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年间,无线寻呼业画了一条完整的抛物线。从极致繁荣到无奈衰落,是技术生命力的衰竭,是应用的消亡,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一句经典的广告词反映了寻呼机曾经的辉煌。但到如今,寻呼机就要从“少不了”变成“用不着”了。
3月2日,信息产业部发布公示称,中国联通公司已经申请停止经营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这意味着,我国的寻呼网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寻呼机也将成为历史记忆。
事实上,近些年来寻呼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果不是联通申请终结寻呼网络,估计大多数人实难想起可以称得上传奇通信终端的寻呼机。在那个时候,每当听到“哔哔”声,满屋人都会低头看腰间寻呼机。
人人都爱BP机
寻呼机亦称“传呼机”或“呼机”,是接收寻呼台无线呼叫信号的个人信息终端。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试制出Bell-boy(带铃的仆人)呼叫寻呼机36年后,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这一年成为中国寻呼业的一个坐标原点。当时全国的寻呼机用户加起来也只有4000名,但自此寻呼机在中国写下了延续23年的传奇。
摩托罗拉是最早登陆中国的寻呼机品牌,机身竖向和文字单排置顶的摩托罗拉BRAVO数字寻呼机造型十分经典。很长一段时间,摩托罗拉BRAVO数字寻呼机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虽然最初寻呼机不具备发射功能,只是个单向的呼叫信号接收器,但它在那个打移动电话还是奢侈梦想的年代,满足了人们对即时通信的需求。因此,寻呼机这个小巧的个人通信终端一上市就受到了国人的喜爱。因为寻呼机在收到呼叫信号时,会发出“哔哔”或“噼噼”的清脆提示音,人们就又给它起了个通俗响亮的昵称叫“BP机”。
在寻呼机刚刚登陆中国之初,一台动辄四、五千元人民币的价格,使腰间别着“BP机”成为了少数有钱人的身份象征,老百姓心中的“腰里横”。虽然当时的寻呼机仅能显示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对即时通信的追求,用户数量从最初的4000名迅速上升到数以万计。
寻呼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沟通联络方式,可以说,寻呼机在初步满足了人们即时通信需求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惬意,工作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10年暴利
上个世纪90年代,寻呼机的价格日趋平民化,无线寻呼产业也走向了辉煌。
1991年,上海又率先开通了汉字寻呼系统,从此“汉显BP机”开始风行全国。1993年,邮电部第55号文出台,开放寻呼市场,社会经营单位进入了电信业务市场。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寻呼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费用不断下降,为寻呼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我国的寻呼机用户逐年飞速增长,成为我国电信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寻呼业务开始进入“10年暴利时代”。
当年,一台汉字显示的高档寻呼机要4000多元,一台普通的寻呼机平均也要五六百元,而最火的时候,一个销售人员一个月能卖上千台,一些大商铺可以卖出上万台组装机。火爆的市场让很多人靠卖寻呼机发了大财。
而一年600元的服务费,除了养活了大批的寻呼企业外,也让很多年轻女孩,把每月千元收入的寻呼小姐(也称Call台小姐)作为了职业首选。据了解,当年的寻呼业巨头国脉网络,在1998年寻呼业达到高峰时,Call台小姐超过2000人,用户超过了100万。
有资料显示,到1998年,全中国的“BP机”用户突破6546万,名列世界第一。据统计,从1984年到1998年的13年中,全中国的寻呼机用户年均增幅高达110%。就在这一年,全球呼叫中心服务市场总产值为23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贡献不小。
鼎盛时期的无线寻呼产业,主要企业和用户大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当时,全国有寻呼企业5000多家,用户总数超过了8000万。
谁是终结者
寻呼业在2000年迎来了拐点。无线寻呼用户开始严重流失,业务急剧萎缩,寻呼台数量减少。2001年,北京多家寻呼企业并入联通寻呼,包括当时的国内寻呼巨头润迅寻呼。在这场兼并狂潮中,一年内就有100多家寻呼台退出市场,直至最后,几乎所有的寻呼业务都并入了联通寻呼。
而近几年,联通无线寻呼业务的日子也不好过。从2003年开始,就有地方无线寻呼网宣告关闭。联通寻呼曾尝试通过兼并实现寻呼业市场大整合以继续获取盈利,但市场整合依然抵挡不住电信业发展的洪流。据业内人士分析,联通的寻呼业务连续几年的净亏损均在1亿元以上。
2006年2月,风光一时的寻呼业已入垂暮之年,全国寻呼用户只剩下1044户; 到2006年7月31日,联通寻呼用户只剩下409户,23个省份的寻呼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7年3月,联通正式申请退出寻呼业务。
从1984年到2007年,短短的23年间,寻呼业从巅峰跌入谷底。
辉煌一时的寻呼业缘何走向衰亡?
寻呼机有着其自身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寻呼机仅能显示简单文字信息,要想更好地沟通必须找一部电话给对方打过去。即使后来出现了双向寻呼机,但它也很难满足人们对即时通信的更高要求。
寻呼机的局限性使得后来出现的、更加先进的个人通信终端工具手机,成为了其终结者。随着手机售价和通话费用的降低,以及短信等业务的开通,使得手机成了老百姓实现移动即时通信的首选工具,而“BP机”也逐渐从“少不了”变成了“用不着”。
然而,也有联通公司内部人士认为,寻呼业的衰落,与近几年寻呼业内部无序的竞争、惨烈的价格战也密切相关。“寻呼台之间相互挖‘墙脚’,无序地改频入网,使整个市场陷入混乱。寻呼台最少需要5万个用户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内外部夹击使传统寻呼业务不能适应现在迅速增长的用户需求,走向没落。
有通信专家认为,联通最终关闭寻呼业务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寻呼业退市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
据了解,寻呼技术依然应用在我国医疗、交通、生产、城市应急管理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和自动化管理中。据了解,北京市二环路上的西直门桥、菜户营桥、玉蜓桥等10座立交桥已经安装了融雪剂自动喷洒系统,市政管委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通过无线寻呼的方式,就能够启动融雪液喷洒系统,及时对路面实施除雪。启用这套系统除雪,雪后10分钟内就能恢复立交桥的畅通。
链接:未来通信终端
有人说手机终结了寻呼机时代,那么未来我们的手机又将变成什么样呢?
近些年来,手机发展已超出了移动电话的概念,摄像头、游戏机、播放器等等都能集合到这“小盒子”里,手机不再只是“移动电话”。随着中国3G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价格的大幅下降,智能手机将很快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新宠。
甚至有专家预言,在可预见的未来,手机不足以涵盖个人移动通信终端的概念了,而应该称之为“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器”。到那时,几乎人手一“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需要用这个“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器”来处理。而且,这个“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器”本身就是个机站或热点,移动通信网络不再属于运营商,而是由每个用户自己的通信器组成,打电话、传信息是点到点的接力式的跳着打,运营商也变成了内容提供商,打电话、上网都是免费的。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一句经典的广告词反映了寻呼机曾经的辉煌。但到如今,寻呼机就要从“少不了”变成“用不着”了。
3月2日,信息产业部发布公示称,中国联通公司已经申请停止经营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这意味着,我国的寻呼网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寻呼机也将成为历史记忆。
事实上,近些年来寻呼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果不是联通申请终结寻呼网络,估计大多数人实难想起可以称得上传奇通信终端的寻呼机。在那个时候,每当听到“哔哔”声,满屋人都会低头看腰间寻呼机。
人人都爱BP机
寻呼机亦称“传呼机”或“呼机”,是接收寻呼台无线呼叫信号的个人信息终端。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试制出Bell-boy(带铃的仆人)呼叫寻呼机36年后,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这一年成为中国寻呼业的一个坐标原点。当时全国的寻呼机用户加起来也只有4000名,但自此寻呼机在中国写下了延续23年的传奇。
摩托罗拉是最早登陆中国的寻呼机品牌,机身竖向和文字单排置顶的摩托罗拉BRAVO数字寻呼机造型十分经典。很长一段时间,摩托罗拉BRAVO数字寻呼机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虽然最初寻呼机不具备发射功能,只是个单向的呼叫信号接收器,但它在那个打移动电话还是奢侈梦想的年代,满足了人们对即时通信的需求。因此,寻呼机这个小巧的个人通信终端一上市就受到了国人的喜爱。因为寻呼机在收到呼叫信号时,会发出“哔哔”或“噼噼”的清脆提示音,人们就又给它起了个通俗响亮的昵称叫“BP机”。
在寻呼机刚刚登陆中国之初,一台动辄四、五千元人民币的价格,使腰间别着“BP机”成为了少数有钱人的身份象征,老百姓心中的“腰里横”。虽然当时的寻呼机仅能显示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对即时通信的追求,用户数量从最初的4000名迅速上升到数以万计。
寻呼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沟通联络方式,可以说,寻呼机在初步满足了人们即时通信需求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惬意,工作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10年暴利
上个世纪90年代,寻呼机的价格日趋平民化,无线寻呼产业也走向了辉煌。
1991年,上海又率先开通了汉字寻呼系统,从此“汉显BP机”开始风行全国。1993年,邮电部第55号文出台,开放寻呼市场,社会经营单位进入了电信业务市场。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寻呼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费用不断下降,为寻呼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我国的寻呼机用户逐年飞速增长,成为我国电信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寻呼业务开始进入“10年暴利时代”。
当年,一台汉字显示的高档寻呼机要4000多元,一台普通的寻呼机平均也要五六百元,而最火的时候,一个销售人员一个月能卖上千台,一些大商铺可以卖出上万台组装机。火爆的市场让很多人靠卖寻呼机发了大财。
而一年600元的服务费,除了养活了大批的寻呼企业外,也让很多年轻女孩,把每月千元收入的寻呼小姐(也称Call台小姐)作为了职业首选。据了解,当年的寻呼业巨头国脉网络,在1998年寻呼业达到高峰时,Call台小姐超过2000人,用户超过了100万。
有资料显示,到1998年,全中国的“BP机”用户突破6546万,名列世界第一。据统计,从1984年到1998年的13年中,全中国的寻呼机用户年均增幅高达110%。就在这一年,全球呼叫中心服务市场总产值为23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贡献不小。
鼎盛时期的无线寻呼产业,主要企业和用户大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当时,全国有寻呼企业5000多家,用户总数超过了8000万。
谁是终结者
寻呼业在2000年迎来了拐点。无线寻呼用户开始严重流失,业务急剧萎缩,寻呼台数量减少。2001年,北京多家寻呼企业并入联通寻呼,包括当时的国内寻呼巨头润迅寻呼。在这场兼并狂潮中,一年内就有100多家寻呼台退出市场,直至最后,几乎所有的寻呼业务都并入了联通寻呼。
而近几年,联通无线寻呼业务的日子也不好过。从2003年开始,就有地方无线寻呼网宣告关闭。联通寻呼曾尝试通过兼并实现寻呼业市场大整合以继续获取盈利,但市场整合依然抵挡不住电信业发展的洪流。据业内人士分析,联通的寻呼业务连续几年的净亏损均在1亿元以上。
2006年2月,风光一时的寻呼业已入垂暮之年,全国寻呼用户只剩下1044户; 到2006年7月31日,联通寻呼用户只剩下409户,23个省份的寻呼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7年3月,联通正式申请退出寻呼业务。
从1984年到2007年,短短的23年间,寻呼业从巅峰跌入谷底。
辉煌一时的寻呼业缘何走向衰亡?
寻呼机有着其自身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寻呼机仅能显示简单文字信息,要想更好地沟通必须找一部电话给对方打过去。即使后来出现了双向寻呼机,但它也很难满足人们对即时通信的更高要求。
寻呼机的局限性使得后来出现的、更加先进的个人通信终端工具手机,成为了其终结者。随着手机售价和通话费用的降低,以及短信等业务的开通,使得手机成了老百姓实现移动即时通信的首选工具,而“BP机”也逐渐从“少不了”变成了“用不着”。
然而,也有联通公司内部人士认为,寻呼业的衰落,与近几年寻呼业内部无序的竞争、惨烈的价格战也密切相关。“寻呼台之间相互挖‘墙脚’,无序地改频入网,使整个市场陷入混乱。寻呼台最少需要5万个用户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内外部夹击使传统寻呼业务不能适应现在迅速增长的用户需求,走向没落。
有通信专家认为,联通最终关闭寻呼业务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寻呼业退市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
据了解,寻呼技术依然应用在我国医疗、交通、生产、城市应急管理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和自动化管理中。据了解,北京市二环路上的西直门桥、菜户营桥、玉蜓桥等10座立交桥已经安装了融雪剂自动喷洒系统,市政管委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通过无线寻呼的方式,就能够启动融雪液喷洒系统,及时对路面实施除雪。启用这套系统除雪,雪后10分钟内就能恢复立交桥的畅通。
链接:未来通信终端
有人说手机终结了寻呼机时代,那么未来我们的手机又将变成什么样呢?
近些年来,手机发展已超出了移动电话的概念,摄像头、游戏机、播放器等等都能集合到这“小盒子”里,手机不再只是“移动电话”。随着中国3G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价格的大幅下降,智能手机将很快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新宠。
甚至有专家预言,在可预见的未来,手机不足以涵盖个人移动通信终端的概念了,而应该称之为“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器”。到那时,几乎人手一“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需要用这个“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器”来处理。而且,这个“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器”本身就是个机站或热点,移动通信网络不再属于运营商,而是由每个用户自己的通信器组成,打电话、传信息是点到点的接力式的跳着打,运营商也变成了内容提供商,打电话、上网都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