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谍战剧正在热播,看了两眼兴趣就减下来了,因为我又听到了在之前一部热剧中听过的“满铁”这个机构名称。我希望自己的观剧兴趣能尽快进入适应阶段——毕竟我们曾听了几十年“特高课”“保密局”,毕竟我们已经看了几十年一堆日本鬼子被三两个民兵、武工队狂扁,适应力应该还是有的。娱乐化的时代,只要观众能尽早适应,一切都不叫事儿。但有一个前提——你别对剧情的人物和情节编织思路感到厌烦了。一旦产生厌烦,就很难恢复到起码的观看欲求。
同样的厌烦感,在挑选国外影碟时也会出现。西欧片,人物情感的揭示肯定比较细腻,但冲突强度不一定够;美国片,戏剧张力、冲突点肯定都不会差,但一看剧情:哦,这是青春迷惘的,这是讲黑帮黑吃黑的,那是讲美国人驾着机器拯救地球的……最后吸引你的,也只剩下看哪张明星脸不算太讨厌了。
我们面对的影、视(包括综艺),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地倚重“类型”的年代。上线、上档、演员接片都要看“类型”,统计和分析大数据也要看“类型”。但许多人忽视了一点:观众的厌倦情绪,许多时候也是跟拍摄者对“类型”的过分强调,过分亦步亦趋,没有突破、不敢跨界紧密相连。
强调“类型”,是对影视所进行的售、买式评价。如果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类型”和“类同化”的距离其实并不那么远。唯一的區别可能就在于“类同化”强调的是趋同,而“类型”似乎还在趋同的过程中,鼓励营造一些自身的小个性,并把它们视为营销的新亮点。但接下来,新的困惑也就来了——如果过于要求趋同,还怎么营造个性?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小个性都能起到推动营销的作用。
举个例子,中文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里,类型化程度最高的应该是香港地区的作品,但影视业里的“香港制造”,自从亚洲和世界两次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这里面除了资金流减少、人才北上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其多年的“类型化”思维定式连累。类型化的影视,过于注重营销的短期效应,很容易涌现粗制滥造的作品。而编剧时的类型化思维,作品拍摄时的品质粗糙,又会影响并限制一批批观众的口味以及欣赏水平,进而导致在一段时间内,作品和受众都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低端的循环审美游戏里。近十余年间,媒体屡屡曝出的作为导演的周星驰与同时代影人们的冲突,扣除金钱利益和沟通不畅这些表面因素,骨子里所反映出的,正是一个从低端影视堆里爬出来的明星,意欲冲刺业内顶峰时与当年的老伙伴们所产生的美学分歧。
内地在近十几年间,伴随着投资量、投资种类的暴增,对暴利和大数据过于偏执的追逐,在电影、电视剧、综艺建设方面,呈现出更加粗放式的跃进发展。表现在具体的作品里就是一目了然的“复制、粘贴”,投资者不给作品培植自身个性、步入健康发展的时间,因为根本没有那个耐心。于是神剧也好,热剧也好,网剧也好,大家都飞速旋转在快餐式的制作和产出模式下。观众丧失耐心是迟早的事。影视类型产品的发展,不仅仅是几个巨星加上几个人气新人的脸就能支撑住的,关键还在于对原创精神的唤醒。只有原创意识普及了,才能迎来审美上的多元时代。
同样的厌烦感,在挑选国外影碟时也会出现。西欧片,人物情感的揭示肯定比较细腻,但冲突强度不一定够;美国片,戏剧张力、冲突点肯定都不会差,但一看剧情:哦,这是青春迷惘的,这是讲黑帮黑吃黑的,那是讲美国人驾着机器拯救地球的……最后吸引你的,也只剩下看哪张明星脸不算太讨厌了。
我们面对的影、视(包括综艺),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地倚重“类型”的年代。上线、上档、演员接片都要看“类型”,统计和分析大数据也要看“类型”。但许多人忽视了一点:观众的厌倦情绪,许多时候也是跟拍摄者对“类型”的过分强调,过分亦步亦趋,没有突破、不敢跨界紧密相连。
强调“类型”,是对影视所进行的售、买式评价。如果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类型”和“类同化”的距离其实并不那么远。唯一的區别可能就在于“类同化”强调的是趋同,而“类型”似乎还在趋同的过程中,鼓励营造一些自身的小个性,并把它们视为营销的新亮点。但接下来,新的困惑也就来了——如果过于要求趋同,还怎么营造个性?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小个性都能起到推动营销的作用。
举个例子,中文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里,类型化程度最高的应该是香港地区的作品,但影视业里的“香港制造”,自从亚洲和世界两次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这里面除了资金流减少、人才北上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其多年的“类型化”思维定式连累。类型化的影视,过于注重营销的短期效应,很容易涌现粗制滥造的作品。而编剧时的类型化思维,作品拍摄时的品质粗糙,又会影响并限制一批批观众的口味以及欣赏水平,进而导致在一段时间内,作品和受众都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低端的循环审美游戏里。近十余年间,媒体屡屡曝出的作为导演的周星驰与同时代影人们的冲突,扣除金钱利益和沟通不畅这些表面因素,骨子里所反映出的,正是一个从低端影视堆里爬出来的明星,意欲冲刺业内顶峰时与当年的老伙伴们所产生的美学分歧。
内地在近十几年间,伴随着投资量、投资种类的暴增,对暴利和大数据过于偏执的追逐,在电影、电视剧、综艺建设方面,呈现出更加粗放式的跃进发展。表现在具体的作品里就是一目了然的“复制、粘贴”,投资者不给作品培植自身个性、步入健康发展的时间,因为根本没有那个耐心。于是神剧也好,热剧也好,网剧也好,大家都飞速旋转在快餐式的制作和产出模式下。观众丧失耐心是迟早的事。影视类型产品的发展,不仅仅是几个巨星加上几个人气新人的脸就能支撑住的,关键还在于对原创精神的唤醒。只有原创意识普及了,才能迎来审美上的多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