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过程 在“再创造”中建构新知

来源 :教育界·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教学建议有这样的一句话:“重视过程,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句话向我们传递了至少三层意思,一是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观念,深刻认识到过程性目标的重要性;二是重视过程不是忽略结果,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理解的;三是这句话为教学实施过程指明了大方向,但具体如何操作尚不明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在操作层面上,如何才是重视过程,如何才能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再创造;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理解什么是“过程”,什么是“结果”。过程既是学生学的过程,又是教师教的过程,结果是指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什么要重视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收获到的绝不只是我们看到的知识理解、技能方法掌握,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如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个人品质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发展等,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操作呢?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生学习数学唯一也是最佳的方法就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下面笔者以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一内容为例,详细解读如何让学生“再创造”,及如何在“再创造”中建构新知。
  一、文本阅读
  备课之前的文本阅读、教材解读非常重要,而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阅读是解读教材的重要方式。对于《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一内容,不同的教材是怎样呈现的呢?彼此的优劣如何?能体现“再创造”的理念吗?
  1. 苏教版(如图1、图2)
  2. 人教版(如图3)
  3. 北师大2013版新教材(如图4)
  从以述文本中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通过创设分气球的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引发学生对余数与除数关系的讨论;人教版教材与北师大版新教材都是设计了一个较大的探究活动,以不完全归纳法的形式呈现一组有规律的除法算式,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但是两者呈现方式存在区别,前者以文字创设情境,再以算式表征,而后者不仅有算式表征,还有图形表征,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发现规律、建构新知。三种教材的比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和编者思路的改进。
  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最大的难点是太抽象,难以建构新知,苏教版教材以若干小情境的堆砌来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情境碎片化、独立化不利于学生观察规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人教版与北师大新版教材都体现了“再创造”的思想,在一个大的探究活动中,“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出来”。北师大版新教材更是用了两种表征方式,在表格中清晰地呈现被除数、余数的规律变化,真正突破了这一知识内容的难点。
  二、教学实施
  笔者赞同北师大2013新版教材的处理方式。教材中展现了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用14、15、16……20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在操作过程中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搭小棒和列式的过程中,学生会很快发现余数的变化规律,小棒有时正好用完,而有时会剩余,剩余的小棒数量逐1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中断”,这时小棒刚好用完。学生再继续下去,会发现这又是一个“循环”。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一设计,笔者基本上未做任何改动,因为这已经是非常好的“再创造”过程。在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表格进行自主探索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学生很善于观察与表达,说出了“图与算式是一样的意思”“商就是表示擺了几个正方形,余数就是剩了几根小棒”“余数都是1、2、3”。学生不能表达出“余数比除数小”,这时教师可以追问:“余数为什么只能是1、2、3,不能是4、5、6和其他一些更大的数吗?”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应很热烈,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能够清楚地说明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而不能是4或大于4的数。个别学生甚至能进一步思考到“这是摆正方形,所以余数不能超过4;如果是摆五边形,那么余数可以是4,但不能超过5。”这正是透彻理解余数与除数关系的表现。至此,学生将自然而然地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概念。
  三、策略梳理
  (1)重视过程,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知识。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按照科学的认知规律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师的组织、引导方式。
  (2)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来经历、体验、探索,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有了经验和思考,才能水到渠成地形成结果。
  (3)“再创造”后的交流讨论非常重要,这是学生的认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过程。在这里教师要放慢脚步、浓墨渲染,抓住认知冲突,设计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在质疑、完善、提升的过程中真正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获得预期的结果。
  【参考文献】
  庄惠梅.小学数学“再创造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9(17):90.
其他文献
身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的刘亚楼,在协助林彪、罗荣桓出色地组织指挥了辽沈、平津战役之后,改任十四兵团司令员。挥师南下时,由于两大战役的连续运转,体缠沉疴,有过一段不长时间的北京休整养病。7月,病情稍有好转,即准备出发到汉口的兵团司令部迎接新的作战,忽然接到毛泽东召见的通知。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接见了刘亚楼。“主席,这个时候叫我,一定有重要任务吧?”刘亚楼敬礼后急切地问。  “你的感觉很敏
中航工业某型直升机完成旋翼折叠试验  直升机旋翼折叠是中航工业直升机所近年来攻克的关键技术之一。科研人员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2014年4月下旬,某型直升机旋翼折叠地面模拟试验圆满结束,标志着该型直升机完成重大的试验项目,可转入新的试验阶段。据参试人员介绍,从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旋翼正常模式折叠/展开功能正常,故障模式折叠/展开功能正常,自动盘桨定位功能正常。试验从1月中旬启动,为满足试验需要,参试
提起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DC系列运输机,那可是在航空史上声名显赫的一大家族。掰指头数数:DC-1/-2开创了现代民航客机之先河,劳苦功高的DC-3更是被誉为世纪经典,DC-4/-6/-7延续着螺旋桨客机的黄金时期,而DC-8/-9/-10则在大型喷气客机领域与波音的7X7系列长期抗衡……咦,夹在中间的DC-5跑哪儿去了呢?  别具一格的“小兄弟”  要找出DC家族中这位走失的“老五”,还得先从之
2014年8月4日,波音“放飞梦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携手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举行青少年航空科普考察活动,近距离感受高效、复杂的机场运行体系。来自北京丰台区成寿寺打工子弟小学的波音少年们参加了此次航空科普活动,丰富暑期生活。暑假正值出游高峰,此项帮助青少年儿童通过直观考察机场,了解机场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与协同,并学习儿童乘机出行的相关小知识,以增进航空知识,保障暑期顺利
作为美国强大力量的象征,航母一贯是展现“山姆大叔”肌肉的急先锋。航母在扮演这一角色时,其最大助力就是舰上部署的各种用途的舰载机,特别是性能优异的舰载战斗机。在冷战白热化时代,美国海军的F-14“雄猫”舰载战斗机可谓是展现美国国力的头牌明星,尤其是随着阿汤哥《壮志凌云》的宣传,更让许多军事爱好者为“雄猫”痴迷。  正是F-14战斗机的风头一时无两,美国航母上的另一舰载机F/A-18“大黄蜂”战斗机一
在我国海军航空兵当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16岁参军,20岁选飞,21岁入朝作战。从陆军、空军到海军,从班长、飞行员到师长,他转战南北,多次荣立战功。离休后的他为青少年做革命传统报告3000多场,分文不收。他就是原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参谋长姜凯。在青岛市民中,只要一提起姜凯,几乎无人不晓。  2012年新年前夕,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作为海军航空兵第一代飞行员的姜凯与本文作者畅谈新中国海军航空兵首次空战时
早在2010年5月18日,美国智库就公开发表了“空海一体战”的战役构想报告。报告指出,美军当前的作战行动面临着新兴的重大挑战,美军为了抵消新兴国家迅速增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需求一种全新的作战构想,又由于该战区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因此,美军将这一作战构想称为“空海一体战”,“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又译为“海空联合作战”,美军的报告解释“空海一体
建军90周年期问,记者走进青岛市北区某部队小区,采访了我国第一代舰载机特级飞行员、二等功臣、海军舰载航空兵某直升机团原副团长吕蕴兴。老首长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谈起20世纪80年代两次在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思维敏捷,如数家珍一般地把我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首次打捞火箭数据舱  1980年5月,一支飘扬着“八一”军旗的庞大海军编队出现在太平洋上,这是中国海军编队第一次驶
2006年7月28日,第31舰载战斗机中队(VF-31)的一架F-14D战斗机在“罗斯福”号航空母舰(CVN 71)上完成了最后一次弹射起飞,标志着“雄猫”永远告别了美国海军的航母甲板。当年9月,F-14正式宣告退役。在F-14“雄猫”退役十周年之际,我刊编辑部特地组织了本期“封面故事”,以纪念无数航空迷、军事迷心目中这架最美的战机。  作为美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征兵广告片,电影《壮志凌云》不仅让阿
当“喷火”原型机在1936年3月首飞时,它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航空名匠雷金纳德·J·米切尔的机体设计加上罗尔斯·罗伊斯的最新型发动机“灰背隼”,让它刚出世便技惊四座。拥有这样一架优秀的战斗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放弃尽力宣传其实力的机会,而在航空竞赛热火朝天的20世纪30年代,宣传一型新锐战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它冲击世界纪录。  在1937夏天,改造一架“喷火”并让它挑战陆上飞机世界纪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