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那么,老师、家长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去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和不足,而不是主观地、孤立地思考成人自己的教育方法。
然而,人是最难了解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潜能往往藏在幼稚行为的背后。这就需要家长在“发现”上下工夫,通俗地讲,就是家长要当孩子发展的显微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了解孩子,总是提前一年把新生请到学校来参加活动,并不正式上课。他说:“我之所以需要这在课桌旁学习之前的一年时间,是为了好好了解每个孩子,深入考察每个人的知觉、思维和脑力劳动的个人特点。”
一、观察
首先要重视观察。俗话说:了解一个人需要“听其言,观其行”。而要发现孩子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因为孩子还不善于语言表达。不过他们的优点是没有虚情假意,他们真实的想法,往往能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要善于发现孩子细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细小的自我教育萌芽。
例如,每天家长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地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千万要重视这种迹象,要认真询问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其次要反复观察。不要一次观察就急于表态,甚至武断地下结论。比如,家长要想给孩子报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不知道孩子究竟喜欢什么,尤其是适合发展什么,就不如先安排孩子去少年宫参观一次,走马观花,把各种兴趣小组都初步接触一下,观察孩子面对每个兴趣小组的表现。如果他在科技制作小组停留时间很短,而在舞蹈小组那里久久不愿离开,就可能是对舞蹈更有兴趣。
但是,一次观察不够,还应该安排他参加小组的短期活动,在活动中再观察、再分析。例如有的孩子误以为舰船小组就是整天拿着舰船模型在水里进行比赛,当然很有兴趣。参加以后才发现,大部分时间要去进行精雕细刻的制作,而他因为年龄小,手还不够灵巧,经常失败,兴趣慢慢就没有了。这时候可以考虑选择其他兴趣小组,等到孩子再长大一些,小肌肉得到发展,再回来。
另一种情况是参加舞蹈小组的孩子,由于害怕艰苦的练习,而打算退组。这时候,家长需要鼓励孩子磨炼意志,坚持下去,因为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就应该在早期进行。
最后是在观察中,要发现孩子的特点、优势和不足。粗枝大叶地观察,达不到观察的目的。观察是为了发现孩子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只有仔细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才能从蛛丝马迹中有所发现。
下面这个例子就能说明,成人如果不认真观察,就不会发现怪现象后面的真实情况。
对“零”数的误解
记得在小学低年级学习算数的时候,我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计算加法的时候,凡是带零的数,一相加,肯定出现错误,而不带“零”的数字相加,却没有错误。
这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只有我自己知道。
可能是老师开始讲“零”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听讲,于是对这个圆圈,我一直搞不清楚它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我幼稚的脑海里,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认识——“零”就是没有的意思,既然没有,在纸上它应该是干干净净的。现在出现了这个“零”,是什么意思呢?我自作聪明地给它界定为“半个”。
这样,上面说的怪现象就出现了:没有“零”的加法,不会出错误;而一旦带“零”的数字相加,肯定出笑话。比如10加10,我的得数肯定是21。因为有两个半个,加在一起,当然是“1”了。如果是10加1,我的答案是101。因为那个“半个”没有地方搁了,只好都放在得数里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观察孩子方面颇有心得,他曾经总结:“我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多年观察证实,在情绪十分高涨的时候,孩子的思维特别清晰,识记进行得也很紧张。”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得到的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它说明情感对思维的作用不能低估,尤其是儿童时期。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武断的家长,往往是凶巴巴地对待孩子,一味要求孩子动脑筋学习。
二、倾听
尊重孩子,就要倾听孩子发出的声音。有人曾说过:“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
有一次,鲁迅全家吃饭的时候,孩子抱怨丸子不好吃,这时候在座的成年人都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自己吃到的丸子很好吃,有的人甚至批评孩子太娇气。唯有鲁迅把孩子剩下的那个丸子尝了尝,发现果然很难吃。由于鲁迅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就成功地平反了一个“冤案”。
在成人社会中,孩子的声音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些话让人一时听不明白,性急的家长常常不让孩子把话说完……
因此,必须对家长强调:要耐心倾听、理解孩子的话。
三、追问
了解孩子,还需要重视和掌握追问的方法。不少家长在这方面常常犯两个错误。一是以自己的观念去解读孩子的行为表现、说话、作品;二是由于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根本就没有想过,是否需要再进一步问问孩子。
例如,有一位老师遇到这样一件事,如果不追问,肯定会冤枉一个幼稚但十分可爱的孩子。
回头的羊
在一次低年级的数学课上,学习内容是“连加连减”。教师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精心制作了教具——画在纸片上的小羊。教师先把四只“羊”贴在黑板上,然后又慢慢地移走了两只羊。教师问学生:“还有几只羊在草地上吃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还有两只。”唯独一个孩子举手说:“还有三只。”教师耐心地说:“你再仔细看看。”直到最后这个孩子还是坚持说三只。下课后,教师又找到了这个孩子,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孩子认真地说:“拿走的那两只羊里,有一只羊回头了,它不想走,它要回来接着吃草。”
经过研究,教师明白了:低年级孩子是整体看问题,在他眼里,科学与人文是结合的,不仅仅是4减2的数量运算,还有小羊的自己“回来吃草”的需要和“留恋草地”的感情。
追问要想收到好的效果,成人追问的态度和用语,都很重要。成人如果用带有质疑,甚至讽刺、批评的口吻问孩子,就会把孩子吓回去。成人应该持一种好奇、探索,甚至请教的态度,去进一步询问孩子,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的真心话。
四、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他们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冤枉。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事情,而要善于分析、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进行心理疏导时,发现有的孩子多次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这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内心中安全需要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达。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一些曾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被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课很不安全,才说出“以后再也不上学了”。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他们怎样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慢慢地,他们会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去。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还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
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课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写写画画,不听课,老师两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没等老师开口,这个学生却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想说些什么……但老师非常生气,不听他说下去就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
其实,这个学生是听到板报组需要招聘美术好的学生时非常想去,赶紧画画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了。
这位老师就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自己力量的好品质。
(责 编 再 澜)
然而,人是最难了解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潜能往往藏在幼稚行为的背后。这就需要家长在“发现”上下工夫,通俗地讲,就是家长要当孩子发展的显微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了解孩子,总是提前一年把新生请到学校来参加活动,并不正式上课。他说:“我之所以需要这在课桌旁学习之前的一年时间,是为了好好了解每个孩子,深入考察每个人的知觉、思维和脑力劳动的个人特点。”
一、观察
首先要重视观察。俗话说:了解一个人需要“听其言,观其行”。而要发现孩子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因为孩子还不善于语言表达。不过他们的优点是没有虚情假意,他们真实的想法,往往能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要善于发现孩子细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细小的自我教育萌芽。
例如,每天家长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地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千万要重视这种迹象,要认真询问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其次要反复观察。不要一次观察就急于表态,甚至武断地下结论。比如,家长要想给孩子报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不知道孩子究竟喜欢什么,尤其是适合发展什么,就不如先安排孩子去少年宫参观一次,走马观花,把各种兴趣小组都初步接触一下,观察孩子面对每个兴趣小组的表现。如果他在科技制作小组停留时间很短,而在舞蹈小组那里久久不愿离开,就可能是对舞蹈更有兴趣。
但是,一次观察不够,还应该安排他参加小组的短期活动,在活动中再观察、再分析。例如有的孩子误以为舰船小组就是整天拿着舰船模型在水里进行比赛,当然很有兴趣。参加以后才发现,大部分时间要去进行精雕细刻的制作,而他因为年龄小,手还不够灵巧,经常失败,兴趣慢慢就没有了。这时候可以考虑选择其他兴趣小组,等到孩子再长大一些,小肌肉得到发展,再回来。
另一种情况是参加舞蹈小组的孩子,由于害怕艰苦的练习,而打算退组。这时候,家长需要鼓励孩子磨炼意志,坚持下去,因为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就应该在早期进行。
最后是在观察中,要发现孩子的特点、优势和不足。粗枝大叶地观察,达不到观察的目的。观察是为了发现孩子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只有仔细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才能从蛛丝马迹中有所发现。
下面这个例子就能说明,成人如果不认真观察,就不会发现怪现象后面的真实情况。
对“零”数的误解
记得在小学低年级学习算数的时候,我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计算加法的时候,凡是带零的数,一相加,肯定出现错误,而不带“零”的数字相加,却没有错误。
这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只有我自己知道。
可能是老师开始讲“零”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听讲,于是对这个圆圈,我一直搞不清楚它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我幼稚的脑海里,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认识——“零”就是没有的意思,既然没有,在纸上它应该是干干净净的。现在出现了这个“零”,是什么意思呢?我自作聪明地给它界定为“半个”。
这样,上面说的怪现象就出现了:没有“零”的加法,不会出错误;而一旦带“零”的数字相加,肯定出笑话。比如10加10,我的得数肯定是21。因为有两个半个,加在一起,当然是“1”了。如果是10加1,我的答案是101。因为那个“半个”没有地方搁了,只好都放在得数里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观察孩子方面颇有心得,他曾经总结:“我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多年观察证实,在情绪十分高涨的时候,孩子的思维特别清晰,识记进行得也很紧张。”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得到的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它说明情感对思维的作用不能低估,尤其是儿童时期。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武断的家长,往往是凶巴巴地对待孩子,一味要求孩子动脑筋学习。
二、倾听
尊重孩子,就要倾听孩子发出的声音。有人曾说过:“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
有一次,鲁迅全家吃饭的时候,孩子抱怨丸子不好吃,这时候在座的成年人都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自己吃到的丸子很好吃,有的人甚至批评孩子太娇气。唯有鲁迅把孩子剩下的那个丸子尝了尝,发现果然很难吃。由于鲁迅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就成功地平反了一个“冤案”。
在成人社会中,孩子的声音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些话让人一时听不明白,性急的家长常常不让孩子把话说完……
因此,必须对家长强调:要耐心倾听、理解孩子的话。
三、追问
了解孩子,还需要重视和掌握追问的方法。不少家长在这方面常常犯两个错误。一是以自己的观念去解读孩子的行为表现、说话、作品;二是由于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根本就没有想过,是否需要再进一步问问孩子。
例如,有一位老师遇到这样一件事,如果不追问,肯定会冤枉一个幼稚但十分可爱的孩子。
回头的羊
在一次低年级的数学课上,学习内容是“连加连减”。教师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精心制作了教具——画在纸片上的小羊。教师先把四只“羊”贴在黑板上,然后又慢慢地移走了两只羊。教师问学生:“还有几只羊在草地上吃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还有两只。”唯独一个孩子举手说:“还有三只。”教师耐心地说:“你再仔细看看。”直到最后这个孩子还是坚持说三只。下课后,教师又找到了这个孩子,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孩子认真地说:“拿走的那两只羊里,有一只羊回头了,它不想走,它要回来接着吃草。”
经过研究,教师明白了:低年级孩子是整体看问题,在他眼里,科学与人文是结合的,不仅仅是4减2的数量运算,还有小羊的自己“回来吃草”的需要和“留恋草地”的感情。
追问要想收到好的效果,成人追问的态度和用语,都很重要。成人如果用带有质疑,甚至讽刺、批评的口吻问孩子,就会把孩子吓回去。成人应该持一种好奇、探索,甚至请教的态度,去进一步询问孩子,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的真心话。
四、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他们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冤枉。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事情,而要善于分析、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进行心理疏导时,发现有的孩子多次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这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内心中安全需要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达。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一些曾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被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课很不安全,才说出“以后再也不上学了”。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他们怎样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慢慢地,他们会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去。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还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
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课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写写画画,不听课,老师两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没等老师开口,这个学生却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想说些什么……但老师非常生气,不听他说下去就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
其实,这个学生是听到板报组需要招聘美术好的学生时非常想去,赶紧画画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了。
这位老师就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自己力量的好品质。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