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学科教改探研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传统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法的革新,是形势所需。《古典文献学》是一门传统的综合性学科,文史哲学科的学习、研究大都要依赖它。“3+1”教学模式探研,意在整合理论教学和知识点较多的内容,重点落在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三个模块;整合出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创设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的一个有扩容特点的模块;运用多种教法,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注重教学场所的创设,以利于学生求知、探研;注重因材施教,革新评价方式。
  关键词:《古典文献学》;实践教学;“3+1”教学模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学术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发扬光大高校课程中传统学科的品质内涵尤为必要,已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学科在当下宜应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法的革新,乃形势所致。本文以人文学科中的《古典文献学》为例,结合所进行的“3+1”教学模式改革作以探讨,企盼方家不吝赐教。
  《古典文献学》在先秦两汉时期虽无其名,却有其实,它是一门传统的综合性学科,现今已成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史哲学科的学习、研究大都要依赖古典文献学,借助其知识技能可以使相关学科获得更好发展。因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该课依然是高校人文学科常常开设的课程。
  《古典文献学》(或称《文献学》)的早期教学,一般多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以言传身教为主。后来随着老一辈学者的离去、大学的扩招,许多高校多采用大班教学,一锅烩的方式,教者几乎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僵化,学生难以很好领悟。博士毕业后,我教授这门课多年,感到课堂上若只是讲授,则自感辛苦,而学生的收效又不大。在为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这门课四五遍之后,我发现很有必要对这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近年来的探究,已产生《古典文献学》“3+1”教学模式的良好效应。现就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自己的认知。
  一、创设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块,重点突出“1”。
  实践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对象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通过高智力投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及有目的的现场体验,理解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能力。[1]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在教学《古典文献学》这门传统而又古老的课程时,特意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设置“1”这一模块,以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意在增进学生对古文献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专业技能。
  在这一部分的教改过程中,我借助教学内容的整合,将实验教学、问题辩论、研讨法综合使用,通过多种途径去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实践方案的精心设计者,在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规划的基础上,把握主次,将那些可在实践教学这一部分进行的教学内容、或需要实践感知的教学内容,汇而为一,故称作“1”。具体而言,主要采用如下手段:
  1、整合出《古典文献学》课程中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图书目录检索、校对古文献、与古籍零距离接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等。在此基础上设定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间、场所,然后在分段实施中强化某些教学环节,增进学生对所对应古文献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例如,模式“3”中的文献校勘部分,教师精讲的内容有:校勘与校勘学、校勘四法、校记的拟定。但又将校勘方法的学习、校记的撰写溶于探究式教学和真切的古籍校勘之中。即教师在教室或图书馆进行示范性校对实例中,说明各种校勘方法的要领;结合出版系统如中华书局的“古籍校点释例”,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然后发放某种尚未被校点整理的古籍文段,引导学生尝试校勘。如我在这部分教学内容整合时,选取《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明代嘉靖刻本为底本,以明末吴勉学校刊本为校本,选取其中适宜学生探究的某卷或部分语段,让学生在课堂探究,进而延伸至课外,使其结合教师此前的理论讲析和方法的使用,自觉利用文献完成初校。
  教学的每一阶段,教师都会布置类似的教学实践活动,多是学生尝试性进行核心教学内容的讨论、实践、宣讲,随后教师针对学生关于某一内容的研讨进行纠偏、补充、完善,让学生发现自己所思考、或所操作、或所得结论的不足或不完善,找出差距,明确原因,以便下一次更用心于其他实践教学内容。
  2、《古典文献学》课程本身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弱,教者若只习惯于单一地讲授,不善于运用多种教法并及时转化,则很难教得有生气、学得有效益,因而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必不可少。教学中,必要的理论讲解依然须保留,竭力增大实践性教学的量。关于这一模块的运行,我们增设了多个渠道,诸如参与式、案例法、实验法、讨论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师生互动,又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便显得情趣盎然。
  对实践性环节教法的改革,一开始学生有点不适应。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大学低年级本科生,过去他们习惯了某些教师“灌”学生“受”的教法,如今在高校面对的是这门很陌生的课程,印象模糊,存有畏惧心态,所以教师有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配合。例如刚开始教授这门课时,我有意将多年收集的古籍经典书影(打印成彩色为佳)分类分发给学生阅读,要求他们五至十分钟后,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觉等。在他们赏析古书书影的过程中,前后左右的学生看到的是不同版式、风格、文史兼有的古书图片,遂生好奇之心,相互间自有许多话语产生,最后他们在教师评议、简述后,对什么是古文献差不多可萌生出一些浅显的感知与兴趣。
  特别是古文献教学研究中那些需要真切技能方能学懂领会的教学内容,教者更有必要创造良好的教学场所,让学生参与实验、讨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关于杜泽逊先生《文献学概要》“版本”部分所言求旁证来鉴定版本刊刻时间、地点的案例,[2]我便带着学生到图书馆古籍部,让他们寻找清人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的版本,结合在这之前教师所教授的版本鉴定的要领去尝试进行鉴赏,教师一旁稍作指点,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杜先生书中关于《说文句读》初刻本与光绪刻本时间推断的叙述,展开讨论,教师小结。通过此实践案例,师生的共同参与,学生便可初步了解刻本题识、序跋文、牌记、前人藏书目录、刊记、相关佐证文献等在版本鉴别中的作用。   至于目录、校勘部分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案例或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化理解古典文献学的一些专门知识,及时加以汲取运用,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切感受古籍的原滋原味,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得到感性的验证。
  3、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适当的教学场所。如今一般高校都有多媒体教室,已为教师有声有色的精讲提供了一定条件,然而,实践性教学场所若仅局限于教室,则显得不切实际。因此,本课程教改环节中也很注重充分利用本校或周边古籍收藏机构或图书出版部门,让学生有可以依托的实践空间。其实,这也是求知范式教学所主导的,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知识的环境,是非常有益于学生求知、探研的。
  我校图书馆古籍部藏有三千多册明清古文献,通过协商,我便将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场所移至古籍阅览室或民俗博物馆,教与学都可以找到切实的着眼点。而且图书馆存有的静态古籍与《文献学》教学平台有了对接的渠道,使得古籍珍藏更多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且,教师还可利用参与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所承担的古籍校点实例,给学生一种分享的快感,可谓多方共赢。
  例如关于古籍版本部分的教学,教师首先对本校图书馆古籍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辨明各时期各种类型的代表性版本,储备好指导版本教学的信息。具体教学时,当学生所见、所闻、所触及的是真真切切古籍版本时,自然欣喜万分、爱不释手。此时教师恰当地抓住这些难得的教学契机,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版本知识的讲解,便无枯燥之感,进行一般性的版本鉴别,则有章可循。同时传统的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的情境会再一次重现,也就不愁求学者学不到技能了。如此,则学生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二者兼顾,便可熟练运用古文献学知识,以提高文献考证的综合能力。
  教育部在2010-2012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所以我在该课程的目录、版本、校勘这三块主体内容的教学设置中,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既安排教师的实体演示,又指导学生实际探索,领悟相关技法的运用。因此,教学模式中的“1”,就是将理论教学强化到实践,使教学对象有真切的实践体验,在实践操作层面消化《文献学》理论、初步掌握运用的技能。
  二、整合理论教学和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重点在“3”方面用功,即《古典文献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
  如今高校多门学科均感到教学课时有限,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传统学科,内涵很丰富,教学若要面面俱到则已不可能。《古典文献学》是“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为骨架”的,[3]内容涉及面较广,与多门学科相关联。过去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就该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文献学的发展研究等内容在教室进行讲述,理论阐释多,教师讲解多,文献学的各项内容多有涉及,或注重面或注重点,多是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常常成为一个纯粹的听众,往往苦于老师所讲内容的广博与繁多,只想在课程结束时忙碌几日通过考试,得其学分便罢。试想,该课程教学若长期如此,不去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去改变课堂教学近乎凝固的教法,学生自然会感到乏味,其潜在动能难以激发、智情混沌,那么最终的教学实效着实令人忧郁。
  尽管该课程教学少不了教师的课堂精讲,但对讲什么、如何讲,便成为我们教改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对这门课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整合,重点便落在核心知识、技术重点方面,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内容,即教学模式“3”;同时,扩容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1”。如此,“3”部分即可独立教学,又可与其它部分对接,留有弹性,以便教师就自身所擅长的方面加以发挥。
  例如,“目录”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掌握:①古籍目录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②认知古代图书目录产生及分类的情况;③掌握古籍分类的特征,及对古籍目录的查寻技法;④了解现代我国图书分类法。同时,让学生体会目录学所具有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能较熟练运用相关工具书查寻古籍目录,明确读书治学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版本”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掌握:①古籍版本的内涵;②版本研究的功用;③古籍版本的类别演变;④古籍版本的鉴识及源流考订。使学生在消化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识别版本的初步技能。“校勘”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掌握:①校勘学的历史发展;②校勘的根本原则;③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④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⑤出校原则和校记的撰写。使学生在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深入体会规范的古籍校点本价值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模块的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是一加一的叠加,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教者不能是干瘪的知识传授者,往往需在理论讲解中穿插古今学者治学经验,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张之洞《书目答问》、严佐之《版本学概论》等所谈治学门径,将优秀的思想文化、高深的学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传授,在适当环节浓浓地涂饰,增强其色彩和亲和力,祛除学生对课程的畏惧,增进感性理解。
  我们在进行模式教学改革的尝试阶段,不固守三块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也不只是停留于讲授,而是设法将这“3”与相关的实践认知指导进行密切组合,在每个主体部分都增入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即各自融进一个看不见的“1”,以致使课堂精讲、教师主导的实践场所、学生课外探寻的反馈,形成多方融合,让这门传统的学科学有所用、练有所得。
  在“3 ”与“1”的关系上,“3”是基础,不可不讲,教师又不可大讲多讲,而是针对本科生或研究生把握好低高、浅深。实际运行却并非易事,因为一个合格的《古典文献学》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古文献修养,方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1”也非简单的仅仅是教师在教室、图书馆、出版社等场所主导那些实践环节,它应是一个扩容了“1”,即代表实践教学,又标示各项理论教学在实践层面的有机融合。在我校给予的54课时中,涉及到上述教学实践“1”的学时,差不多要占用总学时的一半。而且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将《文献学》的一般性知识、需要课外验证的知识、多次训练方能掌握的技能,在课外师生互动过程中展开。如此,“1”不再只是对“3”而各一,而是具有相当的容量。   三、在《文献学》教学对象上因材施教,在评价方式上要敢于突破传统。
  在进行《古典文献学》“3+1”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我们在中文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学时,注意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教学目的的侧重点有别。在多年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调整了课程内容的布局,围绕教学主体内容(即目录、版本、校勘等)进行教法改进,对大一新生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法、对话法、点拨引导法等,对研究生则相应融入探究法、研讨法等,以便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而且因为《文献学》内容涉及面广,在教学内容整合时注意详略,如辑佚、辨伪、编纂等在本科生教学内容中仅作简介,重点是抓住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自主的特点,多增设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将该课程各项内容与学生课内外活动进行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打造课堂内外相结合、相融通的古典文献学教学模式。对硕士研究生教学时,有意体现一些研究的成分,如让研究生尝试编目、独立寻找一本古籍进行鉴定,结合其研究方向布置相关的古文献尝试校勘,甚至设定一个范围指导其辑佚等,不仅注重古文献理论体系的学习把握,而且注重其实际应用能力。
  进行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期,在组建教学单位时,我们摒弃了过去大班教学的单一模式,在编排本科生的教学班级时,事先与学院管理部门协商,采用小班教学,每班控制在30人以下,以便分组参与教师组织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事实上这也是为后期教学、评估提供便利,小班教学有助于教师掌控每一环节,而且可有效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如今的大学生依然有较强的考试倾向、一味记忆知识的学习观念,故高校老师们中较多重视通过期末考试或考查来评判学生成绩,而我们则有意改革评价方式,将过去评价学生的关注重点转移至学生的文献调研心得报告、小论文演讲、指定案例探讨发言、知识要点的快速竞答等方面。促进学生活学活用。
  总之,进行《古典文献学》教与学的改革研究,不可能短期完成,也不可能脱离那些现存古文献资源,有古籍藏书条件或有出版机构的高校,改革的基础自然会好些。“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古典文献学》的教与学,有助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与学,当注意传承与创新。目前高校中传统学科的教学,都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不只是显现在课堂教学之上,而更应该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传扬,时雨而化之。
  参考文献: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学研究》(武汉)[J],2013年第7期,第62页。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M],中华书局,2008年2版,第130-132页。
  [3]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绪言[M],中华书局,1994年1版。
  【项目来源】温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13jɡ23):《古典文献学》“3+1”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新城发展而言,人口导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难度不亚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注定了新城的人口导入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关系,以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流入不均衡的现象为视角,探讨郊区新城如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人口导入;大型居住社区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期刊
摘 要:继续教育是军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剖析了当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院校与部队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强调继续教育立足一线部队需求,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学改革 ;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一、引言  当前,我军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要
期刊
摘要:现阶段对教师群体的幸福感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职业理想、教育成就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实现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教师的幸福感,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以“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为切入点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教师幸福感、幸福感影响因素、教学互动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不
期刊
摘要:汉字的原型指的是基本笔画、部件及其内部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汉字教学时必须把汉字放在这个结构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已学过的汉字、部件及汉字结构知识引出新字,通过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学汉字的形音义结构。本文分别探讨了怎样在字形教学、字义教学两方面应用汉字原型来促进教学的策略,于此逐步培养起留学生对汉字的字感。  关键词:汉字原型;字形;字义  所谓原型,原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是表示某一类(
期刊
【摘要】《道连·葛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杰作,主要讲述了一个原本心思单纯的美少年道连·葛雷因为自己的画像可以代替自己承担所有罪恶而逐步堕落,直至亲手杀死自己的故事。本文主要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悲剧效果等方面来分析主人公灵魂的沦丧与悲剧的人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道连·葛雷;情节;人物;悲剧效果  1. 引言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文学史上
期刊
摘要: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方法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我国学校德育模式是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而建立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学校德育模式的梳理,从而反思今后的我国德育模式在构建和实践运用中应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德育模式;学校德育模式;反思  近年来,教育理论迅猛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走向成熟。各种教育的新思想、新学说像潮水一般向我
期刊
摘要:国防语言能力与国家国防安全密切相关,要加强国防语言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国防语言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国防语言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国防语言的重要性,并就目前军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笔者关于国防语言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国防语言;国防语言教学;国家安全  一、“国防语言”概念  国防语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率先提出来的,包括与国防安全相关的大国语言、地缘政治要冲语言、热点地区语言和军事行动
期刊
摘要:小农经济模式下影响动员能力强弱的因素并不只有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和土地的数量处于一个恰当的比例范围之内。秦汉时代基本上就是中国小农经济时期战争动员能力的巅峰时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基本上都达不到秦汉时代的动员强度。  关键词:战争动员;小农经济;人口;土地;人地关系  战争动员作为与战争相伴而生的一种军事活动,是指国家在战争来临之际所采取的,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
期刊
[摘 要] 建国后,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一些女权主义者以《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P191)为由,将孔子视为歧视女性的鼻祖。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将就此进行探析。  关键词:孔子;女子;小人  一、历代学者的误读  对这句话的传统而广泛的解释:1、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养用,稍有亲近就放肆,稍有疏远就抱怨。”[2](P232)2、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
期刊
慧能一开始在曹溪传法,弘扬禅的真意时,弟子甚少。弟子经常趁着月光,围坐在六祖的身边,听六祖的参悟和启发。在这样的晚上,他们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微风徐徐吹来,月亮皎洁地泼洒着朦胧的诗意,草虫的鸣叫更是给这静静的夜带来无穷的生机和趣味。这样的夜里,六祖就倚在繁盛的大树上,侃侃而谈。  这时,一个弟子问道:“我们在月下坐了好多次了,我们该如何体悟这月亮呢?” 六祖回答:“你问我如何体悟?那你看我的手指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