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只有领会新课改理念,更新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状况,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阐述了自己的几点具体做法。因为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只有建立了这样的舞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这个舞台上施展各自的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和谐 氛围 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而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具体情感,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意营造各种和谐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快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情绪,激起情感,激发兴趣。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识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懈地去追求新的知识,并努力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学习老舍的游记《趵突泉》一课,文章的开头写道:“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后面又写道:“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了趵突泉景色的美丽和它在济南所处的重要位置,使读者不由得不对趵突泉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顺势引导:是啊,老舍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让我们根据老舍爷爷的指点,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趵突泉好吗?这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边读边欣赏,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情导入,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课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开课伊始就要抓住文本的矛盾点、激疑点,从而调动学生走入文本,展开阅读的积极性。
如《唯一的听众》一课,首先放一段优美的小提琴音乐让学生欣赏,指名说听后的感受。接着教师用谈话的形式说: “假如我告诉大家,一位能演奏如此赏心悦目的音乐的小提琴手,初学拉琴时曾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拉出的琴声如同刺耳的拉锯声,你会怎么想?(指名回答)是呀,没人会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可一个少年却遇到了唯一的听众,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并创造了由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出色琴手’的奇迹。”设计了“音乐白痴”与“出色琴手”的矛盾,会使学生充满好奇,急于带着思考走入课文,这样便可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三、鼓励“畅所欲言”,增强参与意识。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答题、质疑等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好奇心、争强好胜心和自我表现心都较强。学生能否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如果教师能把握住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就可以被打开。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思考、分析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要称亲人?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亲人是指所有的朝鲜人民。我接着又问:“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思考了片刻,只有几名学生回答说:“老师,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紧接着,我又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在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里难道没有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开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平日里不愿意回答问题、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举起手来,他说:“和平年代里同样有。像5.12汶川大地震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亲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比亲人还要亲。”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掌声中我感到同学们被他的一番话所感动。我接着说:“徐明同学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再一次送给他。”此时此刻,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全班同学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畅所欲言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创设表演机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探索精神。如在教学中,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或成语故事、寓言等,可鼓励、引导学生选择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如在教学成语故事《矛与盾》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他们自由分组,争先恐后地要求表演,气氛极为活跃,教室里不时地发出阵阵掌声。之后,我让第二小组登台表演。学生们充满丰富的想象、巧妙而富有灵气的语言,滑稽的动作,不得不让我感叹。由此可知,教学不是重在教师的教,而是重在学生的学。要让孩子们在愉悦的集体参与中获得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以上所述,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验,当然,仅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和谐 氛围 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而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具体情感,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意营造各种和谐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快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情绪,激起情感,激发兴趣。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识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懈地去追求新的知识,并努力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学习老舍的游记《趵突泉》一课,文章的开头写道:“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后面又写道:“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了趵突泉景色的美丽和它在济南所处的重要位置,使读者不由得不对趵突泉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顺势引导:是啊,老舍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让我们根据老舍爷爷的指点,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趵突泉好吗?这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边读边欣赏,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情导入,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课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开课伊始就要抓住文本的矛盾点、激疑点,从而调动学生走入文本,展开阅读的积极性。
如《唯一的听众》一课,首先放一段优美的小提琴音乐让学生欣赏,指名说听后的感受。接着教师用谈话的形式说: “假如我告诉大家,一位能演奏如此赏心悦目的音乐的小提琴手,初学拉琴时曾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拉出的琴声如同刺耳的拉锯声,你会怎么想?(指名回答)是呀,没人会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可一个少年却遇到了唯一的听众,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并创造了由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出色琴手’的奇迹。”设计了“音乐白痴”与“出色琴手”的矛盾,会使学生充满好奇,急于带着思考走入课文,这样便可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三、鼓励“畅所欲言”,增强参与意识。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答题、质疑等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好奇心、争强好胜心和自我表现心都较强。学生能否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如果教师能把握住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就可以被打开。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思考、分析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要称亲人?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亲人是指所有的朝鲜人民。我接着又问:“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思考了片刻,只有几名学生回答说:“老师,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紧接着,我又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在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里难道没有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开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平日里不愿意回答问题、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举起手来,他说:“和平年代里同样有。像5.12汶川大地震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亲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比亲人还要亲。”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掌声中我感到同学们被他的一番话所感动。我接着说:“徐明同学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再一次送给他。”此时此刻,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全班同学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畅所欲言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创设表演机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探索精神。如在教学中,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或成语故事、寓言等,可鼓励、引导学生选择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如在教学成语故事《矛与盾》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他们自由分组,争先恐后地要求表演,气氛极为活跃,教室里不时地发出阵阵掌声。之后,我让第二小组登台表演。学生们充满丰富的想象、巧妙而富有灵气的语言,滑稽的动作,不得不让我感叹。由此可知,教学不是重在教师的教,而是重在学生的学。要让孩子们在愉悦的集体参与中获得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以上所述,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验,当然,仅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