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年5月,本刊刊登的一篇由谭亚峰先生撰写的《当奢侈遇上高清—高清奢侈频道的可行性分析》一文,立即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探讨,并有读者纳言献策近几年,高清电视在广电内部愈演愈浓,从去年9月全国8家卫视频道宣布高标清同播,到三网融合方案中广电明确将高清电视广播作为其任务之一,高清电视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但是,高清的发展一直是一波三折,并不尽如人意。有人认为高清电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用户并不是制约其友展的根本性因素,高清电视的繁荣需要打破现有广电体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才是解决之道。而清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又有哪些好的策略?为此,本刊特刊发扬州及张家港的两篇文章,二位作者分别从高清市场分析,及如何在中小城市发展高清业务角度对高清电视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来稿请发fan_rong@ccw.com.cn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丁文华在BIRTV2010(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科技发展论坛)主题报告会上透露,2011年央视新址将全面启动,2013年整个中央电视台标清制作将全部退出,实现全高清制作。本人作为基层广电网络从业者和有线电视的消费者,故借贵刊一角,说点自己对高清电视的感受,那就是:高清电视,爱并困惑着!
用户:竹篮打水一场空
目前,在电信传输宽带容量还没有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广电数字电视的亮点就是高清,高清也是广电参与三网融合的竞争砝码。
其实,许多广电运营商在整转初期就做足了高清的文章,高清的描绘让受众垂涎欲滴,老百姓期待着坐在家中就能享受电影院般的视觉享受。2009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央视一套、北京卫视等频道实行高标清同播,消息一出,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纷纷大力推广高清业务,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也着实高兴了一回:家中拥有高清电视机的用户开始申请高清节目;没有高清电视机的用户赶紧掏出真金白银去购买。但最后的结果却让老百姓“竹篮打水一场空”。究其原因是有线电视用户能否收看到高清节目,不仅取决于电视机能否接收到高清节目信号,更重要的是,用户必须购买有线运营商指定的一体机或高清机顶盒,而老百姓之前购买的标清机顶盒则变成了一个“摆设”。即便如此,高清节目的数量也由有线运营商说了算,用户没有选择权,而受节目源的限制,目前传送的高清节目不尽如人意。鉴于以上原因,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高清节目仍只是“海市蜃楼”。
运营商:硬着头皮往前推
再从有线运营商的角度来看高清电视。目前,各地有线网络公司都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并将“用户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理念贯彻到公司的各个环节。但用户满意度仍不高,究其原因有三大现状没有得到改变:
首先,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现状一直是区域割据、画地为牢的格局,当地电视台不仅对有线网络有着绝对控制权,而且对其主要经营者有着任命和罢免的建议权。而央视、省级卫视一直是地方电视媒体主要的竞争对手,即使各地通过网络整合变成全省一张网,但省网也深谙“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在传输频道安排上,仍旧要看地方电视台的“脸色”。鉴于此,当运营商面对掌控自己命运的“上司”和名义上的“上帝”时,最终只能“屁股指挥脑袋”进行决策。
其次,目前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已基本完成,各地有线电视收视费均已调整到位,有线运营商并没有明显感觉到用户的流失,竞争压力不足,即使三网融合试点已全面展开,但绝大多数有线运营商仍旧认为自己的垄断地位牢不可破,将付费频道、第二台及以上机顶盒的销售作为竞争的两大砝码。更有甚者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数字电视的亮点需要逐步释放,因此。对于用户在高清节目上的需求不管不顾。
最后,尽管高清晰度电视广播和高清互动点播等业务成为国家广电总局在三网融合中提出的一大任务,但对于靠节目落地费作为重要收入来源的有线运营商来说,没有哪家运营商会心甘情愿免费传输。以上这些客观现实存在的难题显然是大家不容忽视的。
内容商:爱你真的好难
真正爱上高清电视的,也许只有设备供应商。央视一直是全国广电内容制作的龙头,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国2000多家电视台(频道)在内容制作及设备产品上的走向。如果以每家电视台投入5000万元更新高清设备来计算,制作高清节目所要更新的设备将达1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多如牛毛的影视制作、广告公司的设备投入及改造。目前高清电视的设备制造商、供应商已蠢蠢欲动,开始抢占市场。但对于那些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电视台来说,高清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投入无疑成为他们一笔沉重的负担。显然。高清电视真正到来后,新的“洗牌”在所难免。
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电视传输方式从标清到高清的升级,就像当初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过渡一样,都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作为广电从业者,更需要考虑利用市场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少点行政干预,多点市场行为。广电主管部门应先从制定技术标准入手,先期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从而共同促进产业升级,最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谭亚峰先生文章中的编者按写到:“作为与电信运营商全面抗衡的重要法宝之一,高清频道与内容对于广电运营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信运营商全面实现光纤到户之前如何用好高清这个撒手锏、如何挖掘出高清内容的增值经营潜力,是个紧迫的命题。”旁观者清,作为当局者的广电运营者们,我们究竟何时认真去面对这个命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丁文华在BIRTV2010(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科技发展论坛)主题报告会上透露,2011年央视新址将全面启动,2013年整个中央电视台标清制作将全部退出,实现全高清制作。本人作为基层广电网络从业者和有线电视的消费者,故借贵刊一角,说点自己对高清电视的感受,那就是:高清电视,爱并困惑着!
用户:竹篮打水一场空
目前,在电信传输宽带容量还没有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广电数字电视的亮点就是高清,高清也是广电参与三网融合的竞争砝码。
其实,许多广电运营商在整转初期就做足了高清的文章,高清的描绘让受众垂涎欲滴,老百姓期待着坐在家中就能享受电影院般的视觉享受。2009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央视一套、北京卫视等频道实行高标清同播,消息一出,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纷纷大力推广高清业务,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也着实高兴了一回:家中拥有高清电视机的用户开始申请高清节目;没有高清电视机的用户赶紧掏出真金白银去购买。但最后的结果却让老百姓“竹篮打水一场空”。究其原因是有线电视用户能否收看到高清节目,不仅取决于电视机能否接收到高清节目信号,更重要的是,用户必须购买有线运营商指定的一体机或高清机顶盒,而老百姓之前购买的标清机顶盒则变成了一个“摆设”。即便如此,高清节目的数量也由有线运营商说了算,用户没有选择权,而受节目源的限制,目前传送的高清节目不尽如人意。鉴于以上原因,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高清节目仍只是“海市蜃楼”。
运营商:硬着头皮往前推
再从有线运营商的角度来看高清电视。目前,各地有线网络公司都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并将“用户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理念贯彻到公司的各个环节。但用户满意度仍不高,究其原因有三大现状没有得到改变:
首先,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现状一直是区域割据、画地为牢的格局,当地电视台不仅对有线网络有着绝对控制权,而且对其主要经营者有着任命和罢免的建议权。而央视、省级卫视一直是地方电视媒体主要的竞争对手,即使各地通过网络整合变成全省一张网,但省网也深谙“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在传输频道安排上,仍旧要看地方电视台的“脸色”。鉴于此,当运营商面对掌控自己命运的“上司”和名义上的“上帝”时,最终只能“屁股指挥脑袋”进行决策。
其次,目前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已基本完成,各地有线电视收视费均已调整到位,有线运营商并没有明显感觉到用户的流失,竞争压力不足,即使三网融合试点已全面展开,但绝大多数有线运营商仍旧认为自己的垄断地位牢不可破,将付费频道、第二台及以上机顶盒的销售作为竞争的两大砝码。更有甚者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数字电视的亮点需要逐步释放,因此。对于用户在高清节目上的需求不管不顾。
最后,尽管高清晰度电视广播和高清互动点播等业务成为国家广电总局在三网融合中提出的一大任务,但对于靠节目落地费作为重要收入来源的有线运营商来说,没有哪家运营商会心甘情愿免费传输。以上这些客观现实存在的难题显然是大家不容忽视的。
内容商:爱你真的好难
真正爱上高清电视的,也许只有设备供应商。央视一直是全国广电内容制作的龙头,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国2000多家电视台(频道)在内容制作及设备产品上的走向。如果以每家电视台投入5000万元更新高清设备来计算,制作高清节目所要更新的设备将达1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多如牛毛的影视制作、广告公司的设备投入及改造。目前高清电视的设备制造商、供应商已蠢蠢欲动,开始抢占市场。但对于那些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电视台来说,高清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投入无疑成为他们一笔沉重的负担。显然。高清电视真正到来后,新的“洗牌”在所难免。
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电视传输方式从标清到高清的升级,就像当初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过渡一样,都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作为广电从业者,更需要考虑利用市场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少点行政干预,多点市场行为。广电主管部门应先从制定技术标准入手,先期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从而共同促进产业升级,最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谭亚峰先生文章中的编者按写到:“作为与电信运营商全面抗衡的重要法宝之一,高清频道与内容对于广电运营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信运营商全面实现光纤到户之前如何用好高清这个撒手锏、如何挖掘出高清内容的增值经营潜力,是个紧迫的命题。”旁观者清,作为当局者的广电运营者们,我们究竟何时认真去面对这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