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英国著名作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内容极为丰富,浸透着浓厚的色彩。他的早期爱情诗《灰色调》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萧瑟多变的意象以及深厚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英语爱情诗中不朽的佳作。本篇论文通过从艾伦·泰特的“張力说”的角度对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细致解读,旨在挖掘出诗歌内饱满的张力美。
【关 键 词】哈代 灰色调 张力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小说和诗歌创作成就卓著而享誉世界文坛。他的小说,丰富和发展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和他的小说一样,哈代的诗歌感情真挚,用词古拙朴实。近年来,随着对哈代研究的逐渐深入,读者和评论家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他的诗歌。本篇论文中涉及到的是哈代早期的作品《灰色调》(Neutral Tones)。这首诗载于1989年出版的《威塞克斯诗集》。本诗典型地体现了哈代爱情诗的的特点,即通过环境的烘托和对往事的凄迷回忆,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精辟深刻的认识和见解。本文以“张力”这一理论术语为视角,认为此首诗歌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意象和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都揭示了张力美的存在。
对诗歌中张力的研究,始于新批评派的理论家艾伦·泰特(Allen Tate,1899-1979)。他在1938年的一篇文章《论诗的张力》(Tension in Poetry)中写道:“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称之为张力。”这个概念后来又被其他新批评派成员延伸,成为诗歌中各种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的泛称。但是“张力”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新批评的理论范畴。新批评的主要观点文学本体论观点把批评的目光放在文本内部,把文本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完全和时代、社会、作者绝缘的超时空的永恒的实体。这种观点显然是它最大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分析的张力不只存在于诗歌内部,还存在于读者,作者和文本本身组成的无形网络之中。
一、语言之张力美
诗歌要有张力美,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诗歌内部语言要有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这一冲突因素要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灰色调》这首诗中,张力首先体现在对立又统一的语言上,即便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也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一些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首先,在诗的第一节中就出现了白色的太阳。按照常理来说,冬天的太阳能给人带来温暖,不应用苍白来形容。此处的妙用让“苍白”(white)和“日光”(sun)这两个词语就构成了张力。第二节“昔日”(years ago)和第四节“从那以后”(since then)的时态的妙用也展现了时间的张力之美。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时态在第四节指向现在,而在第一、二、三节中却在回溯过去。正是由于“昔日”一词,岁月的长河才在回忆中波峰顿起。诗人在第二节中描绘了叙事者和情人分手时最后的一次约会。两人伫立池边,面面相觑,目光中不再有往日的信任和爱恋,对方的眼中也充满了困惑和惆怅。全诗也因为有了“昔日”这一词后空间感豁然而出。第四节中,叙事者抒发了这段辛酸往事给他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教训。尽管爱情的骗局令他悔恨不已,然而他却始终无法排遣心中的隐痛与记忆。直至白发晚年,依然能记起当时的情形。“从那以后”一词的妙用体现了主人公的意识的流动轨迹。在过去和现在编织成的时空里面都流淌着诗人悲伤的情感。这种语言中的张力之美跃然纸上。
此诗语言上的韵律节奏的张力美也是不可忽视的。全诗从整体上看分为四节,押韵方式为“abba cddc effe ghhg”。每行的韵律也基本以五音步(pentameter)、抑扬格( iambic)为主,但在诗中一些关键的地方,节奏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抑扬格变为扬扬格(spondee),这样的变化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语词间的张力。再如最后一节中“me,tree”押“i:”韵,长音代表爱情的逝去像死亡般的寂,给人一种深刻而凝重的感觉,体现了诗歌的主题。也是在最后一节中“deceives,leaves”押“z”韵,“z”是字母表中的最后一个,象征着爱情已走到了终结地。这两个韵脚的使用让韵律和主题之间产生了张力。总之,这首诗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正是这种语言上的韵律,使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克服了读者心理上的单调板滞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变化流动的美,使诗歌的张力更加突出。
二、意象之张力美
在“张力”一词的创始人塔特看来,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灰色调》这首诗虽然不长,只有十六行,但诗人却花了一个诗节,即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分手时的自然环境,而且是置于篇首,显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征。首先,时间设定是冬天,所以从第一行诗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他将描绘一幅冷峻萧瑟的画面。在接下来的两行里,自然环境的意象——白色的太阳、稀疏的几片树叶、枯萎的草坪等都印证了读者的推测。太阳在冬天一般是给人带来温暖的,但是诗中的太阳是白色的,这样的太阳反而使人感觉更冷。接下来,第三行诗人还提到枯萎的草坪上有寥寥几片树叶,如今已变得灰暗。此外诗人还提到白腊树,这是一种本应枝繁叶茂的树种,但如今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茂,只剩下寂寥的树枝。总体而言,在第一节里,有关大自然的意象都是黯淡、寂寥、失去生命力的,使诗歌一开始就被定下了忧伤的调子,所有的情感都被萧瑟的景物所吞噬。第三节中鸟的意象的使用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与哈代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鸟的意象一样,他的爱情诗中这些以不祥与痛苦的暗示出现的自然征兆,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象征与寓言,而且这些征兆由于贯穿在一首首追悼往昔、哀叹此时的悲伤歌吟中,既连接着过去、此刻与将来,又连接着死去的世界与生者的世界,还连接着神秘的宇宙意志与挣扎中的个体,又于悲悯之中更增添了几分阴郁萧森之气,因此,使得哈代诗中的爱情更令人心酸与悲切,爱情之诗更加充满了张力美。 语言构筑出形象万千的意象,此首诗歌中意象的使用无疑给诗歌所表达的张力性带来了更多生动的色彩。此首诗中,通过对萧瑟的冬景的细致刻画,一种宁静忧郁的情绪不知不觉间溢满了字里行间,使读者深刻地体验到诗中那一对恋人内心的绝望与悲伤。这首诗歌好比是纵横交错的意象所编织的网络,每一个意象都被赋予了情感,在带来张力效果的同时体现出诗歌那强烈的感情和浓浓的意境。
三、情感之张力美
从诗人复杂的情感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中情感的张力。在用词方面,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相反,却具有凡人都懂的明白晓畅,甚或给人平淡的印象。但是,在平淡的字词背后却是磅礴的情感力量。这是张力极好的阐释,因为张力不是一种呈现于外在的运动和冲突,而是一种“静中有动”的力量,在表面上看来是静止不动的,平淡无奇的,而内部却暗流汹涌。具有张力美的诗中,感情是内敛的,不是放纵的,内敛的结果是情感被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势能。哈代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情感轨迹正可比喻为一条河流,先是在峡谷奔流,尔后汇入大江,最后平静地消失在大海中。我们在诗的前几节中,感觉得到诗人的激情与哀怨,就像奔流在峡谷大川中的流水,但诗人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感,到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节奏顿然舒缓,一切都归于苍白的萧瑟景象,就像它汇入大海了一样。但是,就在平静的海水下面,相信一定有滚滚波涛,埋葬着他全部的内心独白。
在《灰色调》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张力也来自于作者情感背后诗歌主题的建构。哈代的爱情诗与许多其他诗人的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并不一味地把爱情浪漫化、神圣化。他的爱情诗没有斯宾塞爱情诗的瑰丽,雪莱爱情诗的空灵,也没有伊丽莎白·布朗宁爱情诗的奔放情思,但却具有自身独特的品质:朴实。哈代很少运用浪漫夸张的语言来渲染爱情,而经常以现实的笔触来表现爱情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灰色调》就是这样一首以“爱情丧失”为主题的诗。这首诗不是以美丽的景色来衬托欢娱的心情,而是以萧瑟的意象来揭示“爱情善欺善毁”这一现实主题。在哈代看来,伟大的爱情诗所歌颂的“至死不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美妙的爱情常常难以持久。这是哈代领悟到的爱情哲理,也是他对人类情感的高度概括。爱情固然可以令人向往,但爱情的丧失却使人忧伤。爱情的价值只有在爱情丧失的情况下才愈发显示出来。诗人从个人的感受悟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而又共同的体验,使读者在欣赏诗的同时,感同身受。而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让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让曾经与现实、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张力之网更加紧密。
阅读哈代的诗歌,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时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種手法的运用也使诗歌主题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通过从艾伦·泰特的“张力说”的角度对《灰色调》这首诗歌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意象、情感和主题表达上,都体现了丰富的张力之美。哈代在这首诗中对爱情的诠释也一扫千年俗唱,超脱了浪漫派爱情诗的浅薄意境,使其增添了一层沉郁的沧桑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刘守兰编.英美名诗解读[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颜学军.论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J].名作欣赏,2006(5).
[5]侯维瑞编.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王佐良编.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关 键 词】哈代 灰色调 张力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小说和诗歌创作成就卓著而享誉世界文坛。他的小说,丰富和发展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和他的小说一样,哈代的诗歌感情真挚,用词古拙朴实。近年来,随着对哈代研究的逐渐深入,读者和评论家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他的诗歌。本篇论文中涉及到的是哈代早期的作品《灰色调》(Neutral Tones)。这首诗载于1989年出版的《威塞克斯诗集》。本诗典型地体现了哈代爱情诗的的特点,即通过环境的烘托和对往事的凄迷回忆,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精辟深刻的认识和见解。本文以“张力”这一理论术语为视角,认为此首诗歌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意象和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都揭示了张力美的存在。
对诗歌中张力的研究,始于新批评派的理论家艾伦·泰特(Allen Tate,1899-1979)。他在1938年的一篇文章《论诗的张力》(Tension in Poetry)中写道:“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称之为张力。”这个概念后来又被其他新批评派成员延伸,成为诗歌中各种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的泛称。但是“张力”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新批评的理论范畴。新批评的主要观点文学本体论观点把批评的目光放在文本内部,把文本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完全和时代、社会、作者绝缘的超时空的永恒的实体。这种观点显然是它最大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分析的张力不只存在于诗歌内部,还存在于读者,作者和文本本身组成的无形网络之中。
一、语言之张力美
诗歌要有张力美,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诗歌内部语言要有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这一冲突因素要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灰色调》这首诗中,张力首先体现在对立又统一的语言上,即便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也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一些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首先,在诗的第一节中就出现了白色的太阳。按照常理来说,冬天的太阳能给人带来温暖,不应用苍白来形容。此处的妙用让“苍白”(white)和“日光”(sun)这两个词语就构成了张力。第二节“昔日”(years ago)和第四节“从那以后”(since then)的时态的妙用也展现了时间的张力之美。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时态在第四节指向现在,而在第一、二、三节中却在回溯过去。正是由于“昔日”一词,岁月的长河才在回忆中波峰顿起。诗人在第二节中描绘了叙事者和情人分手时最后的一次约会。两人伫立池边,面面相觑,目光中不再有往日的信任和爱恋,对方的眼中也充满了困惑和惆怅。全诗也因为有了“昔日”这一词后空间感豁然而出。第四节中,叙事者抒发了这段辛酸往事给他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教训。尽管爱情的骗局令他悔恨不已,然而他却始终无法排遣心中的隐痛与记忆。直至白发晚年,依然能记起当时的情形。“从那以后”一词的妙用体现了主人公的意识的流动轨迹。在过去和现在编织成的时空里面都流淌着诗人悲伤的情感。这种语言中的张力之美跃然纸上。
此诗语言上的韵律节奏的张力美也是不可忽视的。全诗从整体上看分为四节,押韵方式为“abba cddc effe ghhg”。每行的韵律也基本以五音步(pentameter)、抑扬格( iambic)为主,但在诗中一些关键的地方,节奏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抑扬格变为扬扬格(spondee),这样的变化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语词间的张力。再如最后一节中“me,tree”押“i:”韵,长音代表爱情的逝去像死亡般的寂,给人一种深刻而凝重的感觉,体现了诗歌的主题。也是在最后一节中“deceives,leaves”押“z”韵,“z”是字母表中的最后一个,象征着爱情已走到了终结地。这两个韵脚的使用让韵律和主题之间产生了张力。总之,这首诗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正是这种语言上的韵律,使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克服了读者心理上的单调板滞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变化流动的美,使诗歌的张力更加突出。
二、意象之张力美
在“张力”一词的创始人塔特看来,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灰色调》这首诗虽然不长,只有十六行,但诗人却花了一个诗节,即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分手时的自然环境,而且是置于篇首,显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征。首先,时间设定是冬天,所以从第一行诗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他将描绘一幅冷峻萧瑟的画面。在接下来的两行里,自然环境的意象——白色的太阳、稀疏的几片树叶、枯萎的草坪等都印证了读者的推测。太阳在冬天一般是给人带来温暖的,但是诗中的太阳是白色的,这样的太阳反而使人感觉更冷。接下来,第三行诗人还提到枯萎的草坪上有寥寥几片树叶,如今已变得灰暗。此外诗人还提到白腊树,这是一种本应枝繁叶茂的树种,但如今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茂,只剩下寂寥的树枝。总体而言,在第一节里,有关大自然的意象都是黯淡、寂寥、失去生命力的,使诗歌一开始就被定下了忧伤的调子,所有的情感都被萧瑟的景物所吞噬。第三节中鸟的意象的使用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与哈代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鸟的意象一样,他的爱情诗中这些以不祥与痛苦的暗示出现的自然征兆,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象征与寓言,而且这些征兆由于贯穿在一首首追悼往昔、哀叹此时的悲伤歌吟中,既连接着过去、此刻与将来,又连接着死去的世界与生者的世界,还连接着神秘的宇宙意志与挣扎中的个体,又于悲悯之中更增添了几分阴郁萧森之气,因此,使得哈代诗中的爱情更令人心酸与悲切,爱情之诗更加充满了张力美。 语言构筑出形象万千的意象,此首诗歌中意象的使用无疑给诗歌所表达的张力性带来了更多生动的色彩。此首诗中,通过对萧瑟的冬景的细致刻画,一种宁静忧郁的情绪不知不觉间溢满了字里行间,使读者深刻地体验到诗中那一对恋人内心的绝望与悲伤。这首诗歌好比是纵横交错的意象所编织的网络,每一个意象都被赋予了情感,在带来张力效果的同时体现出诗歌那强烈的感情和浓浓的意境。
三、情感之张力美
从诗人复杂的情感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中情感的张力。在用词方面,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相反,却具有凡人都懂的明白晓畅,甚或给人平淡的印象。但是,在平淡的字词背后却是磅礴的情感力量。这是张力极好的阐释,因为张力不是一种呈现于外在的运动和冲突,而是一种“静中有动”的力量,在表面上看来是静止不动的,平淡无奇的,而内部却暗流汹涌。具有张力美的诗中,感情是内敛的,不是放纵的,内敛的结果是情感被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势能。哈代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情感轨迹正可比喻为一条河流,先是在峡谷奔流,尔后汇入大江,最后平静地消失在大海中。我们在诗的前几节中,感觉得到诗人的激情与哀怨,就像奔流在峡谷大川中的流水,但诗人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感,到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节奏顿然舒缓,一切都归于苍白的萧瑟景象,就像它汇入大海了一样。但是,就在平静的海水下面,相信一定有滚滚波涛,埋葬着他全部的内心独白。
在《灰色调》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张力也来自于作者情感背后诗歌主题的建构。哈代的爱情诗与许多其他诗人的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并不一味地把爱情浪漫化、神圣化。他的爱情诗没有斯宾塞爱情诗的瑰丽,雪莱爱情诗的空灵,也没有伊丽莎白·布朗宁爱情诗的奔放情思,但却具有自身独特的品质:朴实。哈代很少运用浪漫夸张的语言来渲染爱情,而经常以现实的笔触来表现爱情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灰色调》就是这样一首以“爱情丧失”为主题的诗。这首诗不是以美丽的景色来衬托欢娱的心情,而是以萧瑟的意象来揭示“爱情善欺善毁”这一现实主题。在哈代看来,伟大的爱情诗所歌颂的“至死不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美妙的爱情常常难以持久。这是哈代领悟到的爱情哲理,也是他对人类情感的高度概括。爱情固然可以令人向往,但爱情的丧失却使人忧伤。爱情的价值只有在爱情丧失的情况下才愈发显示出来。诗人从个人的感受悟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而又共同的体验,使读者在欣赏诗的同时,感同身受。而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让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让曾经与现实、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张力之网更加紧密。
阅读哈代的诗歌,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时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種手法的运用也使诗歌主题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通过从艾伦·泰特的“张力说”的角度对《灰色调》这首诗歌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意象、情感和主题表达上,都体现了丰富的张力之美。哈代在这首诗中对爱情的诠释也一扫千年俗唱,超脱了浪漫派爱情诗的浅薄意境,使其增添了一层沉郁的沧桑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刘守兰编.英美名诗解读[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颜学军.论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J].名作欣赏,2006(5).
[5]侯维瑞编.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王佐良编.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