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和谐是人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影响学生自我和谐的诸因素中,环境因素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住校生而言,校园环境对其自我和谐的状况;人格的健康程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研究探讨了学生社团活动对其心理自我和谐的影响方式;影响过程及效果,对未来学生社团活动的策划;指导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团活动;中学生;自我和谐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探索的过程,这次自我探索,包含了如何学习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位置,不断确立自己人生价值观,选择如何一种方式与社会和谐相处,完成一次自我需要和外部需求的有效整合,这就意味着青少年需要确立自我和諧;自我悦纳的基本心理平衡。
老师;同学;家长构成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我和谐,尤为关键和重要,自我和谐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来实现,而不可能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那么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浙江省教育厅近年来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尤其强调选修课开设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活动,多样化的选择和丰富的选修内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摆正自我。
二;社团活动的界定及自我和谐的概念
所谓的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学校社团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参与;组织活动,国外的社团活动已经作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占据了学生在校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这几年来我们有很多学校都以社团活动作为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但其中有很多社团活动还存在着以教师主导;学校安排为主等特点,尚未完全体现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由选择的特点,学生社团活动需要满足学生对自身兴趣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我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草根性,决定了社团活动参与性极广;活跃性极高;社团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社团活动需要拟定活动方案;与老师同学沟通汇报,需要发动组织同学,需要联系各个部门,通过活动能发掘和认识自我的潜能,通过活动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达成内心的一致性和统一,实现自我和谐。
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必然地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亦成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个体不断地学习调整自我,使得自我的知;情;意协调一致,自我内部表现出较少的心理冲突,相对稳定,关系融洽,能自我悦纳。同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被外部环境所理解和认同,个体人际社会适应良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为一个自我和谐的人。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登峰根据罗杰斯评定量表所提供的框架编制了自我和谐的自陈量表。这套量表根据罗杰斯提出的七个设计,由治疗者的主观评定变为自我报告,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第一,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主要测量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得分越高,表示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第二,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映的是个体在其人格成长过程中总是灵活巧妙地依据内在的机体评价而不是外在的价值条件来应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灵活。第三,自我刻板性分量表。自我刻板性与偏执显著相关,反映了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该项目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刻板[1]。
三;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
(1)人格因素。
第一,自我和谐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格维度对自我和谐有一定的影响。王登峰和崔红(2005)利用本土化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探讨了人格基本维度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2],结果发现人格维度对自我和谐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发现每一个人格因素至少与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一个分量表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大多在0.20~0.60左右。在进入自我灵活性回归方程的人格因素中,只有淡泊与自我灵活性负相关,利他;坚韧;合群;沉稳;爽直;机敏;决断和诚信都与自我灵活性正相关。
第二,应对方式。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黄希庭等,2010)[3]。在以往的研究中均发现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三个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对其自我和谐度有不利影响[4]。
(2)环境因素。
第一,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环境,是个体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家庭中实施教育的主体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施与状态,很多独生子女孩子都会认为得到是应该的,周围的人都应该以我为中心,这样的一种自我本位原则,注定了是一种不和谐或者失去平衡的人格特征。
第二,人际关系能够预测个体自我和谐的状况。解晓莉(2011)在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中认为个体对人际的信任水平有助于其调整自我的和谐度,从而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5]。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电脑;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越来越广泛的被学生所使用,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很多便捷性,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青少年相互之间的交往;了解;沟通,很多青少年都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第三,应激源。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工作学习问题;创伤性事件;自然灾害等都可以成为应激源。潘建男等人(2000)调查了浙江省5个城市1645名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应激源,结果发现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方式问题;同学朋友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学生适应良好,而有些出现适应不良,焦虑不安,导致心理失调[6]。桑青松等人(2007)认为个体对应激的反应趋向消极的话会对自我与经验之间产生不合理的期望,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出现较大差距导致自我不和谐[7]。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但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培养自身的兴趣,培养美好的操守,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己……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生来完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但是很多家庭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评价,却经常用简单的分数代替,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了青少年对自我人格修正过程出现偏差;对抗甚至心理痼疾。 第四,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大,“高富帅”;“白富美”“拼爹”等等一系列社会评价话语,对于我们青少年自我和谐人格的形成,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社团活动对学生自我和谐的积极作用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德育理念,早已经深入贯穿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社团活动能培养人,社团活动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和谐的人格。
1;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的空间,为自我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社团活动的主人公。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艺术节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学校活动也为社团發展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舞台,其中以学生会文艺部策划的“校园十佳歌手”尤为典型,文艺部是这个活动的项目单位,文艺部长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从方案提出;讨论;修改;实施;组织;后期宣传报道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去亲身实践,学生从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生自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极大加强,完成了自我和谐中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正确定位,发掘了自我的潜力。活动结束以后,文艺部部长兴奋地说,“虽然很苦,但学的比我付出要多得多,每一次这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一次活动下来,我感觉长大了很多。”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地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地历练才能成长,社团活动正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成长平台。
2;社团活动为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和谐提供了锻炼与提升的机会
我校目前有30多个社团,涵盖人文;科学;历史;体育等众多领域,如模拟联合国;商社;天文社;西溪水文学社等;参与人数众多,现今常任社员已经超过500多人,流动社员也有近1000多人;社团管理规范,社团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社团申请;建立;活动流程;考评考核的体系,但是要申请成立一个社团非常不容易,学生需要提早设计好社团申请的各项材料,做好申请演讲,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跟已有的社长进行不断地沟通和推介,“努力说服他们这个社团成立是非常有必要,这个社团的成立对于贵社团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共赢,”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社团申请的时候,需要三方批准:学校团委;学生会社团部2/3成员同意;2/3社长同意,这项学生自行制定的申请评价制度,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潜在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机会,社团活动总能每个毕业生记忆深刻,成为中学阶段最难忘的一笔财富。
3;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通过培养自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自我和谐度
学生社团活动中经常需要发动;组织;实施等过程来开展活动,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极大地考验组织者的交往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学生只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进行非常好的定位;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才能组织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培养自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自我和谐度。我校近年来成立了“杭外年鉴”的社团,这个社团的成立是源于国外每个学校都有做年鉴的习惯,成立时有4个负责人,他们要做一本“杭外年鉴”,需要发动全校近3600个同学和老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于是这4个创始人开始进行发动,动员了近100人的组织团队,分成各个年级进行组织,分班进行拍照和写作工作,开始非常繁杂的凌乱的资料整理工作,耗时1年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个社团活动看上去似乎不是非常成功,最后没有出一本“杭外年鉴”,但活动期间直接动员的同学超过100人服务这项活动,有近3000名同学和老师加入到这次活动中,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协调组织发动,似乎比这次活动的结果来得更为重要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培养了自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自我和谐度。
4;社团活动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避免与减少刻板性,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和谐
社团,是一个由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群众团体组织,成立社团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国外,社团是一个课堂之外非常重要的学习平台,社团活动的学习研究水平一点都不低于课堂学习的水平。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类似的学术研究类社团,我校也积极拓展各种类型的学术型社团,如天文社;物理社;化学社等等,这些社团的开设为参与的学生提供各种广泛学习的机会,再加上社团精品课程化建设的推进,各类专家和教师的专业引领,补充课堂教学的局限,提供给有共同兴趣爱好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广;研究水平更高,减少了课本教材学习的刻板性,为学生自我和谐和快乐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杭外毕业生一说起社团,都会会心地说上一句,“在杭外,社团让我成长起来的。”我校一直主张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社团正是最佳的阵地,通过社团活动,成长起来一大批素质优秀极具人格魅力的毕业生,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多元的能力培养,都为学生自我和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只有给学生创设锻炼的平台,为学生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学生的自我培养自主发展,才能使之自我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2] 王登峰;崔红.人格基本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心理学报,2007.5.
[3]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0.1.
[4] 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1.
[5] 解晓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关系分析。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本研究探讨了学生社团活动对其心理自我和谐的影响方式;影响过程及效果,对未来学生社团活动的策划;指导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团活动;中学生;自我和谐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探索的过程,这次自我探索,包含了如何学习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位置,不断确立自己人生价值观,选择如何一种方式与社会和谐相处,完成一次自我需要和外部需求的有效整合,这就意味着青少年需要确立自我和諧;自我悦纳的基本心理平衡。
老师;同学;家长构成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我和谐,尤为关键和重要,自我和谐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来实现,而不可能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那么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浙江省教育厅近年来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尤其强调选修课开设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活动,多样化的选择和丰富的选修内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摆正自我。
二;社团活动的界定及自我和谐的概念
所谓的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学校社团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参与;组织活动,国外的社团活动已经作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占据了学生在校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这几年来我们有很多学校都以社团活动作为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但其中有很多社团活动还存在着以教师主导;学校安排为主等特点,尚未完全体现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由选择的特点,学生社团活动需要满足学生对自身兴趣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我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草根性,决定了社团活动参与性极广;活跃性极高;社团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社团活动需要拟定活动方案;与老师同学沟通汇报,需要发动组织同学,需要联系各个部门,通过活动能发掘和认识自我的潜能,通过活动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达成内心的一致性和统一,实现自我和谐。
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必然地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亦成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个体不断地学习调整自我,使得自我的知;情;意协调一致,自我内部表现出较少的心理冲突,相对稳定,关系融洽,能自我悦纳。同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被外部环境所理解和认同,个体人际社会适应良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为一个自我和谐的人。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登峰根据罗杰斯评定量表所提供的框架编制了自我和谐的自陈量表。这套量表根据罗杰斯提出的七个设计,由治疗者的主观评定变为自我报告,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第一,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主要测量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得分越高,表示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第二,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映的是个体在其人格成长过程中总是灵活巧妙地依据内在的机体评价而不是外在的价值条件来应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灵活。第三,自我刻板性分量表。自我刻板性与偏执显著相关,反映了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该项目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刻板[1]。
三;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
(1)人格因素。
第一,自我和谐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格维度对自我和谐有一定的影响。王登峰和崔红(2005)利用本土化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探讨了人格基本维度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2],结果发现人格维度对自我和谐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发现每一个人格因素至少与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一个分量表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大多在0.20~0.60左右。在进入自我灵活性回归方程的人格因素中,只有淡泊与自我灵活性负相关,利他;坚韧;合群;沉稳;爽直;机敏;决断和诚信都与自我灵活性正相关。
第二,应对方式。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黄希庭等,2010)[3]。在以往的研究中均发现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三个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对其自我和谐度有不利影响[4]。
(2)环境因素。
第一,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环境,是个体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家庭中实施教育的主体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施与状态,很多独生子女孩子都会认为得到是应该的,周围的人都应该以我为中心,这样的一种自我本位原则,注定了是一种不和谐或者失去平衡的人格特征。
第二,人际关系能够预测个体自我和谐的状况。解晓莉(2011)在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中认为个体对人际的信任水平有助于其调整自我的和谐度,从而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5]。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电脑;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越来越广泛的被学生所使用,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很多便捷性,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青少年相互之间的交往;了解;沟通,很多青少年都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第三,应激源。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工作学习问题;创伤性事件;自然灾害等都可以成为应激源。潘建男等人(2000)调查了浙江省5个城市1645名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应激源,结果发现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方式问题;同学朋友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学生适应良好,而有些出现适应不良,焦虑不安,导致心理失调[6]。桑青松等人(2007)认为个体对应激的反应趋向消极的话会对自我与经验之间产生不合理的期望,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出现较大差距导致自我不和谐[7]。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但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培养自身的兴趣,培养美好的操守,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己……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生来完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但是很多家庭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评价,却经常用简单的分数代替,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了青少年对自我人格修正过程出现偏差;对抗甚至心理痼疾。 第四,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大,“高富帅”;“白富美”“拼爹”等等一系列社会评价话语,对于我们青少年自我和谐人格的形成,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社团活动对学生自我和谐的积极作用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德育理念,早已经深入贯穿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社团活动能培养人,社团活动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和谐的人格。
1;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的空间,为自我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社团活动的主人公。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艺术节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学校活动也为社团發展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舞台,其中以学生会文艺部策划的“校园十佳歌手”尤为典型,文艺部是这个活动的项目单位,文艺部长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从方案提出;讨论;修改;实施;组织;后期宣传报道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去亲身实践,学生从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生自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极大加强,完成了自我和谐中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正确定位,发掘了自我的潜力。活动结束以后,文艺部部长兴奋地说,“虽然很苦,但学的比我付出要多得多,每一次这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一次活动下来,我感觉长大了很多。”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地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地历练才能成长,社团活动正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成长平台。
2;社团活动为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和谐提供了锻炼与提升的机会
我校目前有30多个社团,涵盖人文;科学;历史;体育等众多领域,如模拟联合国;商社;天文社;西溪水文学社等;参与人数众多,现今常任社员已经超过500多人,流动社员也有近1000多人;社团管理规范,社团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社团申请;建立;活动流程;考评考核的体系,但是要申请成立一个社团非常不容易,学生需要提早设计好社团申请的各项材料,做好申请演讲,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跟已有的社长进行不断地沟通和推介,“努力说服他们这个社团成立是非常有必要,这个社团的成立对于贵社团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共赢,”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社团申请的时候,需要三方批准:学校团委;学生会社团部2/3成员同意;2/3社长同意,这项学生自行制定的申请评价制度,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潜在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机会,社团活动总能每个毕业生记忆深刻,成为中学阶段最难忘的一笔财富。
3;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通过培养自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自我和谐度
学生社团活动中经常需要发动;组织;实施等过程来开展活动,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极大地考验组织者的交往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学生只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进行非常好的定位;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才能组织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培养自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自我和谐度。我校近年来成立了“杭外年鉴”的社团,这个社团的成立是源于国外每个学校都有做年鉴的习惯,成立时有4个负责人,他们要做一本“杭外年鉴”,需要发动全校近3600个同学和老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于是这4个创始人开始进行发动,动员了近100人的组织团队,分成各个年级进行组织,分班进行拍照和写作工作,开始非常繁杂的凌乱的资料整理工作,耗时1年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个社团活动看上去似乎不是非常成功,最后没有出一本“杭外年鉴”,但活动期间直接动员的同学超过100人服务这项活动,有近3000名同学和老师加入到这次活动中,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协调组织发动,似乎比这次活动的结果来得更为重要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培养了自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自我和谐度。
4;社团活动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避免与减少刻板性,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和谐
社团,是一个由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群众团体组织,成立社团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国外,社团是一个课堂之外非常重要的学习平台,社团活动的学习研究水平一点都不低于课堂学习的水平。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类似的学术研究类社团,我校也积极拓展各种类型的学术型社团,如天文社;物理社;化学社等等,这些社团的开设为参与的学生提供各种广泛学习的机会,再加上社团精品课程化建设的推进,各类专家和教师的专业引领,补充课堂教学的局限,提供给有共同兴趣爱好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广;研究水平更高,减少了课本教材学习的刻板性,为学生自我和谐和快乐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杭外毕业生一说起社团,都会会心地说上一句,“在杭外,社团让我成长起来的。”我校一直主张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社团正是最佳的阵地,通过社团活动,成长起来一大批素质优秀极具人格魅力的毕业生,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多元的能力培养,都为学生自我和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只有给学生创设锻炼的平台,为学生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学生的自我培养自主发展,才能使之自我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2] 王登峰;崔红.人格基本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心理学报,2007.5.
[3]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0.1.
[4] 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1.
[5] 解晓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关系分析。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