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有遗篇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dfhkot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始皇是一个勤奋的工作者,秦统一天下后,曾五次出巡考察“皇土”,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段,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刻石,两千多年来,古今凭吊者甚多。
  盛夏时节,渤海湾是个好去处。每年这个季节,秦皇岛、北戴河,还有沿海湾的芝罘山、莱山,都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这里是旅游胜地,也是颇富盛名的历史文化胜地。
  公元207年秋,一代枭雄曹操来到这里,感慨胜景,赋诗一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千七百四十七年后,1954年夏季,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来到这里,避暑之际思绪以往,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其实在曹操之前,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来过这里。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第一个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从他开始,中国第一次真正有了“四海为家”的世界概念。他在亚洲的历史地位,如同亚历山大之于欧洲。
  秦始皇是一个勤奋的工作者,秦统一天下后,他多次出巡,以控制其刚刚造就的“天下”,直至最后死于出巡途中。
  自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共进行了五次巡游。第一次是西巡(前220年),第二次是东巡加南巡(前219年),第三次是东巡(前218年),第四次是北巡(前215年),第五次是南巡加东巡(前210年)。除第一次外,每次都巡海。
  第一次出巡,视察陇西、北地二酃。与海无关。
  第二、三次出巡,视察齐地,每次都围着山东半岛转。
  山东半岛是嬴姓的祖庭,方士最多,幻想也最多。司马迁说,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其巡游路线也是循八主祠。西三祠在内陆,东五祠在海边。
  第四次北巡,视察燕地,主要沿长城一线。此行他到过碣石。碣石山有二:一为西碣石,在今河北省东北角,渤海湾的西北角,是古籍里常说的碣石;一为东碣石,则在汉乐浪郡遂成县(今朝鲜平壤西南),是秦长城的东端。
  始皇所游是前者。他所游的碣石在哪儿?仔细分析,其实只有两说:
  骊成说:出自班固,谓碣石在西汉右北平郡骊成县西南。西汉骊成县,东汉并入临渝县(今抚宁县东榆关镇)。碣石山是燕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大体在今卢龙、昌黎、抚宁三县交界处,西汉时位于今抚宁西南,后来各县省并,归属不一,明以来是归昌黎县。学者多已指出,骊成碣石山就是昌黎碣石山。
  系县说或临渝说:出自文颖(东汉末人),谓碣石在西汉辽西郡索县或东汉辽西郡临渝县。西汉系县,在今昌黎南,东汉废,也并入临渝县。东汉临渝县,范围比较大,陆境包括今抚宁、秦皇岛和昌黎一带,海岸则主要在今秦皇岛和昌黎。秦皇岛市1949年设立,从前是个岛,清乾隆年间才与大陆相连。此说是以西汉初元元年(前48年)渤海湾地震引发的“海溢”为背景,认为碣石山被海淹没,只露出山顶,成为特立的海上礁石,时隐时没。
  这两种说法,亦可简称为“陆上说”和“海上说”。陆上说,是以昌黎碣石山为碣石,汉代叫“大碣石”。海上说,则以昌黎、秦皇岛一带的海礁为碣石,前人也叫“小碣石”。
  海上说晚出,本来只是汉魏之际的一种传说。因郦道元《水经注》主文颖说,影响太大,很多人都遵信不疑。近年,因考古发现而提出的“姜女坟说”和“金山嘴说”,就是重拾海上说。
  秦皇岛一带的海岸,西起北戴河,东到绥中万家镇南,绵延约100公里。这么长的海岸线上,一溜排开,有大大小小许多宫殿遗址,都是始皇北巡的历史见证。这些遗址多选在海岬或岸边高地上,很多都有海上礁石。如山海关外,石碑地遗址最有名。遗址南,海上有三块礁石,俗称“姜女坟”或“望夫石”。有些学者说,这些礁石就是“碣石”和“碣石门”,岸上的宫殿就是“碣石宫”。事实上,这类礁石不止一处,比如北戴河区的金山嘴遗址,附近就有礁石,也有学者说,以地望求证,这里才是郦道元所说“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的“碣石山”。
  姜女坟说和金山嘴说,都是海上说。如果说礁石即碣石,那碣石可就多了。但碣石只有一个,是碣石山。海上说,从海岸环境的变化看,不能成立,地点也不合,早有学者提出批评。
  秦始皇所游碣石,李零教授曾撰文辨析,李先生说:秦始皇游碣石,碣石是古代名山,《书·禹贡》、《山海经·北山经》等文献反复提到,绝不能说没就没。这一带海岸线一直东移,并无大山沦海的迹象。秦始皇之后,汉武帝、魏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都曾来游。曹操也有所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遗篇。他说的“碣石”是什么?显然不是海礁,而是大山。北魏文成帝“登碣石山,观沧海”,北齐文宣帝“登碣石山,临沧海”,他们登的全都是山,不是礁石。碣石山距海只有15公里,登山完全可以看到海(古代的碣石山比现在离海更近)。
  秦始皇游碣石,他游的是碣石山,不是碣石宫。燕昭王筑碣石宫,在当时的蓟县(令北京西南隅),与此无关。
  第二、五次出巡中的两次南巡,是视察楚、吴、越,主要顺长江一线。
  秦始皇从湖北顺江而下,“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可见长江口以下的会稽,以当时的概念而言,属于南海。这是他到过最远的海岸。句章(今余姚县的东南,挨近宁波)在会稽东,就是越国的出海口。
  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段,秦始皇几乎走遍。峄山、泰山、芝罘山、成山、琅邪台、碣石门、会稽山,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刻石,颂扬秦朝的“普世价值”。这些遗物立于地面,古今凭吊者多。可惜,风吹日晒浪打,两千年过去,再硬的石头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现在只有《泰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还有残石保留,《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有宋代翻刻,其他,全都看不到了。
其他文献
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给人以“先进中国人”的印象,这是因为他写了一本《资政新篇》,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开主张建设西方式近代国家的人物。然而和晚清许多人物一样,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人如他一般,将先进性与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     革命的观望者    洪仁玕是洪秀全族弟,两人血缘关系比较疏远,但两人同宗同村,而且从事同
期刊
唐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地方,东市以商品交易为主,西市以生产作坊为主,当时,东市和西市两个市场商贾云集,歌笙十里,夜不罢市,日进万金,引领世界生产和消费潮流,共同打造了古长安城的空前繁荣与历史辉煌,从而成为声名远播、蜚声中外的商埠佳地,现代人们所说“买东西”或“卖东西”,泛指一般商品的“东西”二字皆由此而来。  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向江河湖海获取能量的技艺
期刊
得意与忘形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最好不要逾越的界限。得意可以,但绝不要忘形。因为一旦忘乎所以,而又不知节制,失态丢人事小,遭忌惹祸事大,说不定还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公元四世纪末,拓跋氏少数民族的北魏政权在北方踞起。  鲜卑族的拓跋氏这一支,好战尚武,以骑掠剽劫为生,旷居漠北,封闭阻隔,愚昧落后,拒绝开化,因此,其野蛮程度也甚于其他边外民族。他们对于汉文化,采取绝对的排斥态度,并且顽固地坚持旧
期刊
中世纪以来,现代大学所以能够在动荡的社会中不随社会变迁和政治制度更替而改变其宗旨,生存下来并得到创新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独立和自由精神为基础的大学制度作为保障。其实,任何一个学校都需要创造并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的,而非从属的,她是遭遇艰难曲折时迸发出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力。  清华大学亦如此。当洗刷国耻的迫切与热忱回归到理性的审视与思考,清华人开始寻找着一种属于清华的
期刊
提到凤阳,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  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反动”的歌词,明显的就是一种攻击啊!矛头,直指凤阳所出的皇帝朱元璋。并且,因此形成的现象很奇怪:那些来自凤阳的乞丐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沿
期刊
1909年的一个初夏,北京侯位胡同的一间民房里,悄然成立了一个专门向美国输送留学生的机构——游美学务处。两年后,中国的一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也从这间民房里脱胎而出。韶华似水,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清华走过整整百年。百年的发展,是清华大学的一个里程碑;百年的凝练,更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从时间上看,百年名校,并不罕见,遥望大洋彼岸的欧美名校,英国的牛津已近千年
期刊
2011年5月13日,是星期五。这一天,大概还没有从惊愕和窘迫中恢复原状的故宫博物院领导,给刚刚漂亮地破获故宫盗宝案、抓获小蟊贼的北京市公安局致送锦旗。媒体随即高调报道此事,有的还配有照片。两面极有吸睛效果的红色锦旗,一面写着“智勇神警,盗贼克星”,一面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眼尖者立即发现,这个“撼”字谬矣,正确的应为“捍”。“撼”、“捍”读音虽同,意思完全相反,“捍”是保卫之意,“撼”
期刊
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还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期刊
东、西、南、北是定至四方的方位词。古人根据太阳确定四方,日出之向为东,日落之向为西,阳光正射之向为南,背阳之向为北。“东”具有新生、光明、温暖的特点,“北”有死亡、阴暗、寒冷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蕴。    东。    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一方向落下,因此,不难想象,对绝大多数原始民族来说,四方中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应该是东和西,确定东、西的标准就是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中国人讲究做人的本分,孝悌忠信、百善孝为首,“孝”都被放在第一位。孝何以具有“百善之首”的独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