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只有一个目的:明白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两千多年,至今,读史的习惯和传统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孔子修《春秋》,直至清末废除科举之前儒生们的必读书,几乎都与史料、史籍、史典有关。连平民百姓,看一个人在认识水平上是否高于其他人,往往也将此人知道多少古事(包括野史、古代传说、评书讲的古代故事)视为重要标志。至于对现实的事,未来的事,好像懂得多少都无关紧要。总之,无论是判断知识分子有无学问,有多大学问,还是评论平常百姓是否懂事,懂多少事,大都将其涉古的程度当成重要的标准之一。如今“百家讲坛”上学者们搞的系列讲座,十之八九是在讲古。连政府官员的讲话,好像若不引入一定数量的古史料、古格言、古成语便显得平庸了。
  这样的习惯好不好呢?恕我直言,利弊兼有。关键是通过读史是否成了明白人,懂史是否立足于识今(包括预测未来)。而读史越多越糊涂,泥古不化,在历史的古老水域中跳不出,甚而在历史的泥浆中胡乱挣扎,这就是悲剧了。
  必须承认,今天因为读史而越来越明白的人确实有之,而越读史越糊涂的人也不乏。什么是越读史越糊涂?我看至少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心思和行为的比重古大于今。有的人,将读古、说古、议古、玩古成为个人生活或社会活动的主趣。甚而将“闭眼不看现实状,开口只说古事情”当成一种精神品位,名曰“高雅”。
  二,对古、对历史的态度颇极端。有的对古人、前人的道德和智力百般推崇,认为那样的社会只由君子和才士组成的社会,今天的人不是无德就是乏智,有的则认为“旧社会”中非愚即蠢,而认为一切享有“现代派”徽号的人,都是道德上和智力上的达人。
  三,认为一切良辰美景都只能是今人的缅怀对象、神往对象,认为今天再不能营造出那样的佳境。就连腐败和种种丑恶现象,好像也是今人弄出来的,越古越少。
  四,根本不懂什么叫历史。历史既是一种出现、存在,也是一种枯萎、消亡,对枯萎的吟咏和对消亡的哀挽都是迂腐。历史既是一种有助于奔驰的马镫,也是一种负荷过重的镣铐。历史既是正义者走过之后即逝的身影,也是邪恶者雇人绘制的画像。读史若是只读一堆花花绿绿的图画,不去读许许多多背后的身影,终归是史盲。
  五,不善于去识辨名副其实的正史。纸面上的历史,大多是胜利者授命书写的,而失败者的传记不是被大大删减,就是被丑化,与善恶、是非、美丑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读史只读胜败史,不能从字缝中挖掘出史后之史,只能称之为史痴。
  什么是读史读出了明白?也有两个前提,即判断出光明面与阴暗面的比重和看清历史的活动趋向。因此,评论一个历史人物的非凡之处时,不能依据他干出了多少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事件,而是依据几点:
  一,他为前代人、同代人提供出了多少带有突破性的思想和实践;
  二,在个人品德上他有无、有多少趋善成分。
  如果有突破性,有趋善的品格,就是正面形象,应受到尊重(甚而崇敬)。如果平庸,或只有破坏性,个人品格也恶性十足,就是反面形象,应被鄙夷。
  三,立足于对当前现实的建设。这一点最重要,是第一位的。读史无论是有助于对今人的思想建设和行为建设,也无论是有助于今人的道德提升还是智慧提升,都是读史读出了明白。反之,都是读出了糊涂。
  历史是多元的、多维的、多彩的,但历史又是有秩序、有法则的。读千册万册的史料、史籍,必须从中发现了运动秩序和行动法则,才不枉苦苦读史。否则,皆为糊涂人也。
其他文献
花絮1快乐的服务员  在福建省展区,一位男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身穿黄色唐装马褂,悠闲地坐在展会上摆放的茶桌前,慢慢品茶。经过与他的攀谈得知,他是福建丰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陈宣年。当他把名片递到记者手中时,记者看到,他的名字“陈宣年”三个字下面的职位,标注为“快乐的服务员”。看到记者一脸疑惑的表情,他坦然笑道:“我就是一名快乐的服务员,因为说到底,企业做的就是‘服务’。”  陈宣年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