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化是我国在新时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必须深刻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本文对风水林的生态文化进行探析,得出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隆礼重法的敬畏自然思想、以物比德的审美文化,具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建设生态旅游区的价值。
关键词:风水林;生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
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绿色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理论基础的支撑,因此必须全面掌握和剖析生态文化的意涵。
中华文明史中蕴含着浩如烟海的生态文化,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4],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5]。风水林是中国古人在风水文化熏陶下,认为影响社稷安定、家族兴旺、平安长寿、聚气凝财,通过人工栽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方式存在于村庄、墓地、寺庙等地的森林资源。风水林的产生起源于古代人对林木的吉凶观念,最早记载于西周时期《周易·林卦》;此外还涉及古代的山林崇拜观念,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古人视山林川古丘陵为神,秦汉时期《续汉书·祭祀志上》中祭祀泰山已有“配林之祭”,后随风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逐渐演化成对风水林的崇拜和禁忌。风水林不仅具有生态、景观和经济等自然价值,还具有审美、文物和旅游等社会价值。掌握和理解风水林生态文化的意涵,使风水林的生态文化融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文化因素融入乡村的产业发展[6],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挥其人文价值[7],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风水林的生态文化意涵
1.1 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理念最早可追溯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古人对风水林的种植养护即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生存发展环境及实现人与自然的蓬勃、畅旺[8]的一种实践,是人类一直追寻的新型文明状态[9]。无论是庄严肃穆的帝寝皇陵、香烟缭绕的宗教寺庙还是山环水抱的自然村落,拔地参天、郁郁苍苍的风水林都能与之形成和谐之景。比如广东客家围龙屋风水林景观,围龙屋建在缓土坡,面对半月形水塘,背靠山坡风水林,整个围龙屋都处在山环水抱、绿茵森森之中,为住宅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10],构成一个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11];徽州村落水口园林景观,早期在村头处种植水口林,随后许多村落宗族开始搭配建造水口桥、水口亭等,与水口林共同构成水口园林景观,徽州水口园林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和谐相依,呈现出人工构造与天然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山林景观,在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12]。
1.2 敬畏自然——隆礼重法
隆礼重法思想古已有之,深刻地体现在对风水林的培植和保护中。客家人认为风水林可阻挡“煞气”、保护“龙脉”,打造安全的环境,也是积德的过程[13],因此注重合理密布种植[14]风水林,以期获得藏风得水的风水效果,也鼓励了一代又一代林人的坚守与奋发[15],体现出人对自然的“隆礼”之道。人们保护风水林的举措亦体现出“重法”文化,《唐律疏义·贼盗》载“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极重视以制度规定来保护风水林,如浙江各地乡村基本都有包含保护风水林条例的村规、族规等;福建客家有宗族规定,如有砍伐风水林树木者,挨家挨户送一斤盐并作检讨,以强调敬畏和保护风水林的重要性。
1.3 自然审美——以物比德
以物比德即以山水的某些特征作为人的某种伦理道德象征,通过自然人格化,使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之美时体会到人的品德美。培植风水林体现出人们对于树木以物比德的自然审美文化。以培植松柏为主的风水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将松柏不畏严寒、坚韧挺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形成一种人所需要追求的精神品格和境界[16],五代荆浩于《笔法记》中提出“松之生也,枉而不屈。……如君子之德风也”。人们将松柏与逝者的人格道德相聯系,在陵墓附近种植以松柏为主的风水林,以表面逝者拥有如松柏般高尚的道德情操。唐朝乾陵周围就种植了大量柏树,据《资治通鉴》记载,乾陵“山陵树柏成行,以遮迾陵寝,故谓之柏城”。当今在福建闽南,许多村子会专门留出地培植柏树、松树等,不仅是出于对松柏刚直不阿且长寿精神象征的向往,同时亦是我国传统审美与自然审美的结合,体现出物对于人的价值属性走向审美本性的敞开[17]。
2 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价值
2.1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问题已深刻地影响到了我国多方面的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帮助人们深刻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8]。我国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一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天人合一角度出发,消除人与外部世界的对立[19]。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人们在此影响下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打造适宜的生活场所、自然风光,高度关心人们本身所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使人们自觉地尊重、顺应及保护自然,使古代先辈及现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发遵守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适应的过程[20],做到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21],激发了人们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了人们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思维。 2.2 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
风水林的培植是资源的延续,更是生命的延续,使大量珍贵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22]。曹洪麟等对广州市67个村边风水林样方的调研显示,样方内植物184种,隶属53科119属。广州市共有维管束植物1740种,乔木和灌木品种共有678种,32.74%存在于风水林中[23]。此外据资料,中山市36片风水林拥有鸟类90种,占广东省鸟类的17.75%,占我国鸟类总种数的6.76%;记录动物32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等,充分证明了风水林保护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保护了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2.3 建设生态旅游风景区
澄怀是对人欣赏感悟自然山水提出的条件[24],需要人们保持清明空彻的心境[25],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态美[26],在此审美方式下风水林具有极高的生态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7]。首先,风水林具有色彩之美,其树叶、枝干等色彩在季节变换、树种各异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美;其次,风水林具有形态美,这些百年树木高耸入云、巍峨挺拔,让人心怀崇敬,充分体会生命古老之美,造型各异、翠绿茂盛的枝叶让人感受到其勃勃生机;最后,风水林与陵墓、寺庙和村落等有机组合,共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28],渗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蕴[29]。风水林的民俗崇拜、文物属性等也吸引着大量游客观光游览。大量现存完好的风水林景观已被建设规划为了如清东陵、峨眉山佛寺等生态旅游风景区,浓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受众的热情[30],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31]。
3 结语
风水林作为一种风水产物,尽管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但现在人们愈发认识到风水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其蕴涵的生态文化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高度融合与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芳芳.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科技,2019,32(06):293-294.
[2]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3] 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4] 王李蟠,王全权,王克喜.论辩对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学的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08):107-112.
[5] 王琛.浅析“流觞曲水”中的休闲文化及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8(26):176-177.
[6] 王琛.文化“上墙”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探讨——以罗浮山澜石村为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2018(11):174-175.
[7] 陈芳芳.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价值研究[J].黄河之声,2020(01):30,99.
[8] 刘千萌.人林共生时代:国有林区林俗文化建设探究[J].汉字文化,2020(04):174-176.
[9]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02):102-112.
[10] 吴成晨.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2):246-247,160.
[11] 庄众显.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09):38-39.
[12] 庄众显.浅析唐诗宋词中楼台“愁”意象的人文情怀[J].汉字文化,2018(09):16-17.
[13] 张砚宸.说话是重要的修行——基于传统经典的阐释与反思[J].汉字文化,2020(03):58-59.
[14] 孔源.我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滕州市XL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例[J].热带农业工程,2020,44(02):91-93.
[15] 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8):207-208.
[16] 周知新.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6):246-247.
[17] 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文化,2018(13):69-71.
[18] 许伟,朱美芬.试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林农增收问题——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3):19-20,30.
[19] 陈芳芳.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J].艺术评鉴,2019(17):50-51.
[20] 潘承亚.社会生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神州,2018(27):216,239.
[21] 庄众显,潘承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8(11):94-95.
[22] 刘千萌.试论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历程、贡献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20):200-201.
[23] 林国俊,马磊,吴林芳,等.广州市风水林群落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区域物种多样性的贡献[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3,21(02):168-174.
[24]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25]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
[26] 陈芳芳.梭罗生态美学思想探微——以《瓦尔登湖》为例[J].大众文艺,2019(06):234-235.
[27] 周碧琬.對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
[28] 刘婧.试论休闲农业中竹文化的应用价值[J].汉字文化,2019(18):158-159.
[29] 黄闽倩.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春节文化探析[J].汉字文化,2020(10):171-172.
[30] 孔源.新媒体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之维——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86-87.
[31] 陈芳芳.中国荷文化在园林中的生态审美呈现[J].汉字文化,2020(10):193-194.
作者简介:李韬(1996—),男,安徽巢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关杨卓凡(2001—),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关键词:风水林;生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
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绿色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理论基础的支撑,因此必须全面掌握和剖析生态文化的意涵。
中华文明史中蕴含着浩如烟海的生态文化,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4],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5]。风水林是中国古人在风水文化熏陶下,认为影响社稷安定、家族兴旺、平安长寿、聚气凝财,通过人工栽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方式存在于村庄、墓地、寺庙等地的森林资源。风水林的产生起源于古代人对林木的吉凶观念,最早记载于西周时期《周易·林卦》;此外还涉及古代的山林崇拜观念,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古人视山林川古丘陵为神,秦汉时期《续汉书·祭祀志上》中祭祀泰山已有“配林之祭”,后随风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逐渐演化成对风水林的崇拜和禁忌。风水林不仅具有生态、景观和经济等自然价值,还具有审美、文物和旅游等社会价值。掌握和理解风水林生态文化的意涵,使风水林的生态文化融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文化因素融入乡村的产业发展[6],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挥其人文价值[7],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风水林的生态文化意涵
1.1 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理念最早可追溯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古人对风水林的种植养护即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生存发展环境及实现人与自然的蓬勃、畅旺[8]的一种实践,是人类一直追寻的新型文明状态[9]。无论是庄严肃穆的帝寝皇陵、香烟缭绕的宗教寺庙还是山环水抱的自然村落,拔地参天、郁郁苍苍的风水林都能与之形成和谐之景。比如广东客家围龙屋风水林景观,围龙屋建在缓土坡,面对半月形水塘,背靠山坡风水林,整个围龙屋都处在山环水抱、绿茵森森之中,为住宅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10],构成一个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11];徽州村落水口园林景观,早期在村头处种植水口林,随后许多村落宗族开始搭配建造水口桥、水口亭等,与水口林共同构成水口园林景观,徽州水口园林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和谐相依,呈现出人工构造与天然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山林景观,在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12]。
1.2 敬畏自然——隆礼重法
隆礼重法思想古已有之,深刻地体现在对风水林的培植和保护中。客家人认为风水林可阻挡“煞气”、保护“龙脉”,打造安全的环境,也是积德的过程[13],因此注重合理密布种植[14]风水林,以期获得藏风得水的风水效果,也鼓励了一代又一代林人的坚守与奋发[15],体现出人对自然的“隆礼”之道。人们保护风水林的举措亦体现出“重法”文化,《唐律疏义·贼盗》载“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极重视以制度规定来保护风水林,如浙江各地乡村基本都有包含保护风水林条例的村规、族规等;福建客家有宗族规定,如有砍伐风水林树木者,挨家挨户送一斤盐并作检讨,以强调敬畏和保护风水林的重要性。
1.3 自然审美——以物比德
以物比德即以山水的某些特征作为人的某种伦理道德象征,通过自然人格化,使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之美时体会到人的品德美。培植风水林体现出人们对于树木以物比德的自然审美文化。以培植松柏为主的风水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将松柏不畏严寒、坚韧挺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形成一种人所需要追求的精神品格和境界[16],五代荆浩于《笔法记》中提出“松之生也,枉而不屈。……如君子之德风也”。人们将松柏与逝者的人格道德相聯系,在陵墓附近种植以松柏为主的风水林,以表面逝者拥有如松柏般高尚的道德情操。唐朝乾陵周围就种植了大量柏树,据《资治通鉴》记载,乾陵“山陵树柏成行,以遮迾陵寝,故谓之柏城”。当今在福建闽南,许多村子会专门留出地培植柏树、松树等,不仅是出于对松柏刚直不阿且长寿精神象征的向往,同时亦是我国传统审美与自然审美的结合,体现出物对于人的价值属性走向审美本性的敞开[17]。
2 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价值
2.1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问题已深刻地影响到了我国多方面的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帮助人们深刻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8]。我国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一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天人合一角度出发,消除人与外部世界的对立[19]。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人们在此影响下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打造适宜的生活场所、自然风光,高度关心人们本身所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风水林的生态文化使人们自觉地尊重、顺应及保护自然,使古代先辈及现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发遵守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适应的过程[20],做到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21],激发了人们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了人们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思维。 2.2 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
风水林的培植是资源的延续,更是生命的延续,使大量珍贵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22]。曹洪麟等对广州市67个村边风水林样方的调研显示,样方内植物184种,隶属53科119属。广州市共有维管束植物1740种,乔木和灌木品种共有678种,32.74%存在于风水林中[23]。此外据资料,中山市36片风水林拥有鸟类90种,占广东省鸟类的17.75%,占我国鸟类总种数的6.76%;记录动物32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等,充分证明了风水林保护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保护了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2.3 建设生态旅游风景区
澄怀是对人欣赏感悟自然山水提出的条件[24],需要人们保持清明空彻的心境[25],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态美[26],在此审美方式下风水林具有极高的生态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7]。首先,风水林具有色彩之美,其树叶、枝干等色彩在季节变换、树种各异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美;其次,风水林具有形态美,这些百年树木高耸入云、巍峨挺拔,让人心怀崇敬,充分体会生命古老之美,造型各异、翠绿茂盛的枝叶让人感受到其勃勃生机;最后,风水林与陵墓、寺庙和村落等有机组合,共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28],渗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蕴[29]。风水林的民俗崇拜、文物属性等也吸引着大量游客观光游览。大量现存完好的风水林景观已被建设规划为了如清东陵、峨眉山佛寺等生态旅游风景区,浓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受众的热情[30],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31]。
3 结语
风水林作为一种风水产物,尽管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但现在人们愈发认识到风水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其蕴涵的生态文化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高度融合与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芳芳.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科技,2019,32(06):293-294.
[2]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3] 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4] 王李蟠,王全权,王克喜.论辩对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学的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08):107-112.
[5] 王琛.浅析“流觞曲水”中的休闲文化及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8(26):176-177.
[6] 王琛.文化“上墙”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探讨——以罗浮山澜石村为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2018(11):174-175.
[7] 陈芳芳.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价值研究[J].黄河之声,2020(01):30,99.
[8] 刘千萌.人林共生时代:国有林区林俗文化建设探究[J].汉字文化,2020(04):174-176.
[9]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02):102-112.
[10] 吴成晨.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2):246-247,160.
[11] 庄众显.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09):38-39.
[12] 庄众显.浅析唐诗宋词中楼台“愁”意象的人文情怀[J].汉字文化,2018(09):16-17.
[13] 张砚宸.说话是重要的修行——基于传统经典的阐释与反思[J].汉字文化,2020(03):58-59.
[14] 孔源.我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滕州市XL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例[J].热带农业工程,2020,44(02):91-93.
[15] 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8):207-208.
[16] 周知新.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6):246-247.
[17] 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文化,2018(13):69-71.
[18] 许伟,朱美芬.试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林农增收问题——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3):19-20,30.
[19] 陈芳芳.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J].艺术评鉴,2019(17):50-51.
[20] 潘承亚.社会生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神州,2018(27):216,239.
[21] 庄众显,潘承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8(11):94-95.
[22] 刘千萌.试论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历程、贡献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20):200-201.
[23] 林国俊,马磊,吴林芳,等.广州市风水林群落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区域物种多样性的贡献[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3,21(02):168-174.
[24]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25]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
[26] 陈芳芳.梭罗生态美学思想探微——以《瓦尔登湖》为例[J].大众文艺,2019(06):234-235.
[27] 周碧琬.對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
[28] 刘婧.试论休闲农业中竹文化的应用价值[J].汉字文化,2019(18):158-159.
[29] 黄闽倩.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春节文化探析[J].汉字文化,2020(10):171-172.
[30] 孔源.新媒体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之维——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86-87.
[31] 陈芳芳.中国荷文化在园林中的生态审美呈现[J].汉字文化,2020(10):193-194.
作者简介:李韬(1996—),男,安徽巢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关杨卓凡(2001—),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