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结果。 结果 男性占 72%女性占 28% 食管上段癌、中段癌、下段癌分别占6%、70%、24%,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分别占92%、6%、2%。病变范围:1cm以内6例,1~2cm16例,2.1~3cm16例,3.1~4cm7例,大于4cm5例。浸润深度:上皮内16例,粘膜内15例,粘膜下19例。结论 重视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表现,放宽内镜检查指征,内镜下对于可疑病灶多点活检(至少4~5块)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关键。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 ; 病理分型 ;临床分析;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62-01
在我国,食管癌引起的肿瘤相关死亡率女性位于第二位,男性为第四位[1]。手术仍作为标准治疗手段之一,其五年生存率约20%左右。在临床确诊时,相当一部分食管癌病变已经较广泛,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长期生存率较低。由此可见,要提高食管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现通过对我院5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率,现总结回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2013年手术送检的早期癌标本50例。51~60岁组最多,35例,其次为41~50岁组,13例,年龄最小的30岁1例,年龄最大的75岁1例,平均年龄55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病变部位:上段3例,中段35例,下段12例。
1.2临床表现
轻度胸骨后疼痛10例,异物感或哽咽感通过饮水而缓解消失25例,进行性吞咽困难3例,上腹部不适伴嗳气10例,无症状体检2例。
1.3 方法 本组50例均先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活检送病理,胃镜检查后手术切除病灶,并且均做病理检查。所有手术术前均行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脏器转移。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术后将标本外翻,从癌变处对面纵行剪开,平展在木板上,四周固定,冲洗积血,浸泡在10%的甲醛水溶液中,48小时后观测病变范围、形态、粘膜色泽、粗糙程度等。取材、石蜡制片、染色、镜检。
2结果
2.1病理检查
病变范围:1cm以内6例,1~2cm16例,2.1~3cm16例,3.1~4cm7例,大于4cm5例。
除乳头型癌,其它型无明显的肿块形成。50例早期癌标本,可分为以下5个类型。
隐伏型:癌变部位、粘膜的变化最轻微,与周围正常粘膜的粗糙程度差不多,但失去了正常的淡红色色泽,为灰白色并质地较脆,病变范围可大可小。经固定后病变处粘膜纵行的皱折消失,而横行的皱折出现。本型有6例;
糜烂型:病变处粘膜显示糜烂、比较粗糙、可有小颗粒、成地图样与周围粘膜不同,颜色较灰暗,质地较脆。本型有29例,可分为轻度糜烂和重度糜烂两个亚型。
斑块型:癌变处粘膜较肿胀隆起呈苔藓状,颜色灰白,质地较脆,表面粗糙,本型7例;
乳头型:癌变处粘膜有明显的凸起或呈乳头状、蕈伞状物、向腔内形成占位性病变,本型4例;
混合型:此型癌具有以上4个类型任何两个型以上病变特征,共4例;
2.2显微镜下观察:
本组50例早期癌中,腺癌2例,贲门异位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鳞状上皮细胞癌46例。镜下可见早期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上皮内癌(原位癌):基底膜完整16例。②粘膜内癌:在原位癌基础上、基底部癌细胞呈不规则条索状,或小团块浸润固有膜或粘膜肌层以上共15例。③粘膜下癌:癌细胞向下浸润穿透粘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者19例。
浸润深度:上皮内16例,粘膜内15例,粘膜下19例。
癌组织分化程度:高分化4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10例,未分化1例。50例中切缘有癌残留的2例,上切缘1例,下切缘1例,隐伏型、糜烂型各1例。
每例早期癌癌旁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多数有多点癌起源。
2.3病理分型与临床症状关系
隐伏型癌多无明显症状,糜烂型癌多有胸前后刺痛感,斑块、乳头、混合型癌者多有哽咽感。
3讨论
内镜下早期食管癌主要特征为粘膜色泽的改变、粘膜增厚、透明度和粘膜血管网结构的改变,以及粘膜粗糙、结节、斑块、糜烂、浅表隆起、浅表凹陷等形态改变,经碘染色后发现[2]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还应重视详细地病史采集,警惕早期症状;特别应重视癌前期病变的随访,约1/4的重度鳞状上皮增生可以发展为癌,Barrett食管病人发生腺癌危险高于正常人群30~40倍,因此,对于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应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胃镜检查一次[3]。对于高度怀疑癌,病理诊断不支持时,应重复胃镜活检,本文2例患者无症状体检时发现贲门部直径0.5cm的轻度发红表浅病变,随访2月胃镜重复活检3次诊断为原位癌。
消化道内镜是诊断早癌的重要方法,在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工作,加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进行早期干预,对提高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出现胸骨后停滞感或咽下困难者,均应提高警惕,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早日明确诊断。有学者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食管癌的发病率会自然下降,但事实上由于诸如吸烟、饮酒、环境污染等新的危险因素的增加,食管癌的下降非常缓慢[4]。因此,戒烟酒、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强食管癌的普查力度,争取“三早”,从而有望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综上,内镜下对于可疑病灶多点活检(至少4~5块)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关键。根据早期食管癌的详细分型及演变特点,可推断出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贺宇彤.河北省食管癌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104-105.
[2]张澍田。重视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9:449-450.
[3]石木兰,韦嘉瑚,王玉颜,主编。肿瘤影像学诊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2-126.
[4]李益农,陆星华,王国清。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1.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 ; 病理分型 ;临床分析;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62-01
在我国,食管癌引起的肿瘤相关死亡率女性位于第二位,男性为第四位[1]。手术仍作为标准治疗手段之一,其五年生存率约20%左右。在临床确诊时,相当一部分食管癌病变已经较广泛,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长期生存率较低。由此可见,要提高食管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现通过对我院5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率,现总结回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2013年手术送检的早期癌标本50例。51~60岁组最多,35例,其次为41~50岁组,13例,年龄最小的30岁1例,年龄最大的75岁1例,平均年龄55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病变部位:上段3例,中段35例,下段12例。
1.2临床表现
轻度胸骨后疼痛10例,异物感或哽咽感通过饮水而缓解消失25例,进行性吞咽困难3例,上腹部不适伴嗳气10例,无症状体检2例。
1.3 方法 本组50例均先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活检送病理,胃镜检查后手术切除病灶,并且均做病理检查。所有手术术前均行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脏器转移。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术后将标本外翻,从癌变处对面纵行剪开,平展在木板上,四周固定,冲洗积血,浸泡在10%的甲醛水溶液中,48小时后观测病变范围、形态、粘膜色泽、粗糙程度等。取材、石蜡制片、染色、镜检。
2结果
2.1病理检查
病变范围:1cm以内6例,1~2cm16例,2.1~3cm16例,3.1~4cm7例,大于4cm5例。
除乳头型癌,其它型无明显的肿块形成。50例早期癌标本,可分为以下5个类型。
隐伏型:癌变部位、粘膜的变化最轻微,与周围正常粘膜的粗糙程度差不多,但失去了正常的淡红色色泽,为灰白色并质地较脆,病变范围可大可小。经固定后病变处粘膜纵行的皱折消失,而横行的皱折出现。本型有6例;
糜烂型:病变处粘膜显示糜烂、比较粗糙、可有小颗粒、成地图样与周围粘膜不同,颜色较灰暗,质地较脆。本型有29例,可分为轻度糜烂和重度糜烂两个亚型。
斑块型:癌变处粘膜较肿胀隆起呈苔藓状,颜色灰白,质地较脆,表面粗糙,本型7例;
乳头型:癌变处粘膜有明显的凸起或呈乳头状、蕈伞状物、向腔内形成占位性病变,本型4例;
混合型:此型癌具有以上4个类型任何两个型以上病变特征,共4例;
2.2显微镜下观察:
本组50例早期癌中,腺癌2例,贲门异位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鳞状上皮细胞癌46例。镜下可见早期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上皮内癌(原位癌):基底膜完整16例。②粘膜内癌:在原位癌基础上、基底部癌细胞呈不规则条索状,或小团块浸润固有膜或粘膜肌层以上共15例。③粘膜下癌:癌细胞向下浸润穿透粘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者19例。
浸润深度:上皮内16例,粘膜内15例,粘膜下19例。
癌组织分化程度:高分化4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10例,未分化1例。50例中切缘有癌残留的2例,上切缘1例,下切缘1例,隐伏型、糜烂型各1例。
每例早期癌癌旁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多数有多点癌起源。
2.3病理分型与临床症状关系
隐伏型癌多无明显症状,糜烂型癌多有胸前后刺痛感,斑块、乳头、混合型癌者多有哽咽感。
3讨论
内镜下早期食管癌主要特征为粘膜色泽的改变、粘膜增厚、透明度和粘膜血管网结构的改变,以及粘膜粗糙、结节、斑块、糜烂、浅表隆起、浅表凹陷等形态改变,经碘染色后发现[2]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还应重视详细地病史采集,警惕早期症状;特别应重视癌前期病变的随访,约1/4的重度鳞状上皮增生可以发展为癌,Barrett食管病人发生腺癌危险高于正常人群30~40倍,因此,对于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应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胃镜检查一次[3]。对于高度怀疑癌,病理诊断不支持时,应重复胃镜活检,本文2例患者无症状体检时发现贲门部直径0.5cm的轻度发红表浅病变,随访2月胃镜重复活检3次诊断为原位癌。
消化道内镜是诊断早癌的重要方法,在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工作,加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进行早期干预,对提高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出现胸骨后停滞感或咽下困难者,均应提高警惕,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早日明确诊断。有学者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食管癌的发病率会自然下降,但事实上由于诸如吸烟、饮酒、环境污染等新的危险因素的增加,食管癌的下降非常缓慢[4]。因此,戒烟酒、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强食管癌的普查力度,争取“三早”,从而有望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综上,内镜下对于可疑病灶多点活检(至少4~5块)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关键。根据早期食管癌的详细分型及演变特点,可推断出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贺宇彤.河北省食管癌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104-105.
[2]张澍田。重视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9:449-450.
[3]石木兰,韦嘉瑚,王玉颜,主编。肿瘤影像学诊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2-126.
[4]李益农,陆星华,王国清。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