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励在企业管理当中主要是领导人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激励理论对企业员工运用精神与物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以此激发和促进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一套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基于此对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有效激励进行探讨。
关键词:激励;激励机制;评估;探讨
隨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就促使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形成,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促使企业在竞争的环境当中赢得发展的空间,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一套有效激励机制,这也是现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在建立企业有效激励机制使需要运用很多相关理论作为参照基础,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制定和应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激励机制
建立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激励机制主要是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做出努力。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对员工激励和约束的目的,并且将这些制定好的奖惩措施制定成企业中专有的制度,其中这项完整性、系统性的激励机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竞争激励、和产权激励以及对人才的开发激励制度。
1.精神激励
企业发展中对员工实行精神激励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自信、自尊和自我在企业发展中的需要和定位制定的一项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促使员工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促使自身能力的成长。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更深层次的激励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会更加的长久。对员工实行精神激励在现代主要是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工作激励等方式实现。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在现代企业对员工进行管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激励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工资制度,通过基本劳动的分配再加上实现目标的浮动工资比例,同时将升级制度运用到其中,以此实现物质激励的多元化,扩大激励效应。
3.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主要是通过企业中通过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对工作认真和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激励和奖励,促使这些优秀的员工实现竞争上岗,从而实现优胜劣汰。
4.产权激励
产权激励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主要是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联合到一起,以此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共赢。这种产权激励所运用的方式主要是员工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
5.人才开发
人才开发主要体现在工作中和招聘中,在工作中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提拔,在招聘中对按照企业发展培训的要求和程序,对员工进行筛选和征用。最后是通过员工与领导管理者通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以此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
二、不同的激励层次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在企业管理和发展当中实行有效的激励还需要根据企业中实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企业层次实行相对应的激励措施。
(一)对普通员工的激励
1.普通员工在企业当中主要是指一般的员工和基层的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这一部分的人数较多,所进行的工作也比较固定,通过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好的完成工作就可以将物质激励措施运用到其中。同时还可以对这大多数员工提供更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促使工作平台的扩大和上升,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对员工增加工资、奖金;丰富生活相关福利措施;升职等方式进行。在现代员工发展所注重的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工资和可上升的平台。对此实行物质激励时所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公平,即对员工进行一视同仁,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适当的拉开激励的距离,从而增加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对中高层员工的激励
对中高层员工进行激励措施的运用仅仅是依靠工资、精神激励是不够的。这一类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骨干,对此进行激励手段就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其一是将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分配给中高层管理员工,就促使中高层员工除了工作中的工资、奖金、福利之外还可以享受企业的利润分成。其二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方法企业的期权或者是股票,通过这种把员工与企业发展利益捆绑的形式,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有效评估体系的建立
1.有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防止在这些激励制度实际的运用中,出现随意性或者是只注重制度的建立不注重实施的过程这种表面功夫的情况发生,促使这些具体的激励措施没有准确、有效的运用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当中,促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会促使员工跳槽率升高,从而导致员工的流失,影响企业的发展。基于此就需要针对这些所指定的企业激励制度建立相对应的有效评估体系,从而保证激励的有效性。
2.有效评估体系主要是通过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和保证体系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考核体系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进行考核的期间尽量避免考核的单一性,对员工进行考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以此得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考核意见。最后是将对员工进行考核之后的意见及时的反应给员工,对具体的奖惩措施做到公平、及时。
四、避免过度激励
1.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度”。企业管理中实行激励制度可以促进员工发挥积极主动性,激发员工的潜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还会导致员工消极待工、离职的情况出现。在企业发展内部的运用中通常会引用一些竞争的机制和收入与业绩相挂钩的形式,促使员工积极待工或者是引发员工工作的危机感,已达到对员工激励的目的。但是在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激励过度,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过度的竞争会促使员工与领导之间形成相对应的态度和情绪,同时激发员工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员工离职情况频频发生。
2.在上海某销售公司当中,领导者实行的制度就是每一个月销售业绩倒数的三名,不问原因就被淘汰出局,其中无论是这一个月的销售业绩与上月相比上升多少,都采用这样的制度造成员工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同时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诱发人的承受极限,最终促使员工纷纷离职。而在海尔集团中的员工就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激励方式,促使其中的优秀工人、合格工人和试用工人之间,在工作中表现好就可以一级一级向上提,如果表现不好就像下降,这种动态转换方式的应用,促使每一天工作中都会承受适当的竞争压力,促使员工激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语:本文是基于对如何实现有效的激励的研究,对此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展开,对企业的员工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本文中制定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员工采取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产权激励和人才开发激励等方式在现代企业员工管理当中。在文中还提到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还需要根据员工的层次采用相对应的激励措施,最后是对具体的企业激励制度进行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这些激励制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监督和评判效果,同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从而促使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和企业之间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孙少甫.如何实现员工有效激励[J].中国经贸,2013,(18):75-76.
[2]孙饶军.企业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J].魅力中国,2012,(35):45.
[3]利龑,张体勤.人才产权实现感知:企业R&;D人员激励研究的新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5):179-183.
[4]利龑.组织激励对研发人员个体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人才资本产权实现感知为中介[D].山东大学,2015.
[5]余梅.电力企业如何实现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11):211-211.
关键词:激励;激励机制;评估;探讨
隨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就促使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形成,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促使企业在竞争的环境当中赢得发展的空间,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一套有效激励机制,这也是现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在建立企业有效激励机制使需要运用很多相关理论作为参照基础,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制定和应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激励机制
建立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激励机制主要是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做出努力。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对员工激励和约束的目的,并且将这些制定好的奖惩措施制定成企业中专有的制度,其中这项完整性、系统性的激励机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竞争激励、和产权激励以及对人才的开发激励制度。
1.精神激励
企业发展中对员工实行精神激励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自信、自尊和自我在企业发展中的需要和定位制定的一项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促使员工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促使自身能力的成长。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更深层次的激励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会更加的长久。对员工实行精神激励在现代主要是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工作激励等方式实现。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在现代企业对员工进行管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激励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工资制度,通过基本劳动的分配再加上实现目标的浮动工资比例,同时将升级制度运用到其中,以此实现物质激励的多元化,扩大激励效应。
3.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主要是通过企业中通过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对工作认真和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激励和奖励,促使这些优秀的员工实现竞争上岗,从而实现优胜劣汰。
4.产权激励
产权激励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主要是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联合到一起,以此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共赢。这种产权激励所运用的方式主要是员工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
5.人才开发
人才开发主要体现在工作中和招聘中,在工作中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提拔,在招聘中对按照企业发展培训的要求和程序,对员工进行筛选和征用。最后是通过员工与领导管理者通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以此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
二、不同的激励层次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在企业管理和发展当中实行有效的激励还需要根据企业中实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企业层次实行相对应的激励措施。
(一)对普通员工的激励
1.普通员工在企业当中主要是指一般的员工和基层的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这一部分的人数较多,所进行的工作也比较固定,通过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好的完成工作就可以将物质激励措施运用到其中。同时还可以对这大多数员工提供更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促使工作平台的扩大和上升,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对员工增加工资、奖金;丰富生活相关福利措施;升职等方式进行。在现代员工发展所注重的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工资和可上升的平台。对此实行物质激励时所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公平,即对员工进行一视同仁,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适当的拉开激励的距离,从而增加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对中高层员工的激励
对中高层员工进行激励措施的运用仅仅是依靠工资、精神激励是不够的。这一类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骨干,对此进行激励手段就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其一是将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分配给中高层管理员工,就促使中高层员工除了工作中的工资、奖金、福利之外还可以享受企业的利润分成。其二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方法企业的期权或者是股票,通过这种把员工与企业发展利益捆绑的形式,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有效评估体系的建立
1.有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防止在这些激励制度实际的运用中,出现随意性或者是只注重制度的建立不注重实施的过程这种表面功夫的情况发生,促使这些具体的激励措施没有准确、有效的运用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当中,促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会促使员工跳槽率升高,从而导致员工的流失,影响企业的发展。基于此就需要针对这些所指定的企业激励制度建立相对应的有效评估体系,从而保证激励的有效性。
2.有效评估体系主要是通过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和保证体系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考核体系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进行考核的期间尽量避免考核的单一性,对员工进行考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以此得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考核意见。最后是将对员工进行考核之后的意见及时的反应给员工,对具体的奖惩措施做到公平、及时。
四、避免过度激励
1.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度”。企业管理中实行激励制度可以促进员工发挥积极主动性,激发员工的潜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还会导致员工消极待工、离职的情况出现。在企业发展内部的运用中通常会引用一些竞争的机制和收入与业绩相挂钩的形式,促使员工积极待工或者是引发员工工作的危机感,已达到对员工激励的目的。但是在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激励过度,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过度的竞争会促使员工与领导之间形成相对应的态度和情绪,同时激发员工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员工离职情况频频发生。
2.在上海某销售公司当中,领导者实行的制度就是每一个月销售业绩倒数的三名,不问原因就被淘汰出局,其中无论是这一个月的销售业绩与上月相比上升多少,都采用这样的制度造成员工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同时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诱发人的承受极限,最终促使员工纷纷离职。而在海尔集团中的员工就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激励方式,促使其中的优秀工人、合格工人和试用工人之间,在工作中表现好就可以一级一级向上提,如果表现不好就像下降,这种动态转换方式的应用,促使每一天工作中都会承受适当的竞争压力,促使员工激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语:本文是基于对如何实现有效的激励的研究,对此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展开,对企业的员工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本文中制定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员工采取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产权激励和人才开发激励等方式在现代企业员工管理当中。在文中还提到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还需要根据员工的层次采用相对应的激励措施,最后是对具体的企业激励制度进行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这些激励制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监督和评判效果,同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从而促使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和企业之间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孙少甫.如何实现员工有效激励[J].中国经贸,2013,(18):75-76.
[2]孙饶军.企业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J].魅力中国,2012,(35):45.
[3]利龑,张体勤.人才产权实现感知:企业R&;D人员激励研究的新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5):179-183.
[4]利龑.组织激励对研发人员个体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人才资本产权实现感知为中介[D].山东大学,2015.
[5]余梅.电力企业如何实现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11):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