要把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学校的实施办法向大学生宣传,使大学生掌握就业政策,根据就业政策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因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规律,克服和纠正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加强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
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使毕业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特长的发展路线;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激励作用。
要大力宣传社会责任,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可以经常请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谈心,启迪和鼓励毕业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发展事业的奋斗中发展自己。
(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应该利用实习期和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大学生做社会调查并从事多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了解社会,从而调整自我认识,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外,大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敬业精神,从而形成报效国家的择业观。
总之,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让当代的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自身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肖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20,(3):118-120.
[2]辽宁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生就业创业概论[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3.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观 不良择业观 原因 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良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念,制约了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不良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白领”的择业观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开始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要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手段,而不是必然和从事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但当下仍有不少大学生一厢情愿地抱守“精英”身份和白领意识,把目光盯在大城市、名企业、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而对求才若渴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求稳保守的择业观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大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相对稳定,很少有下岗和人才流动的问题,职业稳定观念深入人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下岗职工、人才流动,出现了民营企业、个体企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情况,使大学生认为就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加重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得许多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和单位,竞相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大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热潮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三)功利主义择业观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另外,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更使得他们努力地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人为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四)消极等待的择业观念。
面对前所未有的人才竞争和用人单位的苛刻挑选,加之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不了解或是不理解,一些大学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处境无所适从,对就业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担心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待命,随波逐流,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国家政策帮忙,依赖社会关注,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屡见不鲜,人为地使择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不仅拉长了周期,而且抬高了成本,极大地降低了择业效率。
二、产生不良择业观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如缺乏社会关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那些表现较差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却有单位接收,造成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的积极性受挫,产生抵触情绪。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二)自我认识上的差距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渡期,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一直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而有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失落感不断增强,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关键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当然就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择业观要鼓励和倡导,对消极的、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择业观要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择业观念是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冷静分析和正确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主动择业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择业的客观基础。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到一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现在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使大学生的追求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愿望相一致。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要把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学校的实施办法向大学生宣传,使大学生掌握就业政策,根据就业政策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因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规律,克服和纠正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加强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
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使毕业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特长的发展路线;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激励作用。
要大力宣传社会责任,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可以经常请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谈心,启迪和鼓励毕业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发展事业的奋斗中发展自己。
(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应该利用实习期和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大学生做社会调查并从事多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了解社会,从而调整自我认识,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外,大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敬业精神,从而形成报效国家的择业观。
总之,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让当代的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自身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肖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20,(3):118-120.
[2]辽宁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生就业创业概论[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