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强调“双师”素质教师以及兼职教师比例的简单提升,在实践过程中被证明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在工学结合语境下,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运转灵活、动态开放的有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关键词】 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0.12.002
一、 工学结合语境解读
“工学结合”的本质内涵是“工”与“学”的结合或“产”与“学”的结合,其概念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企业与院校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语境”(Context)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由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后,语境概念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中得到推广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把对象放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检视,探寻对象的本质,即在共同的行为规则和社会情景制约作用下理解对象内涵。因此,“工学结合语境”可以解读为: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为基础,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客观情境形式下理解对象。
把高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工学结合语境联系是必然的。“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标志性人才培养模式,其贯穿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对高职教育教学涉及的各种要素都起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从“工学结合”的起源来看,其受益主体最先定位于学生,以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为表现形式。随着“工学结合”成为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模式和途径,其受益方学生逐渐扩展到教师,原因在于,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带领、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同时,可以熟悉工作流程、加深对实践环节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工学结合”强调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这种思维方式对当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理念,工学结合深刻影响到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背景。
二、 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转变
(一) 传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沿革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多数高职院校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型,与企业合作的内容相对稀少,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深度停留在浅层次上,对师资的要求基本与普通本科教育雷同,区别不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两者也相类似。
高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是关键,但面对高职教育战线上与普通本科教育雷同的大量理论型、学术型师资,如何实施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而将原有的师资力量进行后天改造,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首选的措施。
在改革的最初阶段,提升教师个体能力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的有关教师政策文件、管理制度等都引导教师个体向“多面手”发展,成为全能的“双师”,“双职称”、“双能力”、“双证书”、“双证+双能”等“双师”素质的提法成为“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的主流。但经过多年的实践,试图仅仅通过改善原有师资队伍人员素质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做法仍然处于“应然”的理想化状态,要求全部职业院校教师都成为“多面手”和所谓全能的“双师”,无论从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改革的成效不大。从一定程度上说,要求全体教师都具有“双师”能力仅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目标,不是科学选项。
随着高职师资队伍改革的持续推进,“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进入了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职业院校的视野。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合格院校、优秀院校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及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应分别达到10%和20%以上。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调整教师队伍中专兼职的比例,但是却忽略了文件对“兼职教师”的定义内涵:“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而仅仅根据比例调整的需要,沿袭了对兼职教师的习惯性、宽泛性理解,将除专职教师以外的所有人员皆作为兼职教师来计算。这种不统一、不明晰的认识,加上利益的驱动,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仅把兼职教师作为一种临时的、可降低成本的、可替代的资源使用,把兼职教师看成是对已有职教师资队伍的补充,而没有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和培养。
如前所述,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重点是提升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简单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这种目标定位在高职院校实践过程中往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导致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受到客观的限制,进而影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确立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多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等改革成果的积淀与成熟,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工学结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内在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从教师个体的素质提升转移到队伍整体的结构变革,从专兼教师的简单比例和硬性要求转移到了对“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强调。
在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职业院校通过表面提升教师学历、职称和获证书比例来培养“双师”,也不是一味盲目增加兼职教师数量,而是从根本上统一企业和学校的立场,改变学校本位的思维方式,结合专业或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工作平台,互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在职业院校中成长的教师与在市场经济中成长的企业人才精诚合作,共同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和与之相联的教学方式、评价制度,形成有机结合的教学团队,达到师资队伍的总体变革。
因此,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转变为:建立结构合理、运转灵活、动态开放的有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一建设目标包括三个重点和特殊要求:
1. 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领导,并由企业兼职和学校专职教师两支力量组成,并在能力、职称、年龄等方面形成合理梯队。专业带头人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沟通、交际能力,通过专业带头人来整合与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对团队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教学团队中的专兼职教师在合作中并非仅注重以学校为本的单项意志,而是校企双方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企业里的技能大师可以享受教学的快乐,学校中的教学名家能够体验前沿科技。通过专兼教师有机组合的团队力量,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教学团队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 动态开放。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管理是开放性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式的。教学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使得职业院校与外部的社会体系建立频繁的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3. 运转灵活。在工学结合语境下,只有教学团队灵活运转才能产生较高教学效益。灵活多样绩效考评和薪酬设计是保持教学团队灵活运转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双方设计有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可以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使得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兼职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互动”,保持教学团队的灵活运转。
三、 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举要
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具有团队结构的有机性、团队管理的开放性以及团队运转的灵活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更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一) 有机整合
1. 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多途径整合专兼职教师队伍。准确定位专业带头人的角色,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并通过校企合作、校本培养等途径,整合专职教师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头人,是“双师型”教学团队中的优秀者和教学骨干,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组织、团结和带动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发展共同奋斗,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知识更新,在团队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的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带头人的权利,在专业建设决策、团队分工、教改科研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并使专业带头人通过主持制订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指导专业团队成员工作、组织实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来履行专业带头人的义务。
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使得校内专职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新问题,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加快教学改革;企业则可以通过让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单位挂职实践,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到企业,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高职院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锻炼、合作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素质。校本培养则包括一体化教学培养和轮岗制培养等方式。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师掌握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迅速提高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轮岗制培养则通过组织落实好一对一紧密型的“传、帮、带”制度,让中青年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岗位轮换,使中青年教师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2. 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必须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为一项战略任务,从促进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的高度来看待兼职教师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挥兼职教师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对兼职教师的需求和供应状况提前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对本地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技术、管理人员及自由职业者中可以作为兼职教师的人员进行筛选,按照德才兼备和热爱职业教育的标准确定双方合作的意向,并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系统人才库。其次,增强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通过提高兼职教师报酬,或授予名誉教授、专业建设指导专家等给予精神鼓励,将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中较高层次的人才聘进高职院校,发挥他们在学生实习和技能教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培训,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和教学工作规范化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工作技能及方法,减少外聘教师上岗任教过程的磨合期。
(二) 互动管理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实行工学互动的队伍管理,学校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动。工学互动的队伍管理主要通过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来实现,具有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高职院校派出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或者负责人到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担任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厂长或负责人,合作企业则派出业务骨干共同负责实习工厂的全面工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生产任务。在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中,按专业设生产实习车间,车间主任由职业院校派出的专业实习教研组长以及合作企业派出的业务人员担任,负责生产实习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专业可设由实习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班组长,协助车间主任工作;根据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规模的大小,设置相应的职能科室,如生产经营科、技能开发科、技术质管科等。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管理结构。
在工学互动的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中,高职院校制定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并由专兼职实习教学人员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根据工学互动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工厂或者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确定工学互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进程,编写计划说明,绘制工学互动教学的日程表。相应专业教学团队的专兼职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制订教学班(组)的学习授课计划。专兼职教师在教授工学互动实习课时,通过检查学生安全防护措施和工作场地布置、讲授操作要领并做示范、分配实习任务等来实施入门指导;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形成学生的技能和技巧;通过验收学生作业、结合实例讲评等对学生实习进行结束指导。
通过工学互动的队伍管理,职业院校与外部的社会经济体系建立起频繁的联系,来自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与来自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得以形成人力资源的团队优势和技术优势,共同开发课程、研讨教学,共同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发展的立体开放。
(三) 有效激励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尚不完善,具有市场意识和丰富经验的企业业务骨干想进入高职院校往往需要跨越职称、学历等“调入门槛”,一些高级技师因无法跨越门槛失去从事高职教育的机会,而符合高职院校人事调动政策的企业人员又可能不符合高职师资团队建设的用人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教师队伍的市场意识和能力会越来越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传统事业单位“调入”、“稳定”等人事管理定势思维方面的观念,在考核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与企业人事聘任制度接轨,促进学校和企业人员之间的平等互动,做好专兼职教师的聘任和分流工作。
在不断总结教师聘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以及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行一体化管理,淡化专兼职教师的“身份”,强化岗位意识。按照“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基础上注重工作实绩,形成包含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等在内的可操作和持续变更的指标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相应的师资管理制度,做到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有机结合,合理评价专兼职教师的劳动,以达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造,激发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促进专兼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探索学校与企业共管双赢的评聘体系,实现专兼职教师团队运转的动态灵活。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宋婷婷.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及价值追求[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8(1)
[3]陈斌,王永莲,袁杰.工学结合模式的理念与实践偏差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4]关远见. 改善现状与改变现状——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惑与出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5]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6]易著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的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2008(7-8)
[7]楼红平.探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0)
[8]刘勇.论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黄斌,毛青松.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10]舍水兰、肖化移.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作者简介】 唐锡海(1966-),男,广西桂林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硕士;蓝洁(1981-),女,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办公室干事,讲师,硕士。
(责编黎原)
【关键词】 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0.12.002
一、 工学结合语境解读
“工学结合”的本质内涵是“工”与“学”的结合或“产”与“学”的结合,其概念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企业与院校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语境”(Context)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由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后,语境概念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中得到推广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把对象放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检视,探寻对象的本质,即在共同的行为规则和社会情景制约作用下理解对象内涵。因此,“工学结合语境”可以解读为: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为基础,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客观情境形式下理解对象。
把高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工学结合语境联系是必然的。“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标志性人才培养模式,其贯穿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对高职教育教学涉及的各种要素都起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从“工学结合”的起源来看,其受益主体最先定位于学生,以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为表现形式。随着“工学结合”成为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模式和途径,其受益方学生逐渐扩展到教师,原因在于,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带领、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同时,可以熟悉工作流程、加深对实践环节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工学结合”强调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这种思维方式对当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理念,工学结合深刻影响到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背景。
二、 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转变
(一) 传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沿革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多数高职院校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型,与企业合作的内容相对稀少,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深度停留在浅层次上,对师资的要求基本与普通本科教育雷同,区别不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两者也相类似。
高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是关键,但面对高职教育战线上与普通本科教育雷同的大量理论型、学术型师资,如何实施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而将原有的师资力量进行后天改造,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首选的措施。
在改革的最初阶段,提升教师个体能力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的有关教师政策文件、管理制度等都引导教师个体向“多面手”发展,成为全能的“双师”,“双职称”、“双能力”、“双证书”、“双证+双能”等“双师”素质的提法成为“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的主流。但经过多年的实践,试图仅仅通过改善原有师资队伍人员素质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做法仍然处于“应然”的理想化状态,要求全部职业院校教师都成为“多面手”和所谓全能的“双师”,无论从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改革的成效不大。从一定程度上说,要求全体教师都具有“双师”能力仅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目标,不是科学选项。
随着高职师资队伍改革的持续推进,“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进入了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职业院校的视野。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合格院校、优秀院校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及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应分别达到10%和20%以上。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调整教师队伍中专兼职的比例,但是却忽略了文件对“兼职教师”的定义内涵:“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而仅仅根据比例调整的需要,沿袭了对兼职教师的习惯性、宽泛性理解,将除专职教师以外的所有人员皆作为兼职教师来计算。这种不统一、不明晰的认识,加上利益的驱动,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仅把兼职教师作为一种临时的、可降低成本的、可替代的资源使用,把兼职教师看成是对已有职教师资队伍的补充,而没有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和培养。
如前所述,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重点是提升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简单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这种目标定位在高职院校实践过程中往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导致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受到客观的限制,进而影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确立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多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等改革成果的积淀与成熟,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工学结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内在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从教师个体的素质提升转移到队伍整体的结构变革,从专兼教师的简单比例和硬性要求转移到了对“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强调。
在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职业院校通过表面提升教师学历、职称和获证书比例来培养“双师”,也不是一味盲目增加兼职教师数量,而是从根本上统一企业和学校的立场,改变学校本位的思维方式,结合专业或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工作平台,互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在职业院校中成长的教师与在市场经济中成长的企业人才精诚合作,共同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和与之相联的教学方式、评价制度,形成有机结合的教学团队,达到师资队伍的总体变革。
因此,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转变为:建立结构合理、运转灵活、动态开放的有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一建设目标包括三个重点和特殊要求:
1. 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领导,并由企业兼职和学校专职教师两支力量组成,并在能力、职称、年龄等方面形成合理梯队。专业带头人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沟通、交际能力,通过专业带头人来整合与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对团队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教学团队中的专兼职教师在合作中并非仅注重以学校为本的单项意志,而是校企双方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企业里的技能大师可以享受教学的快乐,学校中的教学名家能够体验前沿科技。通过专兼教师有机组合的团队力量,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教学团队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 动态开放。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管理是开放性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式的。教学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使得职业院校与外部的社会体系建立频繁的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3. 运转灵活。在工学结合语境下,只有教学团队灵活运转才能产生较高教学效益。灵活多样绩效考评和薪酬设计是保持教学团队灵活运转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双方设计有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可以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使得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兼职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互动”,保持教学团队的灵活运转。
三、 工学结合语境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举要
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具有团队结构的有机性、团队管理的开放性以及团队运转的灵活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更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一) 有机整合
1. 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多途径整合专兼职教师队伍。准确定位专业带头人的角色,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并通过校企合作、校本培养等途径,整合专职教师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头人,是“双师型”教学团队中的优秀者和教学骨干,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组织、团结和带动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发展共同奋斗,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知识更新,在团队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的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带头人的权利,在专业建设决策、团队分工、教改科研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并使专业带头人通过主持制订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指导专业团队成员工作、组织实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来履行专业带头人的义务。
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使得校内专职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新问题,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加快教学改革;企业则可以通过让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单位挂职实践,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到企业,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高职院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锻炼、合作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素质。校本培养则包括一体化教学培养和轮岗制培养等方式。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师掌握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迅速提高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轮岗制培养则通过组织落实好一对一紧密型的“传、帮、带”制度,让中青年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岗位轮换,使中青年教师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2. 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工学结合语境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必须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为一项战略任务,从促进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的高度来看待兼职教师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挥兼职教师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对兼职教师的需求和供应状况提前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对本地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技术、管理人员及自由职业者中可以作为兼职教师的人员进行筛选,按照德才兼备和热爱职业教育的标准确定双方合作的意向,并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系统人才库。其次,增强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通过提高兼职教师报酬,或授予名誉教授、专业建设指导专家等给予精神鼓励,将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中较高层次的人才聘进高职院校,发挥他们在学生实习和技能教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培训,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和教学工作规范化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工作技能及方法,减少外聘教师上岗任教过程的磨合期。
(二) 互动管理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实行工学互动的队伍管理,学校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动。工学互动的队伍管理主要通过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来实现,具有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高职院校派出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或者负责人到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担任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厂长或负责人,合作企业则派出业务骨干共同负责实习工厂的全面工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生产任务。在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中,按专业设生产实习车间,车间主任由职业院校派出的专业实习教研组长以及合作企业派出的业务人员担任,负责生产实习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专业可设由实习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班组长,协助车间主任工作;根据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规模的大小,设置相应的职能科室,如生产经营科、技能开发科、技术质管科等。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管理结构。
在工学互动的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中,高职院校制定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并由专兼职实习教学人员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根据工学互动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工厂或者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确定工学互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进程,编写计划说明,绘制工学互动教学的日程表。相应专业教学团队的专兼职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制订教学班(组)的学习授课计划。专兼职教师在教授工学互动实习课时,通过检查学生安全防护措施和工作场地布置、讲授操作要领并做示范、分配实习任务等来实施入门指导;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形成学生的技能和技巧;通过验收学生作业、结合实例讲评等对学生实习进行结束指导。
通过工学互动的队伍管理,职业院校与外部的社会经济体系建立起频繁的联系,来自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与来自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得以形成人力资源的团队优势和技术优势,共同开发课程、研讨教学,共同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发展的立体开放。
(三) 有效激励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尚不完善,具有市场意识和丰富经验的企业业务骨干想进入高职院校往往需要跨越职称、学历等“调入门槛”,一些高级技师因无法跨越门槛失去从事高职教育的机会,而符合高职院校人事调动政策的企业人员又可能不符合高职师资团队建设的用人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教师队伍的市场意识和能力会越来越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传统事业单位“调入”、“稳定”等人事管理定势思维方面的观念,在考核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与企业人事聘任制度接轨,促进学校和企业人员之间的平等互动,做好专兼职教师的聘任和分流工作。
在不断总结教师聘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以及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行一体化管理,淡化专兼职教师的“身份”,强化岗位意识。按照“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基础上注重工作实绩,形成包含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等在内的可操作和持续变更的指标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相应的师资管理制度,做到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有机结合,合理评价专兼职教师的劳动,以达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造,激发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促进专兼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探索学校与企业共管双赢的评聘体系,实现专兼职教师团队运转的动态灵活。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宋婷婷.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及价值追求[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8(1)
[3]陈斌,王永莲,袁杰.工学结合模式的理念与实践偏差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4]关远见. 改善现状与改变现状——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惑与出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5]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6]易著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的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2008(7-8)
[7]楼红平.探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0)
[8]刘勇.论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黄斌,毛青松.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10]舍水兰、肖化移.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作者简介】 唐锡海(1966-),男,广西桂林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硕士;蓝洁(1981-),女,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办公室干事,讲师,硕士。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