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计算的参与。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计算能力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方法。
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三年级作为低高年级的重要过渡期,同时也是计算逐步深入的学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年段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较低,特别是进入乘、除法计算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大不如前,老师们习惯于把错误归咎为学生“粗心马虎”所致,其实不然,我认为,学生的计算错误的原因,应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和老师教学的因素两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的感知不精细
在三年级教材中,由于计算相对集中,计算形式单一,口算、笔算、验算交替出现,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感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对计算数量、计算速度的要求,学生对计算过程急于求成,经常会出现计算符号错误、把数字写错、加减混用等现象。
2.学生的注意不集中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三年级学生注意力发展还有待完善,不能同时兼顾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初学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强调了笔算的计算顺序,同时讲解了算法算理,让学生尝试计算时,学生就会出现格式准确,但用加法计算,或者计算顺序颠倒的情况。
3.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作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进位加法,向前一位进1,可忘了进上的1要加上。这样的错误在计算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时候,就更常见了。
4.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后,老师加入了混合运算,学生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递等式格式等含糊不清,出现了以前不曾出现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不注重基本技能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三年级刚刚进入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等计算,学生的计算错误较多,主要因素是口算不过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知识点介绍比较透彻,但不注重基本技能的长期训练。如乘法口诀、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等基本计算,课标要求每分钟的计算8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降低了要求,只要学生会算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后续的计算出现错误。
2.注重算法,不注重算理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方法和规则,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算理不清自然影响对运算的正确表述。今天有幸观摩了杜亚萍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讲23×8的竖式时,她着重指出:用8去乘23个位上的3得24,个位上写4,2写在十位上。再用8乘23十位上的2得16,6写在十位上,并且要加上进上来的2,所以十位上写8,最后在百位上写上1。杜老师反复强调用一位数乘23十位上的2其实是乘20,所以得数是160,学生明白了这个算理,自然就知道计算结果写到哪位上了。所以,明确算理,就会防止实际计算及表达发生错误,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算法。
3.注重算法多样化,不注重方法提炼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但出现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仅仅以“你想得真好”“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那种算法计算”“比较哪种算法更好”等模糊的表述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要么按教师指定的算法计算,要么对多种算法无所适从。题紧密结合,我们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化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非智力方面原因
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三年级学生在计算时,总喜欢争第一,计算书写潦草,不注重格式美观,书写习惯差。还有的学生,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烦琐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拖沓、不愿动手等现象,草草完事,造成计算错误。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决定着学数学、用数学的效果。特别是三年级这一特殊年段,更应该深究其原因,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努力排除自身教学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三年级作为低高年级的重要过渡期,同时也是计算逐步深入的学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年段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较低,特别是进入乘、除法计算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大不如前,老师们习惯于把错误归咎为学生“粗心马虎”所致,其实不然,我认为,学生的计算错误的原因,应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和老师教学的因素两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的感知不精细
在三年级教材中,由于计算相对集中,计算形式单一,口算、笔算、验算交替出现,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感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对计算数量、计算速度的要求,学生对计算过程急于求成,经常会出现计算符号错误、把数字写错、加减混用等现象。
2.学生的注意不集中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三年级学生注意力发展还有待完善,不能同时兼顾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初学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强调了笔算的计算顺序,同时讲解了算法算理,让学生尝试计算时,学生就会出现格式准确,但用加法计算,或者计算顺序颠倒的情况。
3.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作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进位加法,向前一位进1,可忘了进上的1要加上。这样的错误在计算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时候,就更常见了。
4.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后,老师加入了混合运算,学生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递等式格式等含糊不清,出现了以前不曾出现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不注重基本技能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三年级刚刚进入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等计算,学生的计算错误较多,主要因素是口算不过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知识点介绍比较透彻,但不注重基本技能的长期训练。如乘法口诀、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等基本计算,课标要求每分钟的计算8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降低了要求,只要学生会算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后续的计算出现错误。
2.注重算法,不注重算理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方法和规则,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算理不清自然影响对运算的正确表述。今天有幸观摩了杜亚萍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讲23×8的竖式时,她着重指出:用8去乘23个位上的3得24,个位上写4,2写在十位上。再用8乘23十位上的2得16,6写在十位上,并且要加上进上来的2,所以十位上写8,最后在百位上写上1。杜老师反复强调用一位数乘23十位上的2其实是乘20,所以得数是160,学生明白了这个算理,自然就知道计算结果写到哪位上了。所以,明确算理,就会防止实际计算及表达发生错误,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算法。
3.注重算法多样化,不注重方法提炼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但出现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仅仅以“你想得真好”“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那种算法计算”“比较哪种算法更好”等模糊的表述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要么按教师指定的算法计算,要么对多种算法无所适从。题紧密结合,我们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化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非智力方面原因
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三年级学生在计算时,总喜欢争第一,计算书写潦草,不注重格式美观,书写习惯差。还有的学生,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烦琐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拖沓、不愿动手等现象,草草完事,造成计算错误。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决定着学数学、用数学的效果。特别是三年级这一特殊年段,更应该深究其原因,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努力排除自身教学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