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因时制宜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方向,实现自身的理想就业。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观
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涉及到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甚至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尊重客观实际,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因时制宜,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理性就业观的树立,从自身发展角度找出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从社会发展现状中竭力突破就业难,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
1.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根据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以下简称《通知》):“从供给面来讲,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在70%左右,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从需求面来看,今年全国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人,比2008年减少100万人。考虑补充自然减员300万人,全年社会就业总需求为1200万人。其中要确保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还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群体就业。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虽然整个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目前供大于求,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劳动力市场相对紧缩,但是山景还需横侧看,当我们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辩证地认识当前形势时,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当前就业难的症结就在于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业态劳动力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就业形势严峻性,也要看到就业希望之所在;既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也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地将个人职业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2.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前社会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要求;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现行工作模式与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匹配……但是,毋庸讳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在于大学毕业生自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辩证的认识
根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天之骄子”的桂冠已不复存在,大学毕业生也只是社会普通新增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早已不再是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而是在国家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化自主性就业。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大学毕业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新成长的劳动力等混合,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就业竞争激烈。加之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失业风险增加,所以总体就业形势更是严峻。但是这仅是总体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不应该知难而退,悲观厌世,相反却应该积极主动,对当前的形势进行科学地分析,审时度势。没有清楚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也没能形成理性、客观的就业思路,这正是当前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
2.2 因认识制约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在当今这个个性飞扬的时代,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十分充裕,在家里过惯了“少爷”、“小姐”的高贵生活,缺少艰苦岁月的磨练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样的毕业生,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这个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很多毕业生只向往国有企业职工、公务员等高薪水的岗位,希望自己的就业能一步到位。期望留在大城市,而不愿去乡镇、民营、个体企业,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地区去磨砺意志。片面地认为基层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差,没有前景。当然,对工作的高期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时下的大趋势、大环境来看,国有企业,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等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而且现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这些岗位本身还面临着裁员的风险。甚至还有的大学毕业生怀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光宗耀祖”等消极、传统的就业观念。这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追求盲目的就业观与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冲突,与目前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式相矛盾,是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2.3 个人综合素质锻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业务水平、人文修养、专业技能、身心素质等。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而“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每个企业都能放心聘用的高素质毕业生却又凤毛麟角。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式的发展,在校期间仅在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的方面发展,忽视发展的全面性。只注重提高智力素质,出现“眼高手低”、“分高能低”的状况。在学习上表现为急功近利——為了期末考试的高分和综合测评的成绩而学习,导致学以致用的能力差。“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重智商轻情商、重自由轻纪律、重民主轻法制、重个体轻群体、重个性化轻社会化的大学生普遍存在。”[1]目前,大学生就业最难跨越的门槛就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脱节。这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全面,实践能力不扎实,团队协作不注重,能力发展不全面的毕业生素质表现,肯定是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背离的。
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就业观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实体经济相对萎缩,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待就业人群增多,失业风险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更应该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地将科学发展观认识成果转化为实现就业理想的科学思路。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市场,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方向,将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祖国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以实现自己美好的就业理想。
3.1 坚持科学发展,辨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坚持科学发展观,辨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全面理解当前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内涵,并结合自身情况,找准就业突破口,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提供清晰而客观的理论基础。
对于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认识:一、从区域发展和宏观政策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着高精尖的方向优化升级: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性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并且,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东部企业员工自身都面临着失业风险,就业岗位有限,竞争激烈,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受限情况已经日益凸显。再则,中西部地区由于受长期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分配制度的影响,人才又相对匮乏。另外,在宏观政策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目前中西部劳动力市场最需要人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从产业结构和实际行业需求来看,第一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而第三产业是目前的劳动力需求主体;从对应的行业实际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三、从用人单位需求来看,根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 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来看,“96.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7%,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8%。”[2]。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通知》中精辟指引的三大主要就业渠道就是当前就业形势的高度浓缩:(1)到城乡基层就业;(2)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3)自主创业。
3.2 坚持科学发展,因时制宜树立理性的就业观
新时期要求大学毕业生,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相统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就业观的树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因时制宜,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迎难而上,为实现自己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当今绝大多数大学生主要以“薪水的高低、岗位的优劣、工作环境的优劣”作为择业的评判标准。只注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过于注重外在条件而忽略内在精神,价值取向歪曲,功利倾向过重,这种就业观是与社会发展现实格格不入的。大学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科学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自身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适应知识不断更新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杜绝急功近利,反对托关系、走后门的依赖心理,培养自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岗位意识,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把岗位目标和人生目标相结合;要始终认识到,远大的人生理想必须靠艰苦奋斗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中得到体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⑶,为实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的顺利就业奠定思想基础。
3.3 坚持科学发展,合理调整就业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调整就业方向,要求大学毕业生要因时制宜,统筹兼顾,善于协调,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全局意识统筹自身发展。
面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突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应该自觉调整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尊重现实,科学地定位自己,降低就业期望,调整就业方向,实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把目光从东部发达地区转向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转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从大城市转向广大基层、广大农村地区。勇于到艰苦地区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自身发展的竞争力。从而避免在一些像国有企业、公务员等本来机会少而又竞争激烈的岗位“消磨”自己。而且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揽全局,连续出台了很多的配套政策,健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譬如,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實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下转第34页)(上接第25页)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清理完善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思路定出路,方向定成败,当前大学毕业生应当求真务实,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现状,努力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善于统筹兼顾;杜绝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实践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就业方向,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国家的实际境况相结合,顺利实现就业。
综上而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理性地、辩证地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力供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发现症结所在,找出就业突破口。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遵循社会客观实际规律,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方向。自觉地将个人职业理想同国家实际状况相统一,将就业观念和行动自觉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珍惜时机、调整思路、转变观念,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桂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发展观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7,14,(4):
78-80.
[2]2009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中国劳动力市场,http://www.lm.gov.cn/gb/data/2009-05/07/content_295197.htm,2009-05-07.
[3]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EB/OL].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850670&leafId=88&chnId=&version=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2009-05-07.
作者简介:
罗强,男,四川资阳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蔬菜栽培、果树丰产和园林造景。
刘昭暾(1977-),男,四川资中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管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观
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涉及到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甚至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尊重客观实际,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因时制宜,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理性就业观的树立,从自身发展角度找出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从社会发展现状中竭力突破就业难,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
1.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根据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以下简称《通知》):“从供给面来讲,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在70%左右,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从需求面来看,今年全国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人,比2008年减少100万人。考虑补充自然减员300万人,全年社会就业总需求为1200万人。其中要确保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还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群体就业。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虽然整个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目前供大于求,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劳动力市场相对紧缩,但是山景还需横侧看,当我们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辩证地认识当前形势时,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当前就业难的症结就在于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业态劳动力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就业形势严峻性,也要看到就业希望之所在;既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也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地将个人职业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2.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前社会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要求;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现行工作模式与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匹配……但是,毋庸讳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在于大学毕业生自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辩证的认识
根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天之骄子”的桂冠已不复存在,大学毕业生也只是社会普通新增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早已不再是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而是在国家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化自主性就业。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大学毕业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新成长的劳动力等混合,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就业竞争激烈。加之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失业风险增加,所以总体就业形势更是严峻。但是这仅是总体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不应该知难而退,悲观厌世,相反却应该积极主动,对当前的形势进行科学地分析,审时度势。没有清楚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也没能形成理性、客观的就业思路,这正是当前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
2.2 因认识制约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在当今这个个性飞扬的时代,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十分充裕,在家里过惯了“少爷”、“小姐”的高贵生活,缺少艰苦岁月的磨练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样的毕业生,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这个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很多毕业生只向往国有企业职工、公务员等高薪水的岗位,希望自己的就业能一步到位。期望留在大城市,而不愿去乡镇、民营、个体企业,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地区去磨砺意志。片面地认为基层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差,没有前景。当然,对工作的高期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时下的大趋势、大环境来看,国有企业,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等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而且现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这些岗位本身还面临着裁员的风险。甚至还有的大学毕业生怀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光宗耀祖”等消极、传统的就业观念。这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追求盲目的就业观与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冲突,与目前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式相矛盾,是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2.3 个人综合素质锻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业务水平、人文修养、专业技能、身心素质等。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而“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每个企业都能放心聘用的高素质毕业生却又凤毛麟角。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式的发展,在校期间仅在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的方面发展,忽视发展的全面性。只注重提高智力素质,出现“眼高手低”、“分高能低”的状况。在学习上表现为急功近利——為了期末考试的高分和综合测评的成绩而学习,导致学以致用的能力差。“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重智商轻情商、重自由轻纪律、重民主轻法制、重个体轻群体、重个性化轻社会化的大学生普遍存在。”[1]目前,大学生就业最难跨越的门槛就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脱节。这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全面,实践能力不扎实,团队协作不注重,能力发展不全面的毕业生素质表现,肯定是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背离的。
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就业观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实体经济相对萎缩,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待就业人群增多,失业风险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更应该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地将科学发展观认识成果转化为实现就业理想的科学思路。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市场,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方向,将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祖国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以实现自己美好的就业理想。
3.1 坚持科学发展,辨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坚持科学发展观,辨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全面理解当前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内涵,并结合自身情况,找准就业突破口,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提供清晰而客观的理论基础。
对于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认识:一、从区域发展和宏观政策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着高精尖的方向优化升级: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性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并且,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东部企业员工自身都面临着失业风险,就业岗位有限,竞争激烈,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受限情况已经日益凸显。再则,中西部地区由于受长期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分配制度的影响,人才又相对匮乏。另外,在宏观政策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目前中西部劳动力市场最需要人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从产业结构和实际行业需求来看,第一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而第三产业是目前的劳动力需求主体;从对应的行业实际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三、从用人单位需求来看,根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 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来看,“96.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7%,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8%。”[2]。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通知》中精辟指引的三大主要就业渠道就是当前就业形势的高度浓缩:(1)到城乡基层就业;(2)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3)自主创业。
3.2 坚持科学发展,因时制宜树立理性的就业观
新时期要求大学毕业生,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相统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就业观的树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因时制宜,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迎难而上,为实现自己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当今绝大多数大学生主要以“薪水的高低、岗位的优劣、工作环境的优劣”作为择业的评判标准。只注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过于注重外在条件而忽略内在精神,价值取向歪曲,功利倾向过重,这种就业观是与社会发展现实格格不入的。大学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科学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自身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适应知识不断更新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杜绝急功近利,反对托关系、走后门的依赖心理,培养自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岗位意识,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把岗位目标和人生目标相结合;要始终认识到,远大的人生理想必须靠艰苦奋斗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中得到体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⑶,为实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的顺利就业奠定思想基础。
3.3 坚持科学发展,合理调整就业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调整就业方向,要求大学毕业生要因时制宜,统筹兼顾,善于协调,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全局意识统筹自身发展。
面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突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应该自觉调整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尊重现实,科学地定位自己,降低就业期望,调整就业方向,实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把目光从东部发达地区转向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转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从大城市转向广大基层、广大农村地区。勇于到艰苦地区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自身发展的竞争力。从而避免在一些像国有企业、公务员等本来机会少而又竞争激烈的岗位“消磨”自己。而且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揽全局,连续出台了很多的配套政策,健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譬如,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實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下转第34页)(上接第25页)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清理完善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思路定出路,方向定成败,当前大学毕业生应当求真务实,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现状,努力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善于统筹兼顾;杜绝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实践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就业方向,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国家的实际境况相结合,顺利实现就业。
综上而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理性地、辩证地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力供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发现症结所在,找出就业突破口。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遵循社会客观实际规律,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方向。自觉地将个人职业理想同国家实际状况相统一,将就业观念和行动自觉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珍惜时机、调整思路、转变观念,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桂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发展观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7,14,(4):
78-80.
[2]2009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中国劳动力市场,http://www.lm.gov.cn/gb/data/2009-05/07/content_295197.htm,2009-05-07.
[3]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EB/OL].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850670&leafId=88&chnId=&version=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2009-05-07.
作者简介:
罗强,男,四川资阳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蔬菜栽培、果树丰产和园林造景。
刘昭暾(1977-),男,四川资中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