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慎取,明理笃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4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邀到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中学执教高中语文思维教学示范课,教学内容《游褒禅山记》由丰顺中学语文组科老师指定。代表广州市到400余公里外的县城一中上一堂课文被指定、学情全不知、老师很期待的文言文阅读思维教学展示课是有着一定挑战性的。慎思之后,我确立了四个教学目标: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2.理清结构,赏析写法;3.参透哲理,不易远志;4.深思慎取,明理笃行。
   科学明确的目标可以保证教学“有谱”,除了“有谱”,一堂示范课还必须“有趣”,让学生尽享语文之美。慎思之后,我在激发学习热情、评价语言选择和引领学生思维等方面,对困难做了充分的预设,力求语文课堂有温度、有情趣。
   “有得”,是衡量优质课堂的重要维度,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参数就是学生的学习变化。慎思之后,我认为这堂课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积累”“写法借鉴”和“明理笃行”三个层面上“有得”。在思维引领方面,我设计了“古人之得”“荆公之得”和“少年之得”三个层次,由文而人,由古及今,由人到己,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便可以渐入佳境。
   一篇经典文章的教学离不开精要独到的归纳概括,慎思之后,我拟以“五个一”归结文本:一次半途而废的游历(悔),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思),一条真切而深刻的哲理(得),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灵(志),一位政治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和事不避难的情怀(行)。
   尽管只是一次送课,作为一名心怀热爱的语文老师,在结课时,也要送上发乎本心的期盼之言。
   【教学目标】
   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
   2.理清结构——赏析写法
   3.参透哲理——不易远志
   4.深思慎取——明理笃行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
   生:《游褒禅山记》。
   师:老师特别想提请大家注意,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游记。
   师:王安石是哪里人呀?
   生:江西临川人。
   师:褒禅山在哪里啊?
   生:安徽含山。
   师:安徽含山。老师家在安徽,也去过褒禅山,今天咱们学校给了我这篇课文,自己突然感觉到广东、安徽、江西被一篇游记给连在了一起。大家认为这堂课咱们该干哪几件事啊?
   (生短暂沉默)
   师:你们大声说,我都听得到,放松,放松。
   生:(学生稀疏而小声地回答)了解作者。
   师:了解作者?没问题,肯定的,我们之前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生:背景。
   师:是不是想到了知人论世?
   生:字音。
   师:你们说,我都听着呢。
   生:注释。
   师:好,这些你们都做过了吗?
   生:做过了。
   师:我是说现在这堂课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生沉默)
   师:好吧,我不难为大家了。这堂课我们重点做三件事(PPT展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
   (学生大声读学习目标)
   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
   2.理清结构——赏析写法
   3.参透哲理——不易远志
   4.深思慎取——明理笃行
   二、读懂内容,积累语言
   师:读懂内容,大家现在读懂了吗?
   (生稀疏回应)
   师:好!现在我给大家提两个要求:这堂课无论是我讲课还是我们同学回答问题,希望大家不管你在什么位置,你的身体都转一转,对准那个讲话的人,好不好?还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包括我,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同学应该给他鼓励,鼓励的方式肯定是根据情况来的对吧?現在大家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篇课文快速地读一遍。读完之后,我要请你做两件事:第一,说说这篇课文的结构;第二,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并提醒应当放声朗读。学生提高音量朗读课文时,老师热情鼓励)
   师:好!我刚才看到我们班绝大多数的同学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做了标记,我为我们同学能这样学习语文,感到很欣慰、很高兴。那我们先看一下课后练习第四题:理解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含义,并分析这些词在各句中的作用。
   第一个是“其”:“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句里面有三个“其”字,谁来回答?不用举手,站起来机会就是你的!
   (生纹丝不动)
   师:哪位同学是这堂课的第一个勇敢者呢?
   (生仍不动)
   师:语文科代表在哪?你是咱们班语文学习的带头人?你应该是我们语文课最美的代表,请你来说。
   (科代表回答,老师肯定,并强调“而予亦悔其随之”中“其”字的意义)
   师:我再问第二个问题:“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舍”字怎么理解?
   (无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
   师:还让我点名吗?不好点啊,不可能有十个八个科代表吧。(目光巡视后)好!这个女孩子,你的微笑告诉我,你要回答问题。
   生:(学生站起来回答)筑舍定居。
   师:人教版的解释是“在那里建房子”,你们认为可以吗?
   (生稀疏回答)
   师:现在建房子都是住的,不是炒的,何况一千多年前的房子,肯定不是用来炒的对吧?所以两个都可以。我们继续看问题:第二段里有“与四人拥火以入”的内容,为什么不交代清楚哪四个人呢?
   生:(大声回答)在后面交代了。    师:为什么在后面交代,知道吗?
   (生沉默)
   师:这是古人写游记的体例。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请看第三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这一句话前面的“之”怎么理解?大声说,你们肯定能够讲出来的!
   (学生大声回答,老师肯定)
   师:好!我们班表现很不错。还有一个问题:第五段“长乐王回深父”中的“父”字可以用哪个字替代?
   (学生齐答)
   师:最后一个问题:读一读最后一段那一句。
   (学生齐读)
   师:我发给大家的资料告诉你,作者是几月份游的褒禅山?
   (生回答)
   师:他是四月游的,七月记的,中间相隔了三个月左右,好,请先记住这个信息。
   三、理清结构,赏析写法
   师:这篇文章分几部分?
   生: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写什么?
   生:写游褒禅山。
   师:写游褒禅山,是记游。那第三、四段是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议论。
   师:议论什么?
   生:提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师:好,剩下的两段是第三部分,按游记的体例写同游者和作记时间。
   (PPT展示结构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6)补叙同游者,注明时间作者。
   师:文章的中心句找出来了吗?
   (生回答错误)
   师:中心句要到文章的议论部分去找,请在第三段和第四段各找一句。
   (学生看书)
   师:那么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它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学生继续看书)
   生:古人之观于山川、草地……
   师:很好,这是古人之得。
   (板书:古人之得)
   师:但这句话不是作者的观点,那作者之得是哪一句啊?
   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师:没错,就是这句话,这是作者之得,也可以叫荆公之得。
   (板书:荆公之得)
   师:那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很好,异口同声啊!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第一段。
   (PPT展示内容)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师:四个方面,每一个横线处添一个字。
   生:名,寺,洞,碑。
   师:课上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渐入佳境。我希望接下来大家有更精彩的表现。在课堂上你应该更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收获应该自信地讲出来,因为跟大家分享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
   师:这一段特别提到仆碑上的文字,可不可以把它去掉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一段是后面发出议论的根据。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因为后面还有议论,没有这个作基础,后面第四段就无法议论了。这个问题简单不简单?
   生:简单!
   师:你们会问老师,为什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啊?其实不是问题简单,而是你们学得投入了。那第二段也一样简单。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请找出来。
   (学生看书找答案)
   师:你们说吧,我喜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生:前洞——后洞。
   师:好!接着说!
   师: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记游者甚少。
   师:这地方的“记游”是什么意思?看注释。
   生:题字留念。
   师:今天还可以题字留念吗?今天不允许了。现在叫涂鸦,是不可以的。我们游山玩水,有人想涂个鸦、留个名,看来古已有之,但是古人不是乱涂的,而是写下一些诗词、流传下来许多书法作品,那是文化瑰宝。你想让你的那些涂鸦升格为艺术品吗?把语文学好,当你成为顶尖的学者、诗人的时候,请你写你还不一定写呢!
   师:我们继续看对比。
   (PPT展示对比项)
   师:这次游山,作者尽兴了吗?
   生:没有。
   师:那能不能想到一个成语来概括?
   生:(大声齐答)半途而废。
   师:很好!我们可以说王安石的这次游山,就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历。他出洞后又很后悔,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悔”。
   [板书:一次半途而废的游历(悔)]
   师: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生:為下面的议论做铺垫。
   师:那古人为何往往有得呢?用原句回答。
   生: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师:一个是深,“无不在”是广,刚才我让大家看了,作者是四月份游的山,七月份写的记,由此可见作者求思不仅在深在广,而且时间跨度也很大。
   (学生表示赞同)
   师: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学生齐答)
   师:好,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那么,要想见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生:有志、有力、有物。
   师: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生:志。
   师: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作者在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明他汲取了教训,我们可否用“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来概括呢?请同学们替老师找一个词来归结他的教训。
   生:感。
   生:悟。
   师:大胆说,大声说,大家可以到课文里面找。
   生:思。
   [板书: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思)]
   师:思考过后作者得到了一句哲理。
   [板书:一句真切而深刻的哲理(得)]
   师:接下来我们赏析第四段,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应?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生争相回答)
   师:最后一段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算哲理吗?
   生:算。
   师:是算,但是和这句(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相比,它便处在次要的位置上。这两天我都在思考,到底是要一句还是两句来概括呢?最后我想还是一句吧!为什么?我认为这一句话是方向性的问题(板书:方向),而“深思而慎取”是方法的问题。今天,我告诉大家,在我们的学习、人生的前进过程中,方向应该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你肯定会找寻到比较适合的、恰當的方法来帮助你抵达梦想之巅。今天的语文课上,我要告诉大家“方向第一”这一原则,方法在方向面前,常常处在一个次要的位置。我的见解不一定正确,我们还可以再探讨。
   师:至此,请大家归纳一下这篇游记的写作特点。
   (生纷纷抢答,师颔首微笑)
   (PPT展示)
   1.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前后照应。
   四、参透哲理,不易远志
   师: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讨论一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和大家一起走。来,交流一下,然后回答问题。
   (PPT展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
   深思有得: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刻感触。谈谈你的理解。
   师: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你的笑容好灿烂!
   生:(答略)
   师:今天,我们班的男孩子们还没回答问题呢!我绝对不会遗忘你们的。(问一男同学)你说谁来?
   生:我来!
   师:男孩子就应该有责任担当意识啊!
   生:(答略)
   师:(拍拍男同学肩膀)你这句话应该说给中国足球队!——他们好像从来都不后悔,但他们最应该尽吾志!
   (学生笑)
   师:刚才两个同学的答案互相补充,配合得很默契!我们看黑板,刚才说了一个是古人之得,一个是荆公之得,那还少了谁人之得?
   生:后人。
   师:谁是后人?
   生:我。
   生:老师。
   师:老师!你们呢?你们更是后人!来,拿起笔来,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收获,100字以上,要有观点句、支撑句、结论句。比如说:我很喜欢我们这个班同学,这是我的观点。为什么喜欢呢?一是因为你们年轻,跟你们在一起,我也觉得自己很年轻;二是因为上语文课你们表现得很优秀,让我感觉到很快乐。结论是我还想跟你们继续上语文课。明白这结构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动笔,要尽量多写。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智慧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笔来。会学习的孩子就应该积极动口、动脑、动笔。
   (师板书)
   1.古人之得 2.荆公之得 3.少年之得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这位同学思维敏捷,都写了那么多字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生回答,师微笑鼓励、肯定。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参透了本文的哲理,有了“尽吾志”的热情和勇气,希望大家在遇到坎坷和打击时,不要拿“可以无悔”为借口,在前行和登攀的过程中要做到坚守本心,不易远志。
   五、深思慎取,明理笃行
   师:有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课可以让我们既赢得分数,又拥有诗和远方。那我们继续阅读思考,这篇课文和一般的游记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出示PPT)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柳宗元(773—819),唐代河东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全集》)
   生争相回答,师充分肯定。
   师:这是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的简介,我们应该从中有所发现,大家看,相比之下王安石的介绍多了什么内容?
   生:政治家。
   师: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列宁对他有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一生力图济苍生,救社稷,经学济世,因而本文也是政治家借游记抒发的“别样情怀”,而不仅仅是“叹人生”。那么,我让大家看一下他写这篇游记前后某段时间的简谱,看他这段时间在做些什么事情?    (学生浏览)
   师:他写《游褒禅山记》的时候,只有33岁,几年后他领导了变法,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在政治上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是在文学上,对他的评价多是褒扬。
   (PPT展示:关于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师:大家知道“三不足”吗?
   生:不知道。
   师:有人认为这三句话是王安石说的,老师看了很多资料,王安石就没说过这话,也有人说这是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的一个罪名。所以我把两个都列出来了。
   我们看这是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PPT展示),有赞美的,也有往死里骂的,连苏轼都称王安石为妖人。特别是在南宋,甚至说北宋亡国就跟他的改革有关,他背负了很多的骂名。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如列宁和毛泽东的评价。
   那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啊?
   生:批判思维,深思慎取,客观公正评价古人。
   师:(出示PPT)2018年2月1日,習近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时,引用了两句诗,一句是“莫畏浮云遮望眼”,一句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前一句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展示《望岳》)
   师:我来问大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应该在泰山的哪个位置?
   生:山顶。
   师:在山顶还“会当凌绝顶”啊?会当,就是应当、须当的意思。
   PPT展示作业:背诵文章第三段;阅读梁启超著《王安石传》。
   师:最后,我们概括一下这节课的要点。
   (PPT展示,生齐读)
   一次半途而废的游历(悔)
   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思)
   一条真切而深刻的哲理(得)
   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灵(志)
   一位政治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和事不避难的情怀(行)
   师: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人生要么平庸,要么孤独。
   师:板书的这些话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今天凌晨两点,我突然想起了“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灵”这句话;今天早上六点,我又想起了“一位政治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和事不避难的情怀”这句话。到了明天,老师可能还会有新的思考,因为我也在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有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灵,他义不逃责,积极变法,深思慎取,敢于践行,他那政治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和事不避难的情怀令人景仰。
   六、朗读寄语,心怀热望
   PPT展示寄语:读书,内省,表达,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我们志在星辰大海,也要走好荒漠高原。惟愿语文在我们心魂深处辟一方领地,那里天朗气清,山幽水静,桂馥兰香,鸟鸣风吟,澄澈空灵,堪诗堪画。
   师:这是老师的寄语,大家读一读好吗!
   (生激情朗读)
   师:咱们读最后一遍,尽量读得美一些、陶醉一些。期待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更加热爱语文,尽情享受语文带来的无限快乐,做一个眼里有泪水,脸上有阳光,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的人!
   生:齐读。
   师:下课,谢谢大家!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异地送课,很想带给观课的数十位专家、同仁一点新的气息,以激发思考,激起碰撞。设计教学目标、架构教学流程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自己力求以积累语言为基础,以了解课文结构、鉴赏写作手法为抓手,将重点落在“参透哲理,不易远志”上,旨在引领学生深思慎取,明理笃行,可以“尽志”而“无悔”。在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思维积极,渐入佳境,悟到了课文之理,享受了语文之乐。课后,观课的几十位老师自发留下交流探讨,竟然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对教学研究的渴望和真挚的教育情怀令人敬佩。可见每一节示范课、观摩课都务必要精心打磨、倾心施教。
   一堂课,应该给听者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四月游览,七月写文”“三得”“五个一”“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人生要么平庸,要么孤独”“参透哲理,不易远志”“深思慎取,明理笃行”等等,皆是一颗颗的珠子,给课堂平添了光亮。
   这堂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教课文”和“用课文教”是完全不同的教学行为,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深刻思考与独到理解,没有醉心语文、热爱生活和拥抱生命的情怀,一个语文老师就很难享受到文字流淌出来的哲思和韵致之美。
其他文献
传统是一条河流,逝者如斯,历史在时间的流动中升腾、积淀,传统因此形成。有趣的是,“传统”一词的状态又是凝固式的,代表一种久已形成的气候,甚至暗示着创造力的缺乏。幸好历史从不缺少颠覆和反叛,“河流”因此逶迤前进;其中遍布的浅滩和漩涡,成了探险家畏惧而向往的对象。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从来都是具有永恒魅力的行为。  古琴在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较为特殊,一方面它具备正音定律的功能,披着雅乐的面纱;另一方面,唐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半有一官半职,他们的倒霉往往并非官做得不行,而是在作品或言论上出了问题,前者即所谓“文字狱”,后者一般叫作“祸从口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专制主义的元首和权贵最怕出现不利于他们的思想和意见,他们看上去气势非凡,其实心虚得很。  建安时代文坛上出过一件怪事:诗人刘桢(字公斡,?-217)忽然被曹操捉将官里去,既不因作品犯忌,也不是言论出格,却只为看了美人甄氏(曹丕夫人)一眼——这种
编者按2008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高等法院宣判同性结婚合法。这是美国第二个认可同性婚姻合法的州。而在此之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已有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南非。对此,我们约请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林红就这一问题撰稿,发表看法。她认为,尽管同性恋、双性人等在社会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对待性别少数人群的态度,反映出社会的性别文化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维护性少
1983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文显剧作选》。张骏祥作的序中写道:“王文显先生是用英文写剧本的老一代的中国剧作家,我看中国话剧史上也不该漏掉这位在北方默默无闻的戏剧开拓者。”李健吾在《后记》中也说:“王先生生前是应该享盛名的,而今记得他的人却寥寥可数。人世无常而有常,行笔写来,不禁系之。”两位剧作家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王文显其人其剧呢? 王文显(1886-1968),江苏
在众多关于古村落价值的认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将其比喻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按照这种思路,古村落的价值起码有这样几个特点:据有明显的文物的属性,却与博物馆里的展品大相径庭,可以直接供人使用,平易得近乎于日常生活场所;不管是建筑还是环境上都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却与艺术馆里的作品截然不同,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构成部分,完全可以和普通建材混而为一;景致十分丰富,但与经典意义上的园林
关于古代印度的书中常有这样的感慨:印度没有真正的历史。古代印度人尤其善于编织各种神话,他们的宗教意识强于历史意识,往往把神话传说和事实真相等同起来。  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创立佛教时期的真实情况,同样被神话传说所掩盖,如说释迦牟尼从母体的右胁降生,降生后有六条天龙出现,为他灌顶冲洗,他刚刚出生就前后左右各走七步,然后面向南方,一手指地、一手指天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翻阅的几本谈原始佛教的书,
2010年7月3日羊城晚报B8版整版刊登了何砚话、沈平采写的文章《学生眼里——个真实的陈寅恪》(以下简称《一个真实的陈寅恪》),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120周年。文中引出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说法,如:陈寅恪“文革”中没有被斗过;没有依据证明刘节代替陈寅恪挨斗;陈寅恪活得尊严,死得也尊严,等等。 纪念文章是为纪念而作,上述这些说法却怎么也不像是为纪念而书。    “文革”中陈寅恪未被批斗?   “文革”
对于启功,人们有着五花八门的猜测和印象。  说猜测,是指一般没有和先生接触过的人,会认为他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他头上顶着一大串“吓人”的光圈儿,自然也就难免具有与此相配的“架势”;也有不少人觉得,先生是个富得不能再富的大阔佬,因为他有点石成金的“神手”,因此他一定过着令人艳羡的“尊享”生活。  而与先生有过或多或少接触的人,则各有观感。有人觉得他是个高深渊博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个简单幽默的人;有
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学校课程的改革,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家庭教育也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成长需要,最终达到使孩子既成人、更成才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有两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反复强调:一是孩子的主体作用是成长的基础条件,二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业的保证。在这两个重要的思想指导下,可以引出若干条十分需要家庭遵守的教育原则。    成长主体的爱护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十大才子书”的排序是:第一《三国演义》,元末罗贯中著,清初毛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