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石类目在清代目录分类体系中的发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石类目,是指在诸多书目的分类体系中以“金石”为名或主要收录金石学相关书籍的分类名。金石类目的发展变化,与金石学的兴衰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金石学始兴于宋代,经元明两代的曲折发展,至清代呈现出复兴进而繁荣的景象。对于金石学在此时的繁荣,目录学在诸多书目中给予了回应:金石类目在清代目录著作中呈现出独立倾向,金石类目内部的划分也趋于细致。本文旨在从金石学外部探讨清代目录分类体系中“金石类目”的发展趋势,因此从金石学学科内部出发,专收金石学相关著作的专科目录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仅在必要时略作提及。
  目录学著作对金石材料的收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中春秋类下录有“《奏事》二十篇”,注曰:“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隋书·经籍志》将有关金石材料的内容分录入经部小学类、史部谱系类与集部当中。以后的《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也大体沿用《隋志》的分类方法,将金石材料的有关内容分别录入各部中的各小类,金石相关内容尚无法取得独立的类目位置。
  至北宋中期以后,以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等著作为标志,金石学的基础业已奠定。南宋郑樵《通志》中专设《金石略》,与《艺文略》遥相呼应,赋予了金石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平起平坐的地位,可谓对宋代昌盛的金石学研究状况的回应。但是,其在《艺文略》中仍把金石学的相关内容附属各部,金石类目尚没有真正取得独立地位。宋后元明两代的官私目录大体沿用《隋志》的分类方法继续前行,将金石学相关内容录入各部,这与元明二代金石学的式微有一定关系,也与墨守成规的分类思想分不开。直至清代,金石学再次繁荣并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相关著作;目录学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部类与前代相比作出了些许调整。金石学在目录学著作中呈现出独立倾向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事实,取得了独立的分类地位。
  一、独立缘由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与考经证史的考据之风的盛行有着很大关系。普通的纸质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刻写造成的鲁鱼亥豕之讹在所难免,金石文献则具有一手材料的性质,可信度更高,学者对金石文献的重视与日俱增。然而从《汉志》《隋志》一脉相承发展开来的正统图书分类体系,其实质是从研究主体的理解角度来对书籍进行归类。这会使得以材料载体形态立学的金石学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各代石经被归入经部小学类等类,青铜器图谱等被归入子部、史部各类,极不便于研究者因类寻书、寻找金石资料。在清代考据学发展的大背景下,金石材料的史料价值广为学者知悉,将金石学相关内容在目录学著作中独立成一类,以便于查找金石资料考经证史,是人们使用金石材料考经证史的实用要求。
  考据之学对金石资料的需求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金石学的学术自觉,金石学不再是单纯地扮演提供资料的角色,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出现了一批批金石学理论著作,其卓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且学科内部不断细化。优秀的目录学著作发挥着书志体学术史的功能,可通过著录相关书籍与设立独立类目的方式反映学术发展的状况。真正优秀的目录著作无法回避金石学卓然独立、蓬勃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事实,将金石学单独设类,进而对金石类目内部进行细化也就成为必然。这一演变过程基本上贯穿了有清一代,且在不同的时段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独立过程
  (一)清初至乾隆年间中后期:独立一类与附属它类的并行
  清初的金石学方兴未艾,但由于此时的金石学著作尚未形成足够数量的累积,再加之目录学著作对学术风气变化的反映时常带有迟滞性,这一阶段的目录学著作中对金石相关书籍的著录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延续前代目录的主流做法,将金石相关著作分散到各部,如祁理孙《奕庆藏书楼书目》中经部小学类下有法书类,内收《孔子十字碑》《麻姑碑并图》《茇振堂碑刻》等;于子部杂家类的艺术图像小类收录了《博古图》《印范》等;曹寅的《楝亭书目》中“经类附”有《石经考》,书画类有《金石录》《隶续》《苍崖金石例》等;杂部有《博古图》《鼎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等;又如魏维新的《本立堂藏书目》将金石相关资料分入子部图画印谱类、经部小学韵诂类。另一种是受金石学悄然发展的影响设立独立的金石相关类目,如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设立了“金石类”并收书8种;徐秉义的《培林堂书目》于经部设“金石文类”,收书12种;王闻远的《孝慈堂书目》于经部专列“碑刻类”,收书28种;钱曾的《述古堂藏书目》于经部设“金石类”,收书20种。以上两种相反的情形直到乾隆中后期《四库全书总目》问世才得到了巨大改变。
  《四库全书》是乾隆帝高度重视,集朝野之力完成的大部头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中的书目分类体系代表了古典目录四分法的巅峰,在吸取历代目录精华的基础上又多于类目建置上有所创新。《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凭借其高度的学术性和官方推崇的权威性,其分类体系很快被广为接受,被后世的书目编纂者奉为圭臬。《四库全书总目》在具体类目上的创新之一,就是赋予金石学相關著作一个独立的三级类目位置:在史部目录类下设立金石之属。随着金石学的发展,金石学著作数量上涨,若仍按旧法将其分隶各部已然无法适应学术发展形势,金石独立类目的产生已成必然。此后的诸多目录往往延续《四库全书总目》的类目设置,金石学相关内容在四部分类法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目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嘉庆道光年间:独立类目的巩固与类目位置的提高
  《四库全书总目》成书之后,各家目录大体沿着其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并时有创新,在对金石学相关著作的著录上卓有体现。随着金石学的深层次发展,研究者和相关著作层出不穷,金石学在四部分类法中不满足于三级类目的地位,时有目录著作将其拔高到二级乃至一级类目的位置。如王昶的《塾南书库目录》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特设“金石”部,金石与传统的四部并列。又有孙星衍的《孙氏祠堂书目》设立了十二个一级类目,“金石”是其中之一,这反映了金石学家王昶、孙星衍的学术旨趣,也可借此窥见当时金石学的学术地位。还有将金石类从《四库全书总目》三级类目地位调整到二级类目的,如赵魏的《竹崦盦传钞书目》于史部下设金石类,秦嘉谟的《思补精舍书目》于子部下设金石类,同样折射出金石学类目的地位上升的趋势。当然,《四库全书总目》设立的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的分类体系为大多数藏书编目者所遵循,金石学相关著作绝大多数处于四部分类法下的三级类目位置,但“金石”独成一类已是大势所趋。   道光年间许瀚《史籍考》在史部金石门中细分金、石、金石总、钱币、玺印、砖瓦、文字7类,“是第一次明确地对金石书籍进行分类”。金石类目在获得了独立地位,类目位置渐趋提高之后,进入了内部细化的新阶段。
  (三)道光后至清末:收书种类的增加与金石类目内部的细化
  此时金石学发展到一定高度,逐步进入总结阶段,金石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金石学理论著作大量问世,体现在书目编纂上为金石类目收书种类的增长和类目内部的细化趋势。
  这一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藏书目录是浙江丁氏《八千卷楼书目》,该目沿袭《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方法,于史部目录类下设立金石之属,集中收录了金石学相关书籍,也有部分书籍散见于经部小学类、子部艺术类篆刻之属、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该目于金石之属共收录了178种著作,收书范围广泛,既有关注域外金石学的《埃及碑释》《日本金石年表》,又有本国一地的专书目录,如《吴兴金石志》《吴郡金石目》《越中金石记》;既有金石理论著作,如《金石称例》《汉石例》等,也有对前人金石成果的勘误、补续之作,如《金石录补》《蜀碑记补》《隶释刊误》。其注重收录利用金石材料解决其他学科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如《唐御史台精舍题名》《唐郎官石柱题名》《唐石经校文》等。相比于清初钱谦益于《绛云楼书目》金石类只收书8种,钱曾于《述古堂藏书目》经部金石类收书20种,清中期赵魏于《竹崦盦传钞书目》于史部金石类收书40种,秦嘉谟于《思补精舍书目》于子部金石类收书21种。就连将金石独立到与经、史、子、集传统四大部类并列的孙星衍于《孙氏祠堂书目》中,金石类也仅仅收书65种。丁氏于《八千卷楼书目》中金石之属收书178种,堪称蔚为大观。
  若如《八千卷楼书目》一般于一个小类之下收书178种,实际上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查找相关书籍实属不便,加之金石学内部有学者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归纳,对金石类目内部再进行细化分类成为实际需求。早于《八千卷楼书目》成书的张之洞《书目答问》于史部设立金石类,其下再分为金石目录、金石图像、金石文字、金石义例四小类。其后,叶德辉《观古堂书目》于史部金石类下设立图像之属与目录之属。张、叶二人书中的分类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但在民国时期,这对金石类书目的进一步分类整理,实有导其先声之功。
  三、结语
  金石学是清代朴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将清代不同时期,书目中的金石学相关类目以时间顺序排列考察,雖有浮光掠影之弊,亦可大致窥见清代金石学发展的脉络框架,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为金石学史的研究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在对我国古典文学进行欣赏时,我们不能离开对优秀作品的吟诵,并在吟诵之后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使自己在提高作品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具体作品的判断能力,而对作品的欣赏其实也是一个自行想象、体会、深入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对理解了的文学内容进行一次的再创造。朱自清是我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学者,他一生中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新诗走进了文坛。他是最初了解到别国新批评观念的学者,他参考西学文化,并将其融合
期刊
晋室南渡之后,东晋士人谈玄说理的风气发生改变.西晋名士任情放达,始于正始与竹林名士.竹林名士多数身陷曹魏皇室与司马氏政权更迭的风波之中,加之晋室不以德立,让名教礼法成
期刊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自古以来都是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国外翻译家翻译的对象,近代以来也出现了不少基于诗经译本的研究.《诗经》的俄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
期刊
咏史怀古诗发轫于先秦,肇始于《诗经》,至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游仙诗鼎足而立,成为唐朝诗歌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禹锡作为唐朝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在咏史诗歌的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文学艺术成就。他笔下的咏史怀古诗,是主客观因素双重催化下的产物: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永贞革新的坎坷经历、被贬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等,都为刘禹锡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刘禹锡自身的文
期刊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女士,你想到了什么?是她与男人之间纷扰的感情纠葛,还是因为姣好面容身边围绕不断的闲言碎语?即便是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女性形象的认知还是普遍停留在教条死板的原始阶段。社会的关注淡化了她们为中国各行各业做出的奉献与牺牲,我们只相信在根深蒂固的媚俗思想下,一名女性的价值永远离不开爱与被爱的红尘琐事。  我十分欣
期刊
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汉代起就进入了文学家的视野,从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人创作,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资料浩如烟海。昭君出塞本是一项政治活动,文学家将其写入文学作品中,必定有言政治的需要。单一因素的政治活动往往很快就被文学家们抛弃,而“昭君出塞”正是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其所包含政治因素的多样性,被文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写入文学作品中。  一、“昭君出塞”中的政治因素与文学书写  (一)昭君出塞与家国天下 
期刊
一、讽寓概念及争论  “讽寓”(Allegory)是一个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修辞学术语,翻译为中文时,除译为“讽寓”外,还常译为“讽喻”“寓言”等。“讽寓”源于古希腊词语allegoria,其希腊文词源意为另一种(Allos)说话(Agoreuein),意指在表面意义之外还有另一层寓意的作品。“讽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源自哲学家们对荷马史诗的阐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荷马史诗》具有双重含义
期刊
唐代诗人韩愈有诗曰:“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车马在林荫大道上奔驰,在槐树的装扮下,古城的春色是多么秀丽啊!如今,又到了槐树开花的季节,我的思绪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中原,那里最常见的树木就是槐树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道路的两旁,以及村子里的空地上都生长着粗壮繁茂的槐树。槐树,也叫中国槐,它不像垂柳那样温柔,也不如桃树那样妖艳,更不如杨树那样直插云霄,只是在自己的领地里静若无人地悄悄生
期刊
宋元徽二年八、九月间,江淹因触怒建平王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县令。多次进谏而被贬的遭遇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巨大变迁对他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他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江淹被贬吴兴后诗赋中的自然地理书写  江淹被贬吴兴期间所作诗赋中有许多对当地丹霞地貌的书写,更有学者指出江淹是我国描写丹霞山水景观的古代文学家中最早的一个。江淹在吴兴所作诗赋中多用“铜山”“丹山”或是色彩艳丽
期刊
王褒,字子渊,蜀郡资中县 (今四川资阳北)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关于其生平,《汉书》卷六十四有本传。王褒的作品内容纷繁、体裁多样,《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汉谏议大夫王褒集五卷”。明人张溥编选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录王褒作品八篇,清人严可均所辑《全汉文》辑录八篇,今人王洪林又著有《王褒集考译》。众多诗、文、赋中,最别致的一篇恐当属《僮约》。  历代关于王褒的研究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