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说优秀的学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但是课堂不管理也是万万不可的,而应该要管放有度。正如清代冯班曾指出的:“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但是,多数学困生就是因为管得不够而慢慢形成的。甚至可以说,相当部分的学困生,就是老师在不经意中“培养”出来的。本文不说别的,单说几个课堂细节问题。
“不经意”细节一:上课准备缺乏检查、督促,没将学生的心收进教室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学生进了教室,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就进了“课堂”,“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大有人在。要让学生进入上课学习的角色,教师对其基本的准备工作不可不管。没拿出教材,没有作业本(笔记本),没有笔,这样的“三无”学生,其实还远远不止缺乏学习工具的准备,其本质上是“心”没有到教室来。回味刚才课间追打嬉闹的场面者有之,想着食品袋里东西没吃完的有之,准备下一个课间搞个什么“小活动”的有之,“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有之,等等,总之产生各种心理的学生都有。如果课堂学习“起步”慢了一个节拍,一节慢,则节节慢,跟不上节奏,于是就会演化成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干脆信马由缰。学习的困惑则是,产生一点,再加上一点,不断累积,课上得多,学生学习上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老师适当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不经意”细节二:课堂主体活动中对“南郭先生”缺乏管理,让其蒙混过关
新课程主张课堂交给学生,要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要落实这句话,教师若是只顾一腔热情的“导”,而忽略“管”,就可能造成“南郭先生”不断成长的局面。对于那些课堂主体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是否采取有效措施,让所有学生都完成其任务呢?是否做过细致统计,几节课下来哪些同学从来就没有真正亲自完成过主体目标呢?课堂主体任务,有的可能是独立做学案,有的可能是分组讨论问题,也有可能是背记相关知识点等等。此时“南郭先生”表现为:做学案则翻书,翻书不到就抄袭;分组讨论时甘心做听众,或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观点;记背知识要点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干脆一个人小声唱歌、找人说小话……这样,由于课堂学习任务“被”习惯性不完成,缺乏管理的主体活动越多,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当然也就越积越多了。因此,要克服课堂南郭先生混迹现象,老师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兴趣外,老师必须加强管理措施,如让学生小组互相监督、检查,老师及时登记、及时批评和表扬,以便让更多的学生都紧张起来,让他们动手、开口。
“不经意”细节三:师生课堂交流被“浮头鱼”掩盖,部分学生始终没有真正参与
既然是课堂上的交流,师生之间就应该全面进行,实际上,一个班一般都有几十学生,而老师只有一个,很难观察到所有学生,和几个敢于说或喜好叫叫喊喊的学生对答一番,便以为全班学生都参与了,这就是“浮头鱼”现象,看见若干个鱼头就以为能数出池塘里所有的鱼。不久前,一节英语课上,就有这样一个细节。老师说:“‘一周三次’是three times a week,那么‘一年三次’呢?”于是课堂上一些学生小声对答着,老师叫起一位英语成绩有点困难的学生问道:“怎么说呀?”这位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站了会儿,其他同学着急了,便不断提示,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说。于是就有同学干脆大声告诉他:“three times a year。” 老师于是说:“对,three times a year。”接着,老师说:“我们把‘一周三次’和‘一年三次’,用英语各念两遍。” 同学们便齐声各念了两遍。
整个过程,我一直观察着这位被叫起的男同学,发现他自己始终没有开过口。那些“帮助”他的同学在此充当了“浮头鱼”,而该参与的他被忽略了。像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一些同学被边缘化、被掩盖、被忽略,老师也没察觉到,在不知不觉中,学困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困惑。
以上类似现象,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是比较普遍的,在此,我只想提醒那些不太注意课堂细节管理的老师们:如果课堂管理不细化,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能自然形成的,反而一些不良习惯就会浸染成疴,学困生就会被一批一批地“培养”出来了。虽说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老师处理课堂问题的智慧也是相机相宜的,但是管理好课堂,不让学生在课堂虚度时光,真正化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细节管理、细节落实、细节到位是教师的重要能力,甚至也可以说是应具备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县第三中学)
“不经意”细节一:上课准备缺乏检查、督促,没将学生的心收进教室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学生进了教室,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就进了“课堂”,“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大有人在。要让学生进入上课学习的角色,教师对其基本的准备工作不可不管。没拿出教材,没有作业本(笔记本),没有笔,这样的“三无”学生,其实还远远不止缺乏学习工具的准备,其本质上是“心”没有到教室来。回味刚才课间追打嬉闹的场面者有之,想着食品袋里东西没吃完的有之,准备下一个课间搞个什么“小活动”的有之,“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有之,等等,总之产生各种心理的学生都有。如果课堂学习“起步”慢了一个节拍,一节慢,则节节慢,跟不上节奏,于是就会演化成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干脆信马由缰。学习的困惑则是,产生一点,再加上一点,不断累积,课上得多,学生学习上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老师适当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不经意”细节二:课堂主体活动中对“南郭先生”缺乏管理,让其蒙混过关
新课程主张课堂交给学生,要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要落实这句话,教师若是只顾一腔热情的“导”,而忽略“管”,就可能造成“南郭先生”不断成长的局面。对于那些课堂主体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是否采取有效措施,让所有学生都完成其任务呢?是否做过细致统计,几节课下来哪些同学从来就没有真正亲自完成过主体目标呢?课堂主体任务,有的可能是独立做学案,有的可能是分组讨论问题,也有可能是背记相关知识点等等。此时“南郭先生”表现为:做学案则翻书,翻书不到就抄袭;分组讨论时甘心做听众,或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观点;记背知识要点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干脆一个人小声唱歌、找人说小话……这样,由于课堂学习任务“被”习惯性不完成,缺乏管理的主体活动越多,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当然也就越积越多了。因此,要克服课堂南郭先生混迹现象,老师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兴趣外,老师必须加强管理措施,如让学生小组互相监督、检查,老师及时登记、及时批评和表扬,以便让更多的学生都紧张起来,让他们动手、开口。
“不经意”细节三:师生课堂交流被“浮头鱼”掩盖,部分学生始终没有真正参与
既然是课堂上的交流,师生之间就应该全面进行,实际上,一个班一般都有几十学生,而老师只有一个,很难观察到所有学生,和几个敢于说或喜好叫叫喊喊的学生对答一番,便以为全班学生都参与了,这就是“浮头鱼”现象,看见若干个鱼头就以为能数出池塘里所有的鱼。不久前,一节英语课上,就有这样一个细节。老师说:“‘一周三次’是three times a week,那么‘一年三次’呢?”于是课堂上一些学生小声对答着,老师叫起一位英语成绩有点困难的学生问道:“怎么说呀?”这位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站了会儿,其他同学着急了,便不断提示,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说。于是就有同学干脆大声告诉他:“three times a year。” 老师于是说:“对,three times a year。”接着,老师说:“我们把‘一周三次’和‘一年三次’,用英语各念两遍。” 同学们便齐声各念了两遍。
整个过程,我一直观察着这位被叫起的男同学,发现他自己始终没有开过口。那些“帮助”他的同学在此充当了“浮头鱼”,而该参与的他被忽略了。像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一些同学被边缘化、被掩盖、被忽略,老师也没察觉到,在不知不觉中,学困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困惑。
以上类似现象,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是比较普遍的,在此,我只想提醒那些不太注意课堂细节管理的老师们:如果课堂管理不细化,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能自然形成的,反而一些不良习惯就会浸染成疴,学困生就会被一批一批地“培养”出来了。虽说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老师处理课堂问题的智慧也是相机相宜的,但是管理好课堂,不让学生在课堂虚度时光,真正化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细节管理、细节落实、细节到位是教师的重要能力,甚至也可以说是应具备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