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qing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为行业服务中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报业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年来,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在行业报改革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深入了解全国性行业报的未来走势与当前热点之一的报刊改革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先生。
  《传媒》:吕会长,您好。在传媒业界,行业报、产业报、企业报、专业报这样的称呼很多,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这些概念应该如何辨明?
  吕华麟:行业报属于经济类报纸,大部分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这些报纸的确称呼很多,通常叫“产业报”,也有叫“专业报”、“部委报”等等,不要说业外人,有时候业内人也搞不大清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新闻出版界已有专业人士认为国务院各部委主办的这些报纸称为“行业报”比较合适,因为无论是产业型行业还是管理型行业,终归都是行业。当年,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同志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就曾说过:“产业报”是个模糊概念,相比之下,“行业报”的概念涵盖面更大些,它是相对于综合性报纸和各级党报而言的。但作为中央文件正式提出“行业报”这个名称,还是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管理的通知》(中办发[1996]37号)提出:“重点转换内部报刊,压缩行业报刊”,“今后不再批办省部级以下行业报刊”。1999年1月,作为行业报的协会组织——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也由过去的“中国报协部委产业报委员会”随之更名为现在的名称。从此以后,行业报这个名称逐步得到了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界及社会的认同,“行业报”这个名称就逐步叫开了。
  如果对中国行业报作一个概括性表述,行业报是指由国务院各部委、全国性社团组织及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主管的、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通常被称呼为“全国性行业报”,目前共有150多种,基本上都在北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有一大批区域性行业报,通常被称为专业报,它们与全国性行业报在内容、读者和专业特色上有共同之处,其区别在于:这些戴“国”字头的全国性行业报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而专业报大多是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发行。
  无论是行业报还是专业报,这个报纸群从创刊到现在30多年来,在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各行各业的方针政策、传递专业信息、促进本行业改革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媒》:那么,我国行业报在内容等方面又有什么特点,与创刊之初有什么变化?
  吕华麟:行业报不同于党报及其他综合性报纸,它的内容取决于报纸的定位。行业报从其性质上说,是党在各行各业中的喉舌;从其特征上讲,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以行业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报道行业新闻与专业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性为主要特色。
  早期的行业报带有浓厚的机关报性质,“机关味”浓,可读性比较差,“外行看不懂,内行不解渴”。报社管理延用机关的制度,大多是局级单位;分配基本上以行政级别为主,人事管理实行任命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行业报通过机制改革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容上,突出了专业性,可读性增强了;在管理上,人事制度由行政任命制改为竞争上岗;分配制度由行政级别制改为绩效考核制;财务制度由收支平衡制改为成本核算制。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内部活力,促进了报社发展。
  《传媒》:近两年来,中国报业发展大事频频,金融危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启示,行业报的状况如何?也是在这场危机中,有报业专家认为行业报将凭借分众化的优势成为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说法的?
  吕华麟: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行业报影响不大。这首先取决于我国的经济是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与行业报的属性密切相关。我认为一张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对自身新闻和信息资源的拥有及利用。行业报扎根在本行业,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其发展与行业紧密相连。
  谈到报业未来,我对行业报的前景是抱乐观态度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读者对象势必呈现分众化特点,行业报的专业性符合分众化的趋势,能够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它的专业性决定了不可替代性,相比综合类报纸它在各自的行业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走得更远。
  《传媒》:那么目前您认为制约行业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行业报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难题又是什么?
  吕华麟:当前,制约行业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个“一体两制”的体制障碍。所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指报社虽属事业性质,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这种过渡性的管理体制,从1978年实施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这种体制对于解决报社经费不足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当中国的传媒产业和传媒市场初步形成以后,这种过渡性体制不仅丧失了推进能力,而且还严重地束缚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行业报如果不突破这个瓶颈,单靠自收自支,资金短缺问题解决不了,是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的。
  要突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个体制障碍,需要通过改革明确报社的体制性质,事业就是事业,企业就是企业,这种既非事业也非企业的体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确定为事业性质的,就实行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专心致志的完成宣传任务,在经济上由国家财政给予支持;确定为企业性质的,就实行企业的管理办法,在市场中依法经营,通过股份制或者其他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做强做大。
  《传媒》:当前,行业报改革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同时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以及报业形势的不断变化,您认为目前行业报发展应当着力在哪些方面?
  吕华麟:这的确是个既重要而又必须明确的问题。我认为,除了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外,当前行业报还应该着力于两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行业报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形势下,要加快向现代数字传媒转型,走媒体融合、多媒体协调发展之路。实际上,新媒体出现以后,所有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在全球出现仅仅40年,在我国的普遍应用不到10年,但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4.57亿,手机用户将近3亿。老实讲,今后报纸的发展空间还是有的,但有限。现在,传统媒体向现代数字媒体转型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料,谁转型得快谁就会发展得好。
  其次,要创新报社管理机制。当前,行业报在机制改革上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好:一是宣传、经营两分开;二是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
  行业报从创刊之日起,就担负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发展各行各业方针政策的任务”,在各种行业报办报宗旨中都有这样的描述。
  “宣传”是“事业单位”的任务;“经营”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实践证明,由两种不同性质组织机构所决定的责任义务与市场行为混合在一起,带来了许多结构性的弊端:经常会碰到宣传制约经营或是经营冲击宣传的问题。今后,无论报社实行什么样性质的管理体制,就是实行“事业性质”,也要宣传、经营两分开。行业报要想迈开步子,加快发展,必须通过机制改革解决好“宣传、经营两分开”的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发展比较快的报社,都是“宣传、经营两分开”搞得比较好的。
  绩效管理是引进竞争机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更规范、更科学。许多行业报在改革传统管理机制中都程度不同地实行了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行业报在实施绩效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媒》:您刚刚谈到行业报转变发展方式,向数字化进军这一命题,那么目前行业报的新媒体建设发展状况如何?
  吕华麟:前几年,行业报的新媒体建设主要是建行业网站,现在有些行业报也在创办手机报。对于行业网站,我个人是看好的,尽管目前行业报的网站建设还相对滞后,也很少看到哪个行业报网站在盈利方面已经有了很清晰的思路,但我相信,未来行业报网站潜在的能量和市场非常巨大。可以分析一下,那些以新闻为主的报纸网站要实现赢利,主要凭借树立起来的良好品牌形象招揽广告,而行业报建立起来的行业网或专业网,可以依托行业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增值服务,这与新闻网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也将成为行业报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想,将来报纸在网络领域真正实现盈利,很有可能首先从行业报的专业网站开始。
  但目前,行业网站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制约了其快速前进。首先是存在认识障碍。网络以秒为单位进行信息更新,拥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网络出现后首先冲击的是综合新闻类报纸,而并非不以时效性见长的行业报。正因为行业报感受到的挑战没有那么深刻和直接,自然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这种对新媒体认识上的不到位,直接导致的就是行业报在新媒体方面发展滞后。
  其次是存在体制障碍。行业报所属的部委、大型企业集团或全国性社团一般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与报社网站形成了重复建设之势。因此,如何整合行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是目前网站新媒体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很多行业报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报纸上,网站只是作为报纸的子网存在,并未成为与报纸并行的又一个新的传播手段,这种机构设置上的问题导致网站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明显欠缺,也制约了行业报网站的发展。
  第三是存在设计障碍。综合新闻类报纸以社会新闻为主,而行业报以传播专业信息为主,因此,二者的网站在定位上肯定是不同的。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报网站定位为行业新闻网。我认为,这种以新闻为主打的模糊定位并未突出行业特色,与门户新闻网站相比,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目前,行业报又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无论是全国性行业报,还是各地的专业报都有发展机遇,应该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大力推进数字化传媒建设,加快向现代行业传媒转型。
其他文献
如今的媒体市场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没有国界,有很多现象都是我们所要共同面对的。譬如现在的全球化趋势和数字化浪潮。这两种趋势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如何应对新的变革,出版企业如何与新兴媒体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出版企业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德国在B2C和B2B两个领域,传统杂志的发展情况非常相似。B2C和B2B这两个板块,传统杂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在减少,传统业务量不断减少,数字业务不断增加,可是两
期刊
如今我们都开始使用iPad,可见技术是不断变化的,或者说技术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业内的人们,让我看到更多的是恐惧。他们并不是担心经济,而是对技术的恐惧。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呢?其实人们不是对技术本身感到困惑,只是一开始不知道怎样应用技术平台,如何从中盈利。索性大家都明白,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止,与其和它斗,不如适应它。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好好地利用技术。这也引起了同行们的反
期刊
10月14日清晨,雾锁钱江,雨润西湖。薄雾细雨,使本来就十分美丽的杭州又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在钱塘江畔,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直径85米的金黄色巨大球体下围绕着13米高椭圆形裙房,这就是刚刚建成启用的杭州国际会议中心,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继2007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中国举办之后,中国期刊界迎来的又一重量级国际盛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杭
期刊
针对全球电视受众,中央电视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阿拉伯语五大外文频道,形成了我国多语种传播的电视外宣格局。2010年4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9套节目原英语国际频道正式改版为英语新闻频道,台标改为CCTV NEWS,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家专业的英语新闻频道。7月1日,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也正式上星播出。中央级外文频道的兴盛,加快了中国电视“走出去”的步伐。  CC
期刊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0月19日在第3版报道说,10月15日,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有限公司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在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合作组建中兴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运营《数码设计》杂志,并开展全数字媒体业务和网上音乐出版业务。国际期刊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卢埃森出席了当天的签约仪式。  作为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我想谈一些合作的初衷和思路。文化体制
期刊
当今中国有没有主流大刊?严格地说:没有。有没有世界级影响的报纸?严格地说:也没有。  我认为,所谓主流大刊,是指那些能够有力地维护、左右、影响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念,并在世界上发出强劲的“中国观点”的杂志;所谓世界级影响的报纸,是指能以世界和历史的眼光,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对世界风云经常发出独特见解的报纸。从这意义上看,公费订阅为主的《瞭望》、《半月谈》等尚难成为主流大刊;在自费订阅和零售市场有所作为
期刊
Sanford是位于北卡中部人口大约为25000的蓝领小镇,五六十年代东北部强大的工会组织导致昂贵的劳力费用,工业的南迁给美国南部的一些小镇带来了发展良机,制砖、纺织业快速发展。  Sanford-Herald是始创于1930年的社区报纸,从开办之日的周刊发展到如今的日报,从当初的家族报纸到今天的报团子报,从免费报纸到付费日报,从发行几百份到上万份,报纸经历了大萧条、二战、网络等等的冲击,至今稳固
期刊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日本人很喜欢手机、游戏,所以日本一定遍地都是数字期刊,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在日本大多数杂志是在店面零售的。日本出版业的发行网络和零售机制高度发达,它覆盖了整个日本。日本约有1500家店铺,43000便利店,种类超过3600种的杂志,2009年的总发行份数是34.4亿份,销售量在65%左右。一般来说,一本杂志的上架日期和零售价格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读者随时随地可以买到他们喜欢的
期刊
我国很多报纸,既是行业报协会员,也是产业报协会员。中国产业报协会成立于1986年,现有会员单位84家,是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领导的新闻一级协会,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协会。其会长曹恒武先生多年来对产业报的发展研究颇深,让我们来看看曹会长对产业报的研究和认识。  《传媒》:曹会长您好,关于产业报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您认为怎样的定义是合适的。
期刊
2005年,美国的两家研究机构PRWeek和Burson-Marsteller联合对131名美国企业的CEO进行了一项调查,考察这些CEO们对于博客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出CEO们对博客的积极态度:其中,59%的人认为使用博客有益于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47%的人认为博客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好工具。2006年,在线折扣券商——TradeKing公司的CEO多纳托蒙塔纳罗20多年前移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