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要与投资消费结合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以来,经济理论界对减税的呼声比较高,希望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投资,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消费支出。然而,降低税负只是增加了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能力,并不必然导致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增加。因此,单纯减税的政策不可取。要想使减税真正起到增加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作用,就必须将税收的减免与实际的投资和消费挂起钩来。这一点西方国家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那就是企业投资抵扣企业所得税,居民使用消费信贷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特别是后者将财政减税政策与扩大信贷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放大了单纯减税的政策效果。
  目前实行减税政策的阻力主要是担心减税会使财政赤字扩大,而且担心减税与提高“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的目标背道而驰,会降低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但是,评价一项政策,主要应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受某一个经验比重的束缚,所谓“两个比重”的合理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也是可以做出调整的。对这个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样将会束缚我们的宏观调控,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从长期看,应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但从短期看,则应以宏观调控的需要为目的,必要时也可以降低“两个比重”。
  下面将从企业、居民两个方面探讨一下现阶段扩大需求遇到的困境和减税对扩大投资与消费的作用,并提出几个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且与增加需求挂钩的减税建议,作为国债政策淡出的替代政策。
  
  减税政策应与消费信贷相结合
  
  当前,总体经济中存在诸多制约需求的因素,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居民消费出现断层。即一般性消费品在城镇家庭已基本饱和,而农村家庭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尚不具备消费条件。目前,城市居民消费已开始向住房、汽车等更高级的消费升级,而这次消费升级与80年代的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的升级相比,级差要大得多,因而积累期也要长得多。于是就出现了市场需求断层的现象。解决这一矛盾,对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各种政策建议中看,发展消费信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已为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然而在实践中,并没有如经济学家所预想的出现消费信贷火爆的场面。究竟是什么原因?从各媒体的报道看,经济学家们将原因归于缺乏信用体系,银行贷款缺乏安全感。我们认为,缺乏信用体系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从美国人消费信贷的心理分析便可找出个中原因。近几年美国居民总储蓄为负值,这让中国人很难理解,难道美国人就没有意外之需吗?事实上,美国人也同样需要储蓄,他们一方面拥有大量存款,一方面又在大量贷款消费。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对消费贷款利息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虽然消费贷款的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但将消费贷款利息抵扣个人所得税后,贷款消费对个人来说就是很划算的事了。这实际上是政府的一项鼓励消费的政策。而我国在实行消费信贷时没有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相应配合,自然起不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因此,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出台消费贷款利息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使扩大内需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其实,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成功实例,如上海市就对个人住房信贷实行了抵扣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实行消费信贷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时,我们有4点建议:1、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消费信贷必须是针对大件商品的买方信贷,即在购买行为发生时申请的贷款,而不是针对所有个人贷款;2、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消费信贷所针对的大件商品(如汽车、住房、教育等)必须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以便对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3、消费信贷利息无须全部抵扣个人所得税,抵扣比例以保证贷款利率等于或略低于存款利率即可,从而将减税限制在最小范围内;4、在实施此项政策的同时,应相应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税税率,以平衡减税带来的税收下降,同时也能强化这项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
  
  减税政策应配合企业的投资需求
  
  为了鼓励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引导。国家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行动,如对使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投资就已经允许部分抵扣企业所得税。我们认为,在鼓励企业投资方面还应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一是应扩大允许抵扣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对企业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都应按一定比例允许抵扣企业所得税,包括基建项目和技改项目,包括购置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二是应提高企业设备折旧率,其实质也是一种变相减税,目的是适应技术进步加速的要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风险,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促进产业的整体升级。目前国家规定,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我们认为,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如果是通用设备,10年折旧期尚可,而如果是专用设备,10年就显得太长了,产品早就更新换代了,折旧期应当缩短为5年~8年。
  
  用减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
  
  无论是国家的竞争力还是企业的竞争力,关键都是人才的竞争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环节,但在职培训也十分重要,而且对企业来说,在职培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由于多数企业效益不高和职工跳槽现象普遍,许多企业虽然也认识到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财力或恐怕为他人作嫁,致使企业在职培训工作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长远看,不利于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产业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应当看到,企业员工的培训决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支持的办法就是减税。目前财政允许企业按员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企业员工培训费,列入成本,即允许抵扣企业所得税。但这一政策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比例过低,二是有些企业提取培训费后并没有用于职工培训。因此,建议大幅度提高企业员工培训费比率,但只针对实际发生的培训费允许按规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没有发生的不得抵扣,以保证企业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减税政策应与塑造世界名牌相结合
  
  现代市场竞争既有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又有品牌的竞争,而且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在许多领域甚至是第一位的。我们从美国企业的融资计划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投资,许多美国企业广告宣传的投入在总投入中几乎占到了一半,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投资。这大概是一些美国企业在市场上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许多企业长期以来信奉“好酒不怕巷子深”,在广告宣传上舍不得投入,他们没有看到广告投入的巨大回报,没有看到许多大企业花几千万或者几亿元作广告宣传,在低成本大量促销的同时创造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无形资产价值。应当指出,企业不重视广告宣传也有政府的责任。国家规定企业广告费只允许按销售收入的2%计入成本,其余要从利润中支付,无形中使广告费提高了33%。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产品面临更多外来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又为中国产品扩大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要大规模地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广告宣传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助企业一臂之力。建议将企业广告费允许计入成本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或者将企业广告费按照投资对待,全部抵扣企业所得税,为中国企业创造世界名牌提供宽松的条件。
  关于减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美国肯尼迪政府1962到1964年实行的政策很值得借鉴。1962年,美国经济处在萧条期,肯尼迪政府为鼓励私人投资而采取了两个步骤:一个是放宽折旧的规定,准许厂商加快折旧;另一个是制定税收上的“投资优惠”,准许企业从应纳所得税额中减去相当于新厂房和设备购置费用7%的数额。1962年后期,肯尼迪总统建议大幅度降低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率,但国会把这次减税推迟至1964年。这次减税在1964和1965年分几个阶段生效,减税额约占美国财政收入的2%。事实证明,1964年的减税不仅改善了美国的经济状况,实现了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而且使联邦预算由持续赤字变为1965年出现盈余。美国专家在总结减税效果时认为,如果在两年前就实行,本应产生更有益的效果。
  总结以上观点和建议,我们不主张泛泛的减税,而主张将减税与投资、消费信贷、职工培训和企业广告费的扩大挂起钩来,使减税对需求的刺激作用落到实处,创造出一种需求扩张的内部动力机制,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增长。以上建议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具体实施时还需要详细测算,不能过多地影响财政收入。但减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应动态来看,既有减收的一面,也有增收的一面,如果政策设计合理,可能使增收部分大于减收部分。在减税的同时还应大幅度减少建设国债的发行,减轻财政负担,从而有利于财政的平衡。
  
  观点提要
  尽快研究出台消费贷款利息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扩大内需。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消费信贷必须是针对大件商品的买方信贷,必须符合政府有关部门规定,消费信贷利息无须全部抵扣个人所得税,相应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税税率,以平衡减税带来的税收下降。
  扩大允许抵扣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对企业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都应按一定比例允许抵扣企业所得税,提高企业设备折旧率,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风险,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促进产业的整体升级。
  大幅度提高企业员工培训费比率,但只针对实际发生的培训费允许按规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没有发生的不得抵扣。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产品面临更多外来产品的竞争压力,建议将企业广告费允许计入成本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或者将企业广告费按照投资对待,全部抵扣企业所得税,为中国企业创造世界名牌提供宽松的条件。
其他文献
1992年1月3日,成都市政府发出23号令《成都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放开了成都房地产开发的审批权力。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成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从28家猛增到300多家,1993年又增加到近700家,迄今已有上千家。2001年,成都房产投资额达到170.76亿元,这一数字是1992年房产起步之初的近10倍;在成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结构中,居住消费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0.8%
期刊
在参加十六大的2000多名党代表中,有这样一批年轻代表,他们只有20多岁,工作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都是所在团年龄最小的党代表。对十六大报告他们体会最深的是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因为未来的20年间,他们将亲身参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亲眼见证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也将切身感受小康社会的富裕、充足和美好。对小康社会,他们满怀憧憬,心向神往。    湖北省郧西县桃园沟村小学校长胡安梅:那
期刊
10月份,工业经济继续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生产增速继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30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2.3%和15.8%。出口增长又创新高。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818亿元,同比增长28.6%,增幅在上月提高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提高1.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基本稳定。工业产品销售率97.96%,同比提高0.83个百分点。  
期刊
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升级 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公有制经济仍然是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
期刊
工程概述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近年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分别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研究和论证,对北方地区的缺水形势、节水治污优先安排、长江可调水量、生态环境影响、调水
期刊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态性概念,主要包括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三方面内容。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环境效益。以破坏环境为发展代价决不是现代化农业。  垦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独特优势,探索自己的现代农业道路。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红兴隆企业集团)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特色发展之路、跨越式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中国的国有农场
期刊
深秋的一天,笔者驱车来到了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踏入镇区,宽阔的街道上路灯亭亭玉立,仿佛在笑迎四海宾朋:一街两行小楼林立,一个个店铺人来人往,到处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镶嵌在政府办公楼前草坪中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建好孟楼、增辉河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孟楼的变化真大!”在昔日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一脚踏两省的地方,一位老汉笑呵呵地告诉笔者:“这地方原先只有几间烂瓦房,你瞧瞧,现在都盖成了楼房。咱孟楼
期刊
农药产品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熏蒸剂、增效剂、除草安全剂等种类。我国杀菌剂产量在杀虫剂和除草剂之后排第三位,约占全国农药总产量的11%,是我国农药重要品种之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农药杀菌剂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江苏、浙江、江西、上海、湖南、河南、河北、天津、陕西、四川和山东等11个省、直辖市2
期刊
编者按:如何将企业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企业,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之道”。但是,能够将制造、营销代理、自有品牌三方面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不愧为一条独辟蹊径之路。在IT领域,这种“三维经营模式”,无疑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  对于“三维世界”,谁都可以给它赋予不同的含义,或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关键点在于,谁能结合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而赋予一种的创新理念,这才能成为一种值得借鉴和推
期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中国的努力有目共睹。截止到目前,中国降低了5300多个税号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降低为12%,并取消了粮食、羊毛、棉花、化肥等8类产品的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管理;中国审批外资进入银行、保险以及分销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实施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运用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国开始根据世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