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世界上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分类,锯齿状息肉(serratedpolyposis,SPs)分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serratedadenoma/polyps,SSA/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H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serratedadenoma,TSA)。除传统的腺瘤-癌序列途径,TSA和SSA均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导致结CR
【机 构】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3006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分类,锯齿状息肉(serrated polyposis,SPs)分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SA/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除传统的腺瘤-癌序列途径,TSA和SSA均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导致结CRC,又因TSA较为罕见,故SSA是该途径导致CRC的主要病变。本文总结了SSA/P的相关因素、组织学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内镜表现及内镜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窄带光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arrowbandimaging-magnifyingendoscopy,NBI-ME)对活检病理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LGIN)的进一步评估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0月,因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且ESD术前予NBI-ME再次评估的180处病灶纳入回顾性分析。以ESD术
目的探讨内镜冷圈套器切除≤15mm结直肠腺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snarepolypectomy,CSP)与冷内镜黏膜切除术(cold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CEMR)治疗的315例共计464个结直肠腺瘤,按照腺瘤大小分为A组(3~5mm)、B组(6~9mm)、C组(10~15mm),对息肉整块切除率、术中即刻出血、术后延迟出血、冷圈套器创面凸起(coldsnaredef
目的探讨各个肠道节段合理的退镜时间。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本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65例患者,再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2017年9月本中心的结肠镜检查记录,以作验证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以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阈值分别为77s、61s、56s及109s。升结肠段中,当退镜时间≥77s时,升结肠段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detectionra
探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清洁肠道对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选取2020年5月—7月间完成肠镜检查的患者30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聚乙二醇组患者仅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包进行清肠;联合组患者检查前选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进行清肠,其中复方聚乙二醇服用时间、方法、用量均较前一致。分别对比2组肠道清洁程度、肠道去泡程度、肠息肉检出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显示联合组肠道清洁评分、肠道去泡率及不同大小息肉检出率均高于聚乙二醇组,2组患者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术后腹胀发生率
比较结肠镜检患者一次清肠和二次清肠的低血糖发生率及肠内营养素膳食在结肠镜检查中对低血糖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将入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二次清肠 肠内营养素膳食(半固态预包装营养食品)组(简称干预组)。所有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测血糖,检查束后通过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评价肠道清洁度。结果,结肠镜检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在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干预组分别为14.38%(23/160)、17.50%(28/160)、6.45%(4/62)。肠道清洁度高者所占比例在一次清肠组
报道1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s)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69例病例,总结分析IBD合并NENs的临床特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69例IBD合并NENs患者中包括32例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及3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男女发病率相当(P=0.151)。NENs多形成于IBD之后。CD患者发生NENs的中位病程为4.5年,小于UC患者
胰腺炎坏死性包裹是重症胰腺炎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一例经腹壁置入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并继之以内镜经皮清创治疗胰腺炎坏死性包裹的病例。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s,PNET)是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一种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具有明显多向分化的潜能,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外周型PNET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面颌,亦可见于肺、心脏、胸壁软组织、肾脏、腹腔软组织等;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罕见,目前发生于食管的案例尚无报道。本文报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食管外周型PNET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消化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空回肠肿瘤发病率低,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多为进展期。本文报道了1例胃肠镜体检发现的回肠息肉样隆起病例,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