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学效益的问题。为贯彻落实新课改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初中生物教师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索,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起点;第二,以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第三,实践培养,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学效益的问题。有效教学应该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该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上看应该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上看应该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良好效应。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心理过程。它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期待,鼓舞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激情。
1.趣味导入,紧抓学生心理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注重课堂的导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做足课前功夫,在导入环节,或以图片、视频,或以音乐、故事,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心理和感官产生刺激,激起学生相应的直觉情感,抓住他们的心理,成功开启一节课的学习。例如在讲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有一对夫妇,父亲是单眼皮,小眼睛;母亲是双眼皮,大眼睛;他们的孩子有的是双眼皮大眼睛,有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利用多媒体辅以图片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通过生活实际中有趣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将新近的新闻报道、典型案例如三聚氰氨奶粉事件、毒豆角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结合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必将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浓厚,从而取得很好的导入效果。
2.制造疑点,引起学习欲望
生物课程中有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一些策略,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相应情境,将难点形象化、趣味化、具体化,制造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疑点,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变以往“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节肢动物――蝗虫的身体结构时,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来设疑:小蝗虫到池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地吐泡泡。鲫鱼叫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里一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想:“等轮到我时,你早就憋死了!”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它安然无恙地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去了。故事讲完,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蝗虫把头浸在水中一个小时还可以安然无恙呢?对于如此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自然乐意去探讨故事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3.借助多媒體技术,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为生物教学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材料和展示方式。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眠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现象时,由于这些现象往往是稍纵即逝,或难以观察、难以再现,光靠老师嘴巴讲或静态地学习,学生不感兴趣,也较难理解。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克服时间的局限,动态展现种子的眠发、植株的生长、花的开放与凋谢、果实的形成等过程,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一系列变化,对奇特的生命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学习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和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主导着整节课的发展,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成为教育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积极创造条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1.明确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教材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学案。上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提纲进行预习。课堂教学时,在教师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通过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案中的提纲认真阅读教材,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明确目标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教材,关注正文、图表、资料、探究性实验、技能训练、课后练习等,对教材有整体的感知。利用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处处设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条件,鼓励多样化探究
初中生物新课程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探究性活动的数量,这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知识的探究。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经过自己探究学来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活动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鱼有哪些鳍?在游泳的时候,不同的鱼鳍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然后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并就各自的假设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1:把鱼放在鱼缸里直接观察就可以。
学生2:多用几条鱼做实验,分别去掉不需要的鱼鳍进行探究。
学生3:用绳子把鱼鳍依次绑住,依次探究。
学生4:用一些有弹性的、柔软的东西包住鱼的部分身体和鱼鳍,然后用一些有弹性的橡皮筋捆绑,不要对鱼造成伤害。
……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后动手探究,并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后终于得出不同的鱼鳍的不同作用,取得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各抒己见,各显神通,每个人都参与了学习,都得到了结论,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另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纯思维探究,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主动地学习概念,不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纯思维探究,是一种思维探究的学习过程。这种形式的探究可以弥补由于实验探究增加了教学难度和课时紧张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学习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化石模型创设情境,安排对“始祖鸟化石的猜想”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始祖鸟进化前后进行纯思维的猜测与探究,从而形成对生物进化的初步理解。
3.教给方法,享受快乐学习
在所有的知识中,方法最重要。生物科学习的内容多、范围广、记忆较难,不易掌握。因此,方法的传授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趣味记忆的方法,如归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譬如“之最”记忆法: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反应是光合作用,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这些不同的记忆方式能趣化生物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图文转换的方法,如将教材中的实验数据结果、某些生物学现象、生理过程和规律转换成各种形式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用严谨的、规范的、精炼的、准确的生物术语表达出来,培养他们图文转换的能力。
三、实践培养,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生活的能力,增强爱学习、爱生活、关注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情感。
1.结合实际,拓展教學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一节时,除了介绍水圈的相关知识外,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通过图片、案例、周边环境的例子,让学生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列举当今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我国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淋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2.挖掘本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学校的生物园、社区公园、周边的花木场等,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除了参观调查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物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到花木养殖场,请技术人员讲解花木的嫁接,示范嫁接的步骤过程,最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更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并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构建起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索,带领学生飞向智慧的生物科学殿堂,汲取营养,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M].2003年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
[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学效益的问题。有效教学应该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该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上看应该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上看应该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良好效应。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心理过程。它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期待,鼓舞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激情。
1.趣味导入,紧抓学生心理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注重课堂的导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做足课前功夫,在导入环节,或以图片、视频,或以音乐、故事,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心理和感官产生刺激,激起学生相应的直觉情感,抓住他们的心理,成功开启一节课的学习。例如在讲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有一对夫妇,父亲是单眼皮,小眼睛;母亲是双眼皮,大眼睛;他们的孩子有的是双眼皮大眼睛,有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利用多媒体辅以图片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通过生活实际中有趣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将新近的新闻报道、典型案例如三聚氰氨奶粉事件、毒豆角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结合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必将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浓厚,从而取得很好的导入效果。
2.制造疑点,引起学习欲望
生物课程中有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一些策略,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相应情境,将难点形象化、趣味化、具体化,制造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疑点,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变以往“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节肢动物――蝗虫的身体结构时,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来设疑:小蝗虫到池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地吐泡泡。鲫鱼叫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里一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想:“等轮到我时,你早就憋死了!”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它安然无恙地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去了。故事讲完,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蝗虫把头浸在水中一个小时还可以安然无恙呢?对于如此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自然乐意去探讨故事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3.借助多媒體技术,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为生物教学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材料和展示方式。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眠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现象时,由于这些现象往往是稍纵即逝,或难以观察、难以再现,光靠老师嘴巴讲或静态地学习,学生不感兴趣,也较难理解。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克服时间的局限,动态展现种子的眠发、植株的生长、花的开放与凋谢、果实的形成等过程,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一系列变化,对奇特的生命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学习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和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主导着整节课的发展,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成为教育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积极创造条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1.明确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教材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学案。上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提纲进行预习。课堂教学时,在教师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通过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案中的提纲认真阅读教材,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明确目标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教材,关注正文、图表、资料、探究性实验、技能训练、课后练习等,对教材有整体的感知。利用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处处设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条件,鼓励多样化探究
初中生物新课程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探究性活动的数量,这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知识的探究。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经过自己探究学来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活动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鱼有哪些鳍?在游泳的时候,不同的鱼鳍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然后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并就各自的假设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1:把鱼放在鱼缸里直接观察就可以。
学生2:多用几条鱼做实验,分别去掉不需要的鱼鳍进行探究。
学生3:用绳子把鱼鳍依次绑住,依次探究。
学生4:用一些有弹性的、柔软的东西包住鱼的部分身体和鱼鳍,然后用一些有弹性的橡皮筋捆绑,不要对鱼造成伤害。
……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后动手探究,并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后终于得出不同的鱼鳍的不同作用,取得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各抒己见,各显神通,每个人都参与了学习,都得到了结论,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另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纯思维探究,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主动地学习概念,不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纯思维探究,是一种思维探究的学习过程。这种形式的探究可以弥补由于实验探究增加了教学难度和课时紧张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学习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化石模型创设情境,安排对“始祖鸟化石的猜想”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始祖鸟进化前后进行纯思维的猜测与探究,从而形成对生物进化的初步理解。
3.教给方法,享受快乐学习
在所有的知识中,方法最重要。生物科学习的内容多、范围广、记忆较难,不易掌握。因此,方法的传授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趣味记忆的方法,如归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譬如“之最”记忆法: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反应是光合作用,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这些不同的记忆方式能趣化生物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图文转换的方法,如将教材中的实验数据结果、某些生物学现象、生理过程和规律转换成各种形式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用严谨的、规范的、精炼的、准确的生物术语表达出来,培养他们图文转换的能力。
三、实践培养,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生活的能力,增强爱学习、爱生活、关注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情感。
1.结合实际,拓展教學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一节时,除了介绍水圈的相关知识外,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通过图片、案例、周边环境的例子,让学生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列举当今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我国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淋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2.挖掘本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学校的生物园、社区公园、周边的花木场等,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除了参观调查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物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到花木养殖场,请技术人员讲解花木的嫁接,示范嫁接的步骤过程,最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更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并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构建起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索,带领学生飞向智慧的生物科学殿堂,汲取营养,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M].2003年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
[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