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不仅要努力改其形,更应尽我们所能地改其神,语文课堂韵在文本。
关键词:文本 活动 文境 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46-001
语文是教授母语的学科,其核心当以品味语言为基本途径,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因此,语文课担负着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决不能简单地将其上成政治课或是活动课之类的所谓课改实验课。语文课堂要改其神,以求其魂,毕竟,这是一门塑人灵魂的学科。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读懂文字,解其神韵
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热闹,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各种花样屡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在各种声音、画面以及丰富的文字资料的刺激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的求知欲,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最佳教育教学的时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文本,也就是最关注适合孩子阅读的语文教材,带领学生走进去,你会发现那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会在课前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地去阅读和研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哪怕是已经教了几年的课文,以解读其神韵,我觉得咬文嚼字倒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培养的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爱上那些各县特色的课文,在课堂上我们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他们母语的博大精深,才能爱阅读,进而会阅读,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比如《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是节选,又是外国名著,理解较困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读懂外祖母这一形象,而这个形象最令我欣赏和感动的便是她的乐观。那么,为什么在她众多的品质中乐观会令我如此震撼呢?几番研读之后,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外祖母身上所散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这活力缘于她的动作,她的语言,甚至是外貌,文中写外祖母外貌的语句:……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E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在进行外貌描写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的动词,不正是这些动态中的描写,使得外祖母这一形象那般的光彩照人吗?而高尔基的高明又何止这些呢!
二、韵在文“境”,引领入“境”
这里所说的“境”指的是:客观环境,主观心境。文字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它有赖于一定的表达需要,于是,作为教师应当努力让我们的文本立体起来,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还作品以本来的个性、面目。如梁启超的演讲《敬业与乐业》,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关于为什么要“敬业与乐业”的问题,作为议论文,其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梁启超为什么以此作为论述的核心内容呢?了解其演讲的背景便不难解释,他当时是应邀给一群即将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所作的演讲,这些孩子绝大多数将成为最普通的社会劳动者,梁启超的讲话无疑会带给他们无限的启发,激发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哪怕是最基层的工作的热爱!这样,学生身临其境,便也不难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了,自然对议论文针对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三、韵在活动,源自文本,激活文本
读、写、听、说是语文学习的四项技能,同样也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四种基本途径,我们的课堂活动理应围绕它们展开,但是,无论哪种活动,都应当努力地让孩子们的脑筋开动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读、写、听、说化为课堂教学的四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活动,读,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写,即批注,研读文本,默读并在文旁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疑问;听,即听取他人的发言和老师的话;说,即表达自我,包括感受、认识或评价等等。当然,也可以引入其他的活动形式,但其宗旨必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决不能是简单的“凑热闹”,总之,读、写、听、说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四项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当然,课堂活动的设计也是极具艺术性的,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会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当然,技巧依然源自文本,如在教授《醉翁亭记》的过程中,鉴赏“滁人出游之乐”,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作者无一字点明“乐”。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欧阳修在此处没有一处言及“乐”,你又怎样见其乐的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又让他们领略了作者独到的匠心。
四、主题单元,“韵”在其中
主题单元的设计是新教材的一大特征,如何巧妙而有效的处理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但如果能解读到位,其主题对我们的单元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如: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教会学生学会批注,单元第一课便是朱自清的《春》以及详尽的批注,显然,这一课的讲解应有别于常规的课文讲解,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1、学生读批注,说说从中获取了关于本文的哪些信息?并将认识归类。2、分析批注,体会编者为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点评?总结我们阅读中的批注展开方式和角度。3、编者在批注中尚未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你进行补充。如此处理,便是受单元主题的启发,将批注作为阅读的重点,教会学生动笔读书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更是难上加难,身为语文教师,有说不尽的话,但是我想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神圣的,我们的课堂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追寻语文的神韵,必然会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语文韵味的课堂。
关键词:文本 活动 文境 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46-001
语文是教授母语的学科,其核心当以品味语言为基本途径,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因此,语文课担负着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决不能简单地将其上成政治课或是活动课之类的所谓课改实验课。语文课堂要改其神,以求其魂,毕竟,这是一门塑人灵魂的学科。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读懂文字,解其神韵
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热闹,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各种花样屡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在各种声音、画面以及丰富的文字资料的刺激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的求知欲,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最佳教育教学的时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文本,也就是最关注适合孩子阅读的语文教材,带领学生走进去,你会发现那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会在课前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地去阅读和研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哪怕是已经教了几年的课文,以解读其神韵,我觉得咬文嚼字倒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培养的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爱上那些各县特色的课文,在课堂上我们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他们母语的博大精深,才能爱阅读,进而会阅读,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比如《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是节选,又是外国名著,理解较困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读懂外祖母这一形象,而这个形象最令我欣赏和感动的便是她的乐观。那么,为什么在她众多的品质中乐观会令我如此震撼呢?几番研读之后,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外祖母身上所散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这活力缘于她的动作,她的语言,甚至是外貌,文中写外祖母外貌的语句:……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E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在进行外貌描写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的动词,不正是这些动态中的描写,使得外祖母这一形象那般的光彩照人吗?而高尔基的高明又何止这些呢!
二、韵在文“境”,引领入“境”
这里所说的“境”指的是:客观环境,主观心境。文字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它有赖于一定的表达需要,于是,作为教师应当努力让我们的文本立体起来,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还作品以本来的个性、面目。如梁启超的演讲《敬业与乐业》,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关于为什么要“敬业与乐业”的问题,作为议论文,其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梁启超为什么以此作为论述的核心内容呢?了解其演讲的背景便不难解释,他当时是应邀给一群即将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所作的演讲,这些孩子绝大多数将成为最普通的社会劳动者,梁启超的讲话无疑会带给他们无限的启发,激发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哪怕是最基层的工作的热爱!这样,学生身临其境,便也不难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了,自然对议论文针对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三、韵在活动,源自文本,激活文本
读、写、听、说是语文学习的四项技能,同样也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四种基本途径,我们的课堂活动理应围绕它们展开,但是,无论哪种活动,都应当努力地让孩子们的脑筋开动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读、写、听、说化为课堂教学的四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活动,读,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写,即批注,研读文本,默读并在文旁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疑问;听,即听取他人的发言和老师的话;说,即表达自我,包括感受、认识或评价等等。当然,也可以引入其他的活动形式,但其宗旨必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决不能是简单的“凑热闹”,总之,读、写、听、说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四项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当然,课堂活动的设计也是极具艺术性的,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会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当然,技巧依然源自文本,如在教授《醉翁亭记》的过程中,鉴赏“滁人出游之乐”,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作者无一字点明“乐”。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欧阳修在此处没有一处言及“乐”,你又怎样见其乐的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又让他们领略了作者独到的匠心。
四、主题单元,“韵”在其中
主题单元的设计是新教材的一大特征,如何巧妙而有效的处理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但如果能解读到位,其主题对我们的单元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如: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教会学生学会批注,单元第一课便是朱自清的《春》以及详尽的批注,显然,这一课的讲解应有别于常规的课文讲解,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1、学生读批注,说说从中获取了关于本文的哪些信息?并将认识归类。2、分析批注,体会编者为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点评?总结我们阅读中的批注展开方式和角度。3、编者在批注中尚未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你进行补充。如此处理,便是受单元主题的启发,将批注作为阅读的重点,教会学生动笔读书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更是难上加难,身为语文教师,有说不尽的话,但是我想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神圣的,我们的课堂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追寻语文的神韵,必然会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语文韵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