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职业教育为日本经济的崛起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则离不开其完备的体系以及对职业教育清醒的认知。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列举了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又结合赣州市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了赣州职业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最后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给出了赣州市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办学主体多元化、企业广泛参与
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实现了包括政府机构、学校、企业、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办学主体的职业教机构相辅相成。政府给政策,允许满足一定标准的企业进行职业教育,并在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相应的扶持。企业与学校配合,企业出资金,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样相辅相成的多元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赋予了其职业教育广泛、普及的特征,能够更加油针对性的培养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最大程度上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日本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界通过三种形式展开合作:第一,企业通过向相应学校提供资金,相应的,学校按照产业界的要求培养特定的人才。第二,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委托学校进行相应的科研项目,并给付一定的报酬。第三,通过企业聘任学校教师兼任企业工作人员,大学也聘任一些企业技术人员、专家为讲师、客座教授等,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也能够使学校开设的课程更具有针对性。“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企业的资源与学校的智力联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日本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职业学校学制多样灵活、人才评价机制标准化
日本各种职业学校的学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文化程度、时间安排等选择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各职業学校均会安排岗位实习等内容,教学形式有讲授、试验、实习、课外小组、资格考试等多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课程。相关课程教师也会根据学校的规定帮助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毕业生,有效地保证了全体学生在总学制内完成学习任务,并确保了毕业生的基础水准。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学业的同时,职业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应课程。
除了学制之外,日本职业教育建立了可供用人单位参考的系统完整的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也逐渐成为了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文部科学省授予完成职业教育的学生 “专门士”称号,采用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的方式引导职业教育趋近于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出具相应的规定,严格要求各类考题、考务以及具体时间,地方在执行的时候须严格遵守。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取的了职业教育方面的长足发展,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其与产业、服务标准化进程的一致性。
教师队伍专业化
日本对从事职业教育的相应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首先,其必须具备国立工业大学或综合大学工业学院的本科学位,对一些专业则须具备硕士学位,其在校期间所修学分多于普通专业毕业生,还须从事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师还需要通过理论课讲授与操作技能检验。另外,日本还专门设置有包括技术师范或技术教育类院校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在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职业指导员过程中的过程中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福利待遇方面,职业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课时等皆优于大部分行业。
多年来,为推进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赣州市逐步形成了初高级融合发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新格局。目前,赣州拥有市属高职院校2所,普通中专4所,公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8所,中等职业在校生约8万人。此外,赣州市还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年培调10余万人次,还有各类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提供继续教育培训[1]。但综合考虑,赣州市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重视的体制环境还未形成
近年来,虽然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等一系列文件来明确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其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的国内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包括相当的政府部门人员仍然意识不到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重要作用,国人仍然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观念和体制问题,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仍然很难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比如,在赣州,现存的职业教育体制之下,中职及技工学校学生毕业后想要继续接受深造的道路并不顺畅,或者说很难再重新进入校园接受系统的全日制正规高等教育,其招生来源也是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的不得已选择。因此,现实和制度的双重压迫下,使得职业教育学校就成了一个没地方可去的学生的聚集地,其社会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多由行业部门、国有企业举办,在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在系统内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近年,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将原来属于行业部门、国有企业的职业教育学校划归了教育部管理,此举,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组织基础。在此种情况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只能依靠私人关系,极大的打击了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在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上,过于夸大了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的作用,学校”一头热”, 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很好的与学校培养相融合。现状是,企业没有主动去培养人才的意识和担当,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人才即可,缺乏储备意识,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希望从职业院校获得较为廉价的人力资源,而对于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兴趣并不大。在政府层面,也缺少对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义务的微观描述,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缺乏沟通与交流,直接导致的后果即为学院在人才的技能培训上与企业实际脱节,对企业目前的最新技术、生产方式等缺乏了解。尤其体现在工科类专业的实训设备方面,学校由于缺乏了解、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教学所使用的设备落后于企业生产所用,等企业招聘人才过后,又要重新对人才进行培训,浪费了资源。 师资队伍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师资队伍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备,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同于高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的教师,他们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当前一个阶段本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虽然学院一些教师与当地企业共建“大师工作坊”,但受众群体毕竟还是少数,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但没有政府牵头,光靠学校自己找企业为教师提供入企跟岗平台难度很大。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丧失了承担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往往与企业真实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学校的职业教育培养与产业结构、人才需要有更加紧密的结合。而对学校来讲,则需拓宽合作领域,寻找企业与学校利益的相交点,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满足企业所需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调整工资制度,允许师生分配一定的从与企业合作而取得的成果,调动师生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就政府宏观政策上来说,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企业在土地、金融、信用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扶持。对企业来说,应当树立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战略调整,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终身职业教育为办学理念,将企业的发展與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拥有相同的目标。
在经费投入方面,虽然近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经费的投入还有很多局限性,但主要经费来源仍然是国家,职业教育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多。此种投入体系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于财政资金,其投入效率较低。在未来,应当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使职业教育经费水平与其发展规模、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多渠道的拓宽经费来源,在国家投入的同时,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师团队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人口、多层次的国家,我国有必要通过客观公正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来激发全民的学习热情。政府应该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制定培训的考核标准,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把行业培训认证工作与职业学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定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一线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匹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考核评价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未来我国仍需大力改革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担任教师的单一渠道,增加招聘企业人员的比例,重点引进有一线工作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组织表达能力强,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选派专任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拓展专任教师的视野和观念,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新产品、新工艺;聘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搭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切磋与研讨,相互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赣南师范大学)
日本职业教育的特征及举措
办学主体多元化、企业广泛参与
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实现了包括政府机构、学校、企业、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办学主体的职业教机构相辅相成。政府给政策,允许满足一定标准的企业进行职业教育,并在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相应的扶持。企业与学校配合,企业出资金,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样相辅相成的多元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赋予了其职业教育广泛、普及的特征,能够更加油针对性的培养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最大程度上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日本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界通过三种形式展开合作:第一,企业通过向相应学校提供资金,相应的,学校按照产业界的要求培养特定的人才。第二,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委托学校进行相应的科研项目,并给付一定的报酬。第三,通过企业聘任学校教师兼任企业工作人员,大学也聘任一些企业技术人员、专家为讲师、客座教授等,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也能够使学校开设的课程更具有针对性。“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企业的资源与学校的智力联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日本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职业学校学制多样灵活、人才评价机制标准化
日本各种职业学校的学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文化程度、时间安排等选择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各职業学校均会安排岗位实习等内容,教学形式有讲授、试验、实习、课外小组、资格考试等多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课程。相关课程教师也会根据学校的规定帮助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毕业生,有效地保证了全体学生在总学制内完成学习任务,并确保了毕业生的基础水准。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学业的同时,职业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应课程。
除了学制之外,日本职业教育建立了可供用人单位参考的系统完整的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也逐渐成为了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文部科学省授予完成职业教育的学生 “专门士”称号,采用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的方式引导职业教育趋近于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出具相应的规定,严格要求各类考题、考务以及具体时间,地方在执行的时候须严格遵守。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取的了职业教育方面的长足发展,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其与产业、服务标准化进程的一致性。
教师队伍专业化
日本对从事职业教育的相应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首先,其必须具备国立工业大学或综合大学工业学院的本科学位,对一些专业则须具备硕士学位,其在校期间所修学分多于普通专业毕业生,还须从事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师还需要通过理论课讲授与操作技能检验。另外,日本还专门设置有包括技术师范或技术教育类院校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在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职业指导员过程中的过程中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福利待遇方面,职业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课时等皆优于大部分行业。
赣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为推进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赣州市逐步形成了初高级融合发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新格局。目前,赣州拥有市属高职院校2所,普通中专4所,公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8所,中等职业在校生约8万人。此外,赣州市还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年培调10余万人次,还有各类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提供继续教育培训[1]。但综合考虑,赣州市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重视的体制环境还未形成
近年来,虽然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等一系列文件来明确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其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的国内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包括相当的政府部门人员仍然意识不到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重要作用,国人仍然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观念和体制问题,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仍然很难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比如,在赣州,现存的职业教育体制之下,中职及技工学校学生毕业后想要继续接受深造的道路并不顺畅,或者说很难再重新进入校园接受系统的全日制正规高等教育,其招生来源也是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的不得已选择。因此,现实和制度的双重压迫下,使得职业教育学校就成了一个没地方可去的学生的聚集地,其社会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多由行业部门、国有企业举办,在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在系统内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近年,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将原来属于行业部门、国有企业的职业教育学校划归了教育部管理,此举,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组织基础。在此种情况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只能依靠私人关系,极大的打击了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在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上,过于夸大了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的作用,学校”一头热”, 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很好的与学校培养相融合。现状是,企业没有主动去培养人才的意识和担当,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人才即可,缺乏储备意识,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希望从职业院校获得较为廉价的人力资源,而对于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兴趣并不大。在政府层面,也缺少对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义务的微观描述,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缺乏沟通与交流,直接导致的后果即为学院在人才的技能培训上与企业实际脱节,对企业目前的最新技术、生产方式等缺乏了解。尤其体现在工科类专业的实训设备方面,学校由于缺乏了解、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教学所使用的设备落后于企业生产所用,等企业招聘人才过后,又要重新对人才进行培训,浪费了资源。 师资队伍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师资队伍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备,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同于高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的教师,他们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当前一个阶段本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虽然学院一些教师与当地企业共建“大师工作坊”,但受众群体毕竟还是少数,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但没有政府牵头,光靠学校自己找企业为教师提供入企跟岗平台难度很大。
日本职业教育对赣州职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丧失了承担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往往与企业真实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学校的职业教育培养与产业结构、人才需要有更加紧密的结合。而对学校来讲,则需拓宽合作领域,寻找企业与学校利益的相交点,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满足企业所需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调整工资制度,允许师生分配一定的从与企业合作而取得的成果,调动师生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就政府宏观政策上来说,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企业在土地、金融、信用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扶持。对企业来说,应当树立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战略调整,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终身职业教育为办学理念,将企业的发展與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拥有相同的目标。
在经费投入方面,虽然近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经费的投入还有很多局限性,但主要经费来源仍然是国家,职业教育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多。此种投入体系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于财政资金,其投入效率较低。在未来,应当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使职业教育经费水平与其发展规模、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多渠道的拓宽经费来源,在国家投入的同时,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师团队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人口、多层次的国家,我国有必要通过客观公正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来激发全民的学习热情。政府应该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制定培训的考核标准,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把行业培训认证工作与职业学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定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一线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匹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考核评价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未来我国仍需大力改革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担任教师的单一渠道,增加招聘企业人员的比例,重点引进有一线工作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组织表达能力强,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选派专任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拓展专任教师的视野和观念,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新产品、新工艺;聘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搭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切磋与研讨,相互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