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物,可以帮助你度过寒冬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乎乎上中学了,转眼已是初三,在一所重点学校。每月一考,压力可想而知。好在他总是有各种方式调节这压力,吃,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解压方式。有次放学回家,他告诉我:“妈,我下午上课时想了下,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刻,不是什么干一番事业之时,而是吃的时候。”
  看得出来,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一时也不好反驳,我难道能说:“不,你错了!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不,我肯定不会当个这么扫兴的妈妈。况且,我认为“吃”的确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欢愉,极有意义。至少,一个打心底热爱吃的人,大概是不容易抑郁的。


  听朋友说,一位在北大读大三的孩子退学了,他是当年的市高考状元,所在高中还请他母亲做过分享报告会。很巧,我的一位朋友当年就听了这场报告会,那位高考状元一直是她儿子心目中的“学神”。她儿子现在四川一所普通大学念大二,“不知我儿子听到这个消息会怎么想……”朋友感喟不已。而“学神”的母亲现在又是何种心情呢?在当年的光环与如今的退学背后,这个孩子和这个家庭经历了些什么?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多,我从身边的同事、朋友处就已听闻几例,也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精神科医生说:“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位精神科医生把这些学生所患的心理症归结为“空心病”,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在只有成绩和名次的世界里胜出后,他们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疲惫不堪的同时也无比空虚……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从上大学才开始有的,可能从上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已经开始产生了。
  我突然想到,如果这些孩子的世界中除了成绩上的角逐、分数上的排名,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内容,也许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这“空心病”侵袭了吧。
  我也突然想到,当我总是抱怨儿子的贪玩享乐时,这些贪玩享乐未尝不是他下意识自主抵抗那些没完没了的考试与排名的方式。他用这些方式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些小乐子,腾出些小小的心灵空间,安放自己除书本、卷子以外的青春……


  我发现,在每次考试中,乎乎总是会以他的方式给自己打开一扇小气窗,放个风,透口气。他没有我那么在意他的成绩,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松弛与平衡。
  他有各种兴趣:吃美食、听音乐、网上购物、看科幻推理小说……最近他非要在我房间写作业,于是整个晚上,我都看他戴着耳机,哼着小曲,自带拍子和节奏,唱得兴起还比画几下,仿佛自己是个说唱歌手。
  我对着面前的电脑,佯装很投入自己的工作,克制心里的焦虑,生怕打扰他的哼唱。为此,我需要在几种相互冲突的情绪中尽量调整心态。
  前几天看到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条微博:
  有什么事物,可以帮助你度过一次次崩溃的寒冬?
  那就是你抽象的、坚韧的自我。它超越一切具体的条件,所以一次次具体条件的崩溃中,这份坚韧的、内聚性自我都可以一直存在。
  这份自我从哪儿来?其中一个前提是,你至少有时体验过“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让你真切体验到,一份对你自己的爱,是超越一切条件的。
  或者说是,有一个抽象的自己,看似虚无缥缈,但在爱你的人眼里,是真切存在着的。
  无条件的爱—看到这段话,我最先想到我的外公。蒋雯丽在她的书《姥爷,我们天上见》中,写自己和姥爷朝夕相处的13年:夏天,姥爷在入睡前给她不停扇扇子;冬天,姥爷把衣服烤热再给她穿;姥爷花半个月工资,只为给她买个布娃娃满足心愿。
  我的外公也是如此。他从不会因为我考多少分而责备我,不会因为我是否够优秀而调整对我的态度。他的爱,纯粹、简单,只因为我是那个喊他“外公”的小女孩。
  这些回忆,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莫大温暖。
  它们的确如柴薪,可以让我借此对抗此后人生中的寒冷。


  在网上看到网友说起父母的温暖点滴:
  高中住校,我妈有次打电话给我,说:“你爸昨晚睡梦中好像听到你回来开门的声音,结果今早6点他就起床给你煮红豆稀饭,煮好了去敲你的门,才发现原来只是做了个梦,梦见他的小家伙回来了。哈哈,你看你爸多傻!”我却一点儿都笑不出来,鼻子那个酸呀……
  我妈文化程度不高,每次给我的卷子、作业上签字时,她不评论我考得如何,却总担心字不好让老师笑话我。我说不会。有次妹妹拿出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我妈的名字,妹妹说妈妈最近在练字。
  有次和我媽吵架,我冲出了家门。那会儿已经到吃晚饭的时间了,闻着别人家的饭菜香,我肚子饿了,心里开始后悔。这时我妈追了过来,三步并作两步拉住我的手,说:“我去买馕,不然晚上吃啥?你跟我一块儿去吧,反正都出来了。”我没说话,默默跟着她走了。但其实,我妈那晚做的是米饭……
  这些温暖的正向情感连接都是让孩子今后独自面对困境时免于崩溃的力量吧!它们能让孩子有个更坚韧的自我。
  能让乎乎今后顺利度过寒冬的是什么?我有没有为他准备更多的用以“过冬”的温暖回忆?
  反省中,让我聊以自慰的是,尽管我不算是称职的好妈妈,但在“吃”这件事上,我着实为乎乎提供了不少美好回忆,那难以计数的早晨与深夜在厨房的忙活儿,那些尽量不重样的早餐与夜宵—乎乎认为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是吃”中必须有我的一份功劳。当然也有乎乎爸的,我们仨,在“吃是人生大事”这一点上有着高度统一的共识。
  仅仅是食物吗?不,伴随食物的还有情感的交流。这些与食物有关的时光,减缓着分数与成绩带给亲子关系的损耗,兴许会为他今后的人生增添一份火光,多一份照亮。
  但愿乎乎能有更多度过寒冬的储备。
  但愿每个孩子,都有足够度过寒冬的储备。
其他文献
一  听说过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吗?2013年他回母校做创业讲座时曾哽咽着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我看到这个视频时很难过。我还不如他呢,屠夫至少算正当职业,我连个工作都没有,靠老婆养活。  很多人以为清華大学毕业的都能进名企、找好工作、买大房子。真遗憾,我属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渣”,专业能力不行,年年考全班倒数第一,毕业后不敢往五百强企业投简历,就在小公司里找了份工
期刊
昆蟲界如果举办选美大赛的话,我敢肯定,豆娘稳进前三,是名副其实的“昆虫小姐”。  不是我偏爱它,是其实力摆在那儿。豆娘身材苗条,大腿修长,栖息时四翅并拢于背上,如新娘的纱裙,眼睛大而有神,嘴巴小而秀气。它们在水边、草丛中飞行的时候,万物静谧,清风温柔,花艳草碧,周围的一切,简直组成了天堂的模样。  豆娘和蜻蜓属同一目,但它比蜻蜓更小巧美丽。它的幼虫也在水中生活,到暮春水暖,就开始有豆娘陆续爬上草秆
期刊
一  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我们宿舍住八个人,除了三位毕业回家就管分配的,剩下我们五个对前途一头雾水,决定集体去考一考:万一考上了呢?一位舍友对我说:“你文笔那么好,没问题的。”我听完自信满满,使劲挺了挺胸脯。  分数出来一看,我考得最糟,自以为手到擒来的申论,得分低到没眼看。  工作了一阵儿以后我才想明白,“国考”与写文章完全不一样。它考查的是你的思维能力,是面对复杂现实状
期刊
一  琳琳是某星级酒店大堂的工作人员,“90后”,单身,颜值8.5分,魔鬼身材。我因订酒店和她结识。  去年春节琳琳回老家,节后单位让她先别回来,因为回来也要隔离后才能上班,而单位暂时处于半停业状态,什么时候全面复工要打个问号。  琳琳闲在家里,听同事们说整个行业受到重创,心慌了,想早做准备。她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卖东西并招募销售,便马上加入,做了微商。  一日,琳琳向我推销,被我婉拒,她忍不住倾
期刊
一  过年陪老妈看了一场电影,选了《你好,李焕英》,打算借此交流一下母子感情。电影结尾情感爆发时,黑漆漆的四周涌来阵阵压抑的抽泣声,等灯光大亮,我偷偷观察了一下,发现我妈完全没哭。  这一点儿都不科学。我问她:“这个电影就没触动你吗?一张票可60块钱呢!”她回答,这电影里关于20世纪80年代的每一幕场景,都在她的脑海中如昨日重现一般,那就是她燃烧的青春啊!  哪一个做娘亲的,风华正茂时不是一个“李
期刊
浮世本来多聚散  蔡丹君 著  类型:散文  中信出版社文艺社  2020年12月  孤独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但又不尽相同。李白的孤独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杜甫的孤独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刘禹锡的孤独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本小书并不是研究唐诗的学术著作,而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把唐诗纳入诗人的一生际遇,纳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故事中寻根溯源,探寻他们究竟是以
期刊
一  小时候每次跟我妈回姥姥家,去的时候无论多么欢欢喜喜,离开时都会变得鬼鬼祟祟:寒冷的冬日凌晨,我妈叫醒我,不许我出声,连灯都不敢开,我至今还记得那些被急匆匆套上的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冰凉的棉毛衫、扎脸的毛衣、紧张中被穿反了的外套……和我一样被粗暴对待的还有行李包,它们被胡乱地塞进了衣物、食物,舍不得吃的蛋糕被压扁,晒好的脆薯干被挤碎。我们摸黑梳洗,悄悄地行动,就像偷东西的老鼠,听见一点儿动静就停
期刊
一  江南水乡的石门镇上,盛产两样美丽的东西:亮晶晶的蚕丝和漂亮的蓝印花布。小镇上有不少蚕丝作坊和蓝印花布染坊。丰子恺家的染坊叫“丰同裕”,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字号”。他从小在染坊里长大,每天都看到姑姑、妈妈和姐姐们在染制蓝印花布和彩色绸伞。  有一次,他从染坊讨来一些染料,给课本上的每幅图画都涂上了颜色。一本黑白色的《千家诗》,竟然变成了漂亮的彩色图画书。  春天里,他独自来到郊外,站在开满油菜花
期刊
一  两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一款类似微博的印度社区App(应用程序)的运营。我所在的团队负责印度创作者的招募和培养。拉姆一度是我对接的“创作者”中粉丝最多的。  当时我们的产品仍在起步期,暂时无法付费引入创作者,距离“内容变现”也相当遥远,所以从外部招募较成熟的创作者很困难。毕竟鲜有人会仅因为内容创作的热情或信息共享的情怀,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免费内容创作,更别提在一个名不
期刊
一  每年11月到12月,考试的紧张气氛就会四处弥漫。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尤其是2020年以来,西安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付费“共享空间”为这团紧张的空气分担了 一部分压力。  打开“大众点评”,定位至西安,搜索关键词“共享自习室”,会显示60余个词条。粗略浏览一番,“安静”“沉浸”“看到努力的别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不认真”成为所有评价中的关键词句。  其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付费自习室这种模式就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