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研究现状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SLE和RA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和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IL-34是近年研究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在组织中广泛表达,但在特定组织表达增强,主要通过其受体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发挥相应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IL-34在SLE和RA发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及静脉窦狭窄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且接受脑静脉系统血管腔内操作的患者456例,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250 mmH2 O,全脑DSA检查证实存在静脉窦狭窄(狭窄两端压力差≥10 mmHg)或静脉窦血栓形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症状、头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腔内操作方法包括脑静脉窦内溶栓、脑静脉窦测压、脑静脉窦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包括导丝导管穿刺损伤
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但是这一单一指标在区分真正的猝死高风险人群中存在不足.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临床证据,讨论利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猝死风险进行分层存在的缺陷、心肌梗死后早期对猝死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对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重新进行猝死危险分层、识别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猝死高风险人群等问题,以及新型临床评分系统、心脏磁共振、无创心电学及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在猝死预测及管理中的作用,以期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精准管理和风险预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