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教育气氛,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知识,善于质疑解难,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育人性,启智性,审美性。
  【关键词】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多元智力
  一.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有什么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有什么样的教师可能就会培养出什么的学生。教师的素质与观念、能力同样会决定学生的素质、观念。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不断地与外界学习交流、合作,以达到更完美,更适合,更有效的意识。教学中注意改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为教而教,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作为教师就应走出 "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念更新,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进行知识探求的源源动力。只有充分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不是一种负担,才是孩子们内在的一种享受。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喜好变化快,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对汉字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思想单纯,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教学中的汉字用"幼圆"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他们可以有一种亲切感,汉字的学习就好像是他们在和汉字交朋友,这样他们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语文教师要顺应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从生活的实际来出发,巧妙地设计各种情景,让孩子们对教学充满兴趣。
  四.创造互动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月光曲》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在导入时,播放了《月光曲》钢琴曲,使学生先对这首曲子有了最初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首美妙的乐曲是怎样谱成的。在课堂中教师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情感朗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采用这样的文字激情引导:“盲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如此纯熟的钢琴声,而且酷爱音乐的她猜想眼前这位演奏者很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因此,盲姑娘又惊又喜地说……”学生仿佛已经和盲姑娘融为一体,很激动地朗读课文,感受盲姑娘的激动和贝多芬由同情到遇知音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复杂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轻松引导、自己的深入朗读中,明白了《月光曲》的旋律实际就是贝多芬当时的情感变化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解放学生,不要压学生、治学生,使教学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让学生在提问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要转变意识和思维。提问和质疑并不是挑战教师教学的权威,而恰恰是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的表现,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也是基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其他文献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公布,为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呈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Objective: To forecast the visceral leishmaniasis cases using autoregress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and hybrid ARIMA-EGARCH model,which offers a scienti
信访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政权建设的需要,做出的制度创新,从创立之初,就逐步承担起社会动员、权利救济两大功能,并在发展中逐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
【摘要】中国语法中的语感问题最早是由夏丏尊先生于1924年提出,时至今日,对于语感的定义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同时,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具有推广意义的语感教学方式。  其实,对于语感的具体定义不必做太多纠缠,只需根据“属 种差”的公式,即可得出所谓语感,就是人类对于语言的直觉。此外,语言的教学尤其是语感的教学,要在听说读写的大体要求下具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本文将就中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期刊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而市场的无约束发展,势必会导致自然垄断、外部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产生,社会成本的
所谓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激发了师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创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是
期刊
20世纪西方行政价值观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传统公共行政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中)的效率至上阶段;新公共行政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未)对公平价值观的强调阶段;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行政价值观多元化阶段。在各历史阶段中,效率至上、公平、行政价值观的多元化作为不同的价值类型既表现在行政学的理论研究中,也表现在行政实践活动中。20世纪西方行政价值观的演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