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高校复学后心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突破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7091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内疫情逐渐趋于稳定,各省市高校陆续确定了高校学生返校时间,各高校积极准备学生返校后的学习生活及应急方案。本文从心理育人环境、育人对象及育人者自身三个方面出发,就学生返校后心理育人工作可能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探索,并针对挑战提出突破的意见与建议,为各高校复学后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高校复学;心理育人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这不仅是对各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挑战,也是对民众心理的挑战,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给人类造成的生理损害在短时间内可能恢复但对心理的影响却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先后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明确将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18日召开的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稳妥做好疫情善后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从疫情初期开始,全国心理学界各领域的工作者投身心理战“役”工作,在疫情防控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价值。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心理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高校复学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培育学生良好心态等方面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挑战有哪些?又将如何突破以适应疫情防控情势?
  一、复学后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育人环境。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疫情对学生心态的影响还将持续。疫情爆发后,大学生心理状况随着疫情发展呈现不同阶段,疫情初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恐惧、焦虑、抑郁和心理应激现象迅速增多,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到疫情有效控制后大众心理逐渐趋于稳定。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切实做好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学生返校后其学习、生活环境较以往相比活动范围、学习就餐等日常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毕业升学、就业求职等活动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疫情本身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灾后一年之内,20%的人群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1]。我国唐山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2]。一项SARS病人患病10 年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明,病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分低于健康人群,除了因疾病或治疗过程的副作用遗留了身体的病痛,很多人心理上还不能走出SARS的阴影[3]。
  (二)育人对象。高校学生生源广泛,数量较大,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而且全国各省市受疫情影响的严重程度不一,导致各高校学生受到疫情影响的人数及程度也各不一致,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重点不一样,特别是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给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另外,受疫情及网络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上大学生原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及复杂、活跃的思想特点,受不良思想影响的冲击较以往更加强烈,极易造成思想上的迷失与心理上的失衡。这给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在学生复学后,如何进行正确和有效的引导,塑造学生健康、良好心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育人者自身。此次疫情的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长期与“受害者”互动,容易出现同样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即“替代者创伤”)[4],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面对这样一次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经验稍显不足,专业力量较薄弱。另外,心理育人的形式与以往不同,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云上”操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事务性工作繁杂,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来说,就需要一个适应、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最后,不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都是纯心理学背景,他们在进行心理育人工作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较为单薄。
  二、如何突破挑战
  (一)育人环境挑战的突破
  1.营造关心支持、稳定包容的良好心理育人氛围。良好的氛围是进行有效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支撑,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及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与渠道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一是以科学的形态传递准确的信息,包括为学生提供确定的返校后学习、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学校防疫措施情况等相关信息,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掌控感;二是加强对新冠肺炎疾病认识的正确引导,将“病” 和“病人” 分開,消除对疾病的耻感,避免群际歧视(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的发生;三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保留正常学习、生活内容[5],保证学生规律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升学生心理免疫力;四是结合全国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中积极正向心理故事的宣传报道,提升学生对自身及社会的信心与希望,形成良好社会心态。
  2.加强学业、就业指导及巩固学生在校人际支持。在疫情的影响下,开学推迟,学生的学习、实习,见习、转专业,毕业升学,就业求职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受到较大冲击。复学后需要从心理育人工作内容的多个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业指导、就业指导与帮扶、和谐人际的构建。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相关科普知识指导,增加学生对相关议题的科学认知,降低学生的焦虑感;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在校的积极体验;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以宿舍、班级等为单位的各类团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链接,巩固学生在校人际支持,提升心理应对能力。
  (二)育人对象挑战的突破
  1.全面掌握学生情况。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兼顾大学生群体与特殊个体,学生复学前后要利用“大学工”的优势,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心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一是要科学把握学生受疫情影响的程度,精准划分学生心理状态,抓住心理干预重点人群,有效预防“疫后综合征”,做到急而不乱、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对以往有基础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的摸排与关注,准确掌握这部分学生心理动态,通过以上两点预防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对学生做大样本抽样调查,探索和分析返校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变化,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整体心理动向,对标实际,制定学生良好心态的引领路径与策略,提升心理育人成效。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建构生命意义。心理育人是“育心”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不能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心理问题解决的层面,而是要以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为国育才的立场开展心理育人工作[6],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要自觉与心理育人目标保持一致,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是要帮助大学生自觉的将个人快乐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确保学生自觉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重整和确立自己的生活框架,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6];二是要在心理调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确保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三是要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展防疫知识、自助技巧和战疫故事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懂得心怀感恩和敬畏生命,认识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育人者自身挑战的突破
  1.多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在疫情条件下,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要在协调校内育人资源的基础上,将工作触角延伸至校外,形成多方联动的合力,保障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明确工作原则与工作职责,统筹安排,分级管理,打好心理育人工作组合拳,确保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心理育人资源的优化整合。二是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行业协会、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等多层次主体的功能,与其建立工作机制,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短板;三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的经验与成果,并加强相关科学研究,提升紧急突发事件中高校心理育人应对能力。
  2.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升专业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时讲到“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对心理育人工作来说同样如此,虽然高校心理育人队伍“疗心”“育德”能力的短板存在,但同时也正因为疫情,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各类培训纷至沓来,前所未有的“免费知识”培训充斥于整个心理健康服务行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科学选择培训内容,加强自我学习,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一是要加强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及心理应激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提升化解当前疫情下心理育人难点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深化“线上”工作方式,积累“线上”工作的经验,不断突破“线上”工作难题,让“线上”工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三是要加强对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的学习与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使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同步。
  疫情的发生给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带来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育心”向“育人”推进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疫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映射点,充分进行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运用心理学科的知识化解学生心理困惑的同时,还要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到学生心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一次次的考验中,努力突破挑战,不断完善和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正奎.重大自然灾害心理援助的时空二维模型[J].中国应急管理,2012(05):41-45.
  [2]张素娟.从汶川到玉树管窥中国灾害心理援助[J].中国减灾,2011(09):15-17.
  [3]孫洪芬,刘丽君,谢祎,黄淑敏.SARS病人患病10年后生活质量调查[J].天津护理,2017,25(05):382-384.
  [4] 丛中.心理危机干预基本要领[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03) :243-245
  [2020-04-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73.r.20200310.1528.038.html.
  [5]唐登华.新冠肺炎流行期社会心理响应建议[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03):238-239[2020-04-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73.r.20200310.1528.034.html.
  [6]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0-94.
  作者简介:周全丽(1990-),女,汉族,云南省丽江人,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指导中心专职教师(讲师/科员),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蒋毓新(1981-),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部(处)长(讲师/正处级),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语篇语句打造通往学生心灵的情感之桥,能够在提高学生语文感悟、社会感悟中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这为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章也将基于实践教学现状及思考,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让学生在情感发展中获得心灵感悟,在心灵感悟中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摘 要]城市会展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按时间效应可以分为一次性和持续性经济影响,按传递程度可以分为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和乘数效应经济影响。在理论辨析基础上,以地区生产总值为目标变量,构建操作性较强的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应用的会展总收入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会展业;经济增长;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
期刊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所以各学校开始在日常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美术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好处。而色彩在美术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方法与路径,希望对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色彩感;方法探究  引言:  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的
期刊
摘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等各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赫尔巴特关于教师观进行分析研究,汲取赫尔巴特教育哲学的思想精华,得到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提出坚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发挥兴趣对完整学习的内化作用等应用策略,旨在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赫尔巴特;核心素养;学生;教师  
期刊
摘要:对比社会实际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本文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新思路。这些改革新思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如果能很好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将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催眠术;心
期刊
摘要:“诊断”一词最初被用于医学领域,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诊”一个是“断”,“诊断”一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被称之为“课堂教学诊断”也被称之为“教学现场分析”。目前对于教学诊断的相关概念,还并不明确。微观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就是以诊断的方式对教学方式与过程进行评价,教育诊断评价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深化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内容。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的内容大多是集中在教学效果方面,对课堂教学质量方面
期刊
摘要: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上发挥作用,还能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上发挥优势。尤其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能突显出“互联网+”思维模式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模式;高校英语教学;应用探究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普
期刊
摘要:为更好了解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做好新生入学及后期教育管理工作。根据《大学生适应性量表》随机抽样了我校35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大学认可度、人际关系、生活方面适应性得分较高于男生;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生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气候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完整家庭在大学认可度方面得分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父母较高的学历背景会引导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建议与对策
期刊
摘要:所谓的师生互动一般而言是说在某节教授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在相互平等的关系上为了高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而所产生的具有交互性效用的言行举止[1]。建立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离不开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本研究选取“一师一优课”活动的高中地理部级优课“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结构、老师教学风格和倾向以及老师提问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并且
期刊
摘要: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文章从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层面重点探讨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路径,以期推动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