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依次是:食品安全、养老政策、房价、医疗改革、腐败问题、环境保护、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物价、就业问题、社会保障
2016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距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日益临近,国人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食品安全连续五年成国人最大“心病”
2016年10月至11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联合进行了“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
从今年年初开始,《小康》杂志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即:饮食指数、消费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休闲指数和幸福指数分别进行了调查。其中,消费小康指数得分最高——83.0分——创造了自2005年“小康指数”诞生以来的最高分数;70分至80分的共有7项,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平安小康指数(78.1)、公共服务小康指数(77.1)、居住小康指数(76.3)、信用小康指数(74.1)、休闲小康指数(73.7)、教育小康指数(72.8)、生态小康指数(71.7);80分以上的共有4项,除消费小康指数外,其余三项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幸福小康指数(81.9)、生命小康指数(81.3)和饮食小康指数(80.4)。
2016年,“进步”最快的是信用小康指数,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4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指数相比,生态小康指数近几年来一直处于该排名的后段,继2014年后,2016年该指数再次排在了末位。
经过对“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与2016年度发布的《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调查的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为80.5分,比上年度增加1.3分。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6年,经济建设指数为87.9分,社会建设指数为81.1分,政治建设指数为78.6分,文化建设指数为77.5分,生态文明指数为71.1分。这五大方面的指数得分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经济建设指数、社会建设指数、政治建设指数分别比上年提高1.1分、1.5分、1.6分,文化建设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则均比上年提高了1.4分。
在“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83.6%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感到满意;82%的受访者反映,今年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80.9%的受访者对社会和谐状况表示满意。同时,超七成受访者对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体状况、自己及家庭成员受教育条件、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收入增长、交通出行、社会治安、工作环境、文化生活丰富度给予了肯定。
此外,“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位居首位,位居第二至十位的依次是养老政策、房价、医疗改革、腐败问题、环境保护、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物价、就业问题、社会保障。
2012年以来,食品安全已连续五年位居“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榜首。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已一年有余,但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顽疾仍然存在。据工商总局消保局副局长李军在近日举办的第14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透露,2016年1月到9月份,仅虚假食品广告一类案件,全国就查处了1303件,罚款3960万元。如何守卫“舌尖上的安全”,依然是国人最大的“心病”。
养老直击国人痛点
“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的保留题目,今年的调查问卷中新添了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养老政策、延迟退休方案、全面二孩正式实施、健康中国等多个选项。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政策作为首次被添加的选项,在该排行榜上位居第二。
老无所养之忧永远能够戳中人们的痛点。拿什么来养老?人人都在思考。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亿人,占总人口的10.5%。而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人,也就是说届时每3个人中便有1个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等,已经是现实存在的一个短板。2016年,关于养老,人们讨论最多的主要是两大难题,一是赡养问题,二是养老金的发放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 “421”家庭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以及一个孩子),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实现,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甚至遭遇了“赡养危机”。再加上人口流动等因素,很多高龄老人无奈成为了“空巢”老人。
为了破解养老难题,政府一直在行动。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随即,全国老龄办等25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而后,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315项国家标准;10月中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消除制约养老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上日程。
“我们香山院现在基本上都要排队。”2012年,当记者第一次采访北京爱暮家养老机构总裁姚雪的时候,她还在为如何提高位于香山脚下的养老院入住率而苦恼,而如今,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尤其是2016年,我们的床位一下子开始供不应求。”
部分民办养老院也开始出现与公立养老院同样的“一床难求”的困局,养老问题更显得迫在眉睫。据姚雪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家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提高了;二是养老机构医保覆盖比例提高。
“老人养老,最怕的就是看病。”2016年9月19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卫计委、门头沟区民政局的指导下,爱暮家正式与门头沟区医院签署了医养结合试点合作协议。
在姚雪看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作为全市首家医养结合试点合作协议签约,对于爱暮家乃至推动京西养老工作来说意义都非常重大,特别是老年病与康复中心植入养老机构这一做法,是一个创举,对改变京西医养格局至关重要。我们也会积极探索流程及规范,实现医养结合新模式。”姚雪表示。
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养老金省级统筹,受人口结构性因素等影响,一些老龄人口众多的省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压力日益增大,出现“收不抵支”现象。为此,相关部门开始紧锣密鼓推进养老金入市事宜。最新消息显示,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一起制定的委托投资合同已经印发,年内将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
住房依然是头等大事
“2016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住房依然是国人关心的头等大事。51.9%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感到满意,比去年增加了12.7%;21.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比去年提高了13.4%;3.5%的受访者不太满意,比去年降低了6.7%;0.6%的受访者表示很不满意,比去年降低了2.2%;另外还有22.3%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比去年降低了17.1%。
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中,自2010年“房价”选项首次上榜以来,连续7年,它的排名从未跌出过前五名,2010年排名第二位,2011年排名第一位,2013年排名第五位,2014年排名第四位,2015年排名第五位,2016年,排名升至第三位。
春节刚过,一个“热”字已不足以形容时下北上广深的楼市,人们看到的是,焦躁不安的购房者、坐地起价的卖房者;听到的是,买家、卖家、中介、开发商、分析人士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接收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日光”、一个又一个的地王诞生……
现在还适不适合买房?在3月1日刚刚买下自己人生第一套房的龚真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个选择题,“赶紧买!”从2月25日决定买房开始,到正式签订购房协议,龚真完成人生中第一笔高达400多万的交易仅仅用了不到6天。“我们是刚需,再不买,担心更追不上噌噌上涨的房价”。
2016年初,据链家网统计数据显示,与上半月相比,2月下半月北京二手房客源、房源以及中介带看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于2月27日达到月度峰值,当日新增房源量为2370套,比前一天增加297套;新增客源14066人,比前一天增加5463人,带看量为55519人,比前一天增加39094人;当日新增客房比达5.9,这意味着市场上每新增1套房子的同时,会有5.9位新买房客户出现。
今年楼市提前迎来了“暖春”。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背后的直接导火索便是,楼市政策红包接连袭来。仅2月份,《关于完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通知》、《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以及央行决定自3月1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利好政策“三连发”。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其监测的34个主要城市中,有30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增长,其中惠州增幅高达111.08%,天津次之,增长了82.98%。
9月,楼市迎来转折点。从9月30日傍晚开始,北京、天津、苏州、成都、郑州等共计20多个城市发布新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而且各城市出台的举措,有逐步加码的迹象。
“市场过热,政府自然要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对此,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并不感到意外,而各个地方相继收紧楼市调控政策,有的城市政策略显温和,有的则略显严厉,体现的则是分城施策的调控思路。据她判断,后续不排除政策继续收紧的可能性。
11月16日,作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中的一部分,北京试点推出的两宗“限房价、竞地价”地块开拍。按照规定,这两宗地块的商品房销售均价不超过53400元/平方米,且最高销售单价不得超过56100元/平方米。
不过,“限房价、竞地价”也挡不住房企的拿地热情,经过多轮竞价后,两宗地块均以100%自持进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投报程序。对此,郭毅分析认为,原本人们寄希望于“限房价、竞地价”的举措能给高涨的房价造成一定冲击,但从目前房企拿地的情况看,人们可能要失望了,房企将几宗地块全部转售为租,区域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将依然存在,并且非销售型物业也构不成对房价的结构性冲击。
疾控与公共卫生关注度挺进前十
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随后一系列卫生健康领域新政策新举措得以公布,吹响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冲锋号。《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肩负分级诊疗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六大重点任务,270个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2016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医保药品目录时隔七年重启调整大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兴医疗服务模式得到长足发展,有人甚至断言,借助互联网,中国医改有望探出一条新路。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罗力表示认同,同时他也表示,“只有打破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网络医疗将重构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
在“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您对就医环境满意吗?”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五个选项中,公众的投票率分别是22.2%、43.0%、30.1%、3.9%、0.8%。和去年相比,对就医环境表示满意的公众大幅增加,2015年选择非常满意的仅占6.3%,比较满意的有29.9%。
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中,医疗改革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2名下滑至第4名,而从未进入过前十名的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却从去年的第15位一跃升至第7位。
在罗力看来,大健康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治病就医,“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健康管理,争取不得病,少得病”。本次调查,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关注度大幅提升,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目前,慢病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健康的“公敌”。有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主要死因前三位,占总死亡的79.4%。
据公开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从2008年的6.48%,提高到2015年的10.25%。“对慢性病,个人可以有所作为。”罗力分析称,民众的健康素养仍处于“中间阶段”,即知道一点,但不知道的更多,知道向医生提问,但不知道如何追问。“在现阶段再向老百姓灌输健康知识,在我看来,不会产生太大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如何重塑信任机制,让每个人都有专业的家庭医生帮助他做出判断。”
另外,据罗力分析,慢性病高发病率,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外部因素所导致。因此,慢病预防控制,并非医疗卫生一个系统领域就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需要从整个社会大系统来着手。
罗力也十分关心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地问题。罗力有个想法——以工厂环境测评为例,国家可以考虑将环境测评再向健康领域推进一步,除了已有的环保测评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将其环保测评结果折算为周边百姓的健康测评报告,“我们除了要知道这家工厂的苯含量有多高,还要知道老百姓为此付出了多少健康代价。”在罗力看来,只有将之与健康真正联系起来,才能对相关利益方产生更大的触动。
2016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距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日益临近,国人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食品安全连续五年成国人最大“心病”
2016年10月至11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联合进行了“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
从今年年初开始,《小康》杂志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即:饮食指数、消费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休闲指数和幸福指数分别进行了调查。其中,消费小康指数得分最高——83.0分——创造了自2005年“小康指数”诞生以来的最高分数;70分至80分的共有7项,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平安小康指数(78.1)、公共服务小康指数(77.1)、居住小康指数(76.3)、信用小康指数(74.1)、休闲小康指数(73.7)、教育小康指数(72.8)、生态小康指数(71.7);80分以上的共有4项,除消费小康指数外,其余三项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幸福小康指数(81.9)、生命小康指数(81.3)和饮食小康指数(80.4)。
2016年,“进步”最快的是信用小康指数,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4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指数相比,生态小康指数近几年来一直处于该排名的后段,继2014年后,2016年该指数再次排在了末位。
经过对“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与2016年度发布的《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调查的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为80.5分,比上年度增加1.3分。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6年,经济建设指数为87.9分,社会建设指数为81.1分,政治建设指数为78.6分,文化建设指数为77.5分,生态文明指数为71.1分。这五大方面的指数得分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经济建设指数、社会建设指数、政治建设指数分别比上年提高1.1分、1.5分、1.6分,文化建设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则均比上年提高了1.4分。
在“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83.6%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感到满意;82%的受访者反映,今年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80.9%的受访者对社会和谐状况表示满意。同时,超七成受访者对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体状况、自己及家庭成员受教育条件、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收入增长、交通出行、社会治安、工作环境、文化生活丰富度给予了肯定。
此外,“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位居首位,位居第二至十位的依次是养老政策、房价、医疗改革、腐败问题、环境保护、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物价、就业问题、社会保障。
2012年以来,食品安全已连续五年位居“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榜首。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已一年有余,但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顽疾仍然存在。据工商总局消保局副局长李军在近日举办的第14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透露,2016年1月到9月份,仅虚假食品广告一类案件,全国就查处了1303件,罚款3960万元。如何守卫“舌尖上的安全”,依然是国人最大的“心病”。
养老直击国人痛点
“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的保留题目,今年的调查问卷中新添了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养老政策、延迟退休方案、全面二孩正式实施、健康中国等多个选项。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政策作为首次被添加的选项,在该排行榜上位居第二。
老无所养之忧永远能够戳中人们的痛点。拿什么来养老?人人都在思考。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亿人,占总人口的10.5%。而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人,也就是说届时每3个人中便有1个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等,已经是现实存在的一个短板。2016年,关于养老,人们讨论最多的主要是两大难题,一是赡养问题,二是养老金的发放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 “421”家庭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以及一个孩子),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实现,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甚至遭遇了“赡养危机”。再加上人口流动等因素,很多高龄老人无奈成为了“空巢”老人。
为了破解养老难题,政府一直在行动。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随即,全国老龄办等25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而后,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315项国家标准;10月中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消除制约养老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上日程。
“我们香山院现在基本上都要排队。”2012年,当记者第一次采访北京爱暮家养老机构总裁姚雪的时候,她还在为如何提高位于香山脚下的养老院入住率而苦恼,而如今,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尤其是2016年,我们的床位一下子开始供不应求。”
部分民办养老院也开始出现与公立养老院同样的“一床难求”的困局,养老问题更显得迫在眉睫。据姚雪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家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提高了;二是养老机构医保覆盖比例提高。
“老人养老,最怕的就是看病。”2016年9月19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卫计委、门头沟区民政局的指导下,爱暮家正式与门头沟区医院签署了医养结合试点合作协议。
在姚雪看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作为全市首家医养结合试点合作协议签约,对于爱暮家乃至推动京西养老工作来说意义都非常重大,特别是老年病与康复中心植入养老机构这一做法,是一个创举,对改变京西医养格局至关重要。我们也会积极探索流程及规范,实现医养结合新模式。”姚雪表示。
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养老金省级统筹,受人口结构性因素等影响,一些老龄人口众多的省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压力日益增大,出现“收不抵支”现象。为此,相关部门开始紧锣密鼓推进养老金入市事宜。最新消息显示,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一起制定的委托投资合同已经印发,年内将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
住房依然是头等大事
“2016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住房依然是国人关心的头等大事。51.9%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感到满意,比去年增加了12.7%;21.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比去年提高了13.4%;3.5%的受访者不太满意,比去年降低了6.7%;0.6%的受访者表示很不满意,比去年降低了2.2%;另外还有22.3%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比去年降低了17.1%。
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中,自2010年“房价”选项首次上榜以来,连续7年,它的排名从未跌出过前五名,2010年排名第二位,2011年排名第一位,2013年排名第五位,2014年排名第四位,2015年排名第五位,2016年,排名升至第三位。
春节刚过,一个“热”字已不足以形容时下北上广深的楼市,人们看到的是,焦躁不安的购房者、坐地起价的卖房者;听到的是,买家、卖家、中介、开发商、分析人士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接收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日光”、一个又一个的地王诞生……
现在还适不适合买房?在3月1日刚刚买下自己人生第一套房的龚真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个选择题,“赶紧买!”从2月25日决定买房开始,到正式签订购房协议,龚真完成人生中第一笔高达400多万的交易仅仅用了不到6天。“我们是刚需,再不买,担心更追不上噌噌上涨的房价”。
2016年初,据链家网统计数据显示,与上半月相比,2月下半月北京二手房客源、房源以及中介带看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于2月27日达到月度峰值,当日新增房源量为2370套,比前一天增加297套;新增客源14066人,比前一天增加5463人,带看量为55519人,比前一天增加39094人;当日新增客房比达5.9,这意味着市场上每新增1套房子的同时,会有5.9位新买房客户出现。
今年楼市提前迎来了“暖春”。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背后的直接导火索便是,楼市政策红包接连袭来。仅2月份,《关于完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通知》、《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以及央行决定自3月1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利好政策“三连发”。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其监测的34个主要城市中,有30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增长,其中惠州增幅高达111.08%,天津次之,增长了82.98%。
9月,楼市迎来转折点。从9月30日傍晚开始,北京、天津、苏州、成都、郑州等共计20多个城市发布新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而且各城市出台的举措,有逐步加码的迹象。
“市场过热,政府自然要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对此,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并不感到意外,而各个地方相继收紧楼市调控政策,有的城市政策略显温和,有的则略显严厉,体现的则是分城施策的调控思路。据她判断,后续不排除政策继续收紧的可能性。
11月16日,作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中的一部分,北京试点推出的两宗“限房价、竞地价”地块开拍。按照规定,这两宗地块的商品房销售均价不超过53400元/平方米,且最高销售单价不得超过56100元/平方米。
不过,“限房价、竞地价”也挡不住房企的拿地热情,经过多轮竞价后,两宗地块均以100%自持进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投报程序。对此,郭毅分析认为,原本人们寄希望于“限房价、竞地价”的举措能给高涨的房价造成一定冲击,但从目前房企拿地的情况看,人们可能要失望了,房企将几宗地块全部转售为租,区域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将依然存在,并且非销售型物业也构不成对房价的结构性冲击。
疾控与公共卫生关注度挺进前十
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随后一系列卫生健康领域新政策新举措得以公布,吹响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冲锋号。《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肩负分级诊疗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六大重点任务,270个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2016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医保药品目录时隔七年重启调整大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兴医疗服务模式得到长足发展,有人甚至断言,借助互联网,中国医改有望探出一条新路。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罗力表示认同,同时他也表示,“只有打破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网络医疗将重构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
在“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您对就医环境满意吗?”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五个选项中,公众的投票率分别是22.2%、43.0%、30.1%、3.9%、0.8%。和去年相比,对就医环境表示满意的公众大幅增加,2015年选择非常满意的仅占6.3%,比较满意的有29.9%。
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中,医疗改革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2名下滑至第4名,而从未进入过前十名的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却从去年的第15位一跃升至第7位。
在罗力看来,大健康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治病就医,“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健康管理,争取不得病,少得病”。本次调查,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关注度大幅提升,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目前,慢病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健康的“公敌”。有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主要死因前三位,占总死亡的79.4%。
据公开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从2008年的6.48%,提高到2015年的10.25%。“对慢性病,个人可以有所作为。”罗力分析称,民众的健康素养仍处于“中间阶段”,即知道一点,但不知道的更多,知道向医生提问,但不知道如何追问。“在现阶段再向老百姓灌输健康知识,在我看来,不会产生太大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如何重塑信任机制,让每个人都有专业的家庭医生帮助他做出判断。”
另外,据罗力分析,慢性病高发病率,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外部因素所导致。因此,慢病预防控制,并非医疗卫生一个系统领域就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需要从整个社会大系统来着手。
罗力也十分关心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地问题。罗力有个想法——以工厂环境测评为例,国家可以考虑将环境测评再向健康领域推进一步,除了已有的环保测评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将其环保测评结果折算为周边百姓的健康测评报告,“我们除了要知道这家工厂的苯含量有多高,还要知道老百姓为此付出了多少健康代价。”在罗力看来,只有将之与健康真正联系起来,才能对相关利益方产生更大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