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主义、革命与经济改革:对非洲的启示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试图将非洲和中国作为两个整体的实体来加以比较。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勃兴和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并且也在更宏大的国际背景下对非洲大陆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更具体地说是白话文运动,产生了中国协调一致的语言形式,推动了读写能力的普及以及语言、文学和大众社会之间的交汇,对于中国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同样十分明显。从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的历程来看,中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只有取得废除殖民地语言、推广非洲语言的斗争的胜利,才能实现非洲人民的解放和发展。
其他文献
一、总结国际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具有强大生命力.半个世纪前,中国首先提出并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五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历史风云的考验,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同。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强调指出: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
现在,给21世纪起一个名字也许为时尚早。但是,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主义袭击使得这方面的所有发明都已过时。在2000年1月1日,多数人没有预料到,几大民主国家积极参与下的战争这么早就成为新世纪的主题。而有一件事情在世纪转折之前就已经很清楚地显露出来: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全球化现象将决定历史的议事日程。1989年,不仅为欧洲的共产党国家打开了通往自由的大门,而且使那个几乎一下子就征服整个世界的力量获得了活动空间。这首先是经济力量,然后还有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下面的文章是从描述这个力量开始的,然后,是对
美国是一个具有干涉主义传统的国家。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广泛推行干涉主义。克林顿政府由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和以北约名义出兵~.--5里、海地和前南地区,参与缔造和平、维持和平、国家建设,使用武力推动全球民主化进程。
本文简要回顾了布什第一任期的中东政策,展望了第二任期的中东政策走向,指出中东将继续成为美对外战略重点投入地区,其基本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不变,但策略和政策微调不可避免,并就美国中东政策面临的四大挑战(伊拉克重建、以巴冲突、伊朗核问题、大中东计划)及其政策趋向进行了具体分析。
9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两国学者对双边关系中的舆论和形象问题给予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本文认为,90年代中国国内对美国的看法总体上爱恨交融,“精神分裂”,并且一度反美声浪高涨。中国人对美国的羡慕向往和反感痛恨历史上曾潮起潮落,而造成这种起落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以及两国关系中的偶然事件成为中国民众对美看法起伏的引发因素。文章认为中国人对美看法的公开、多样化对塑造理性的公众舆论未必是负面的。
津巴布韦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种族关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英国曾试图将它建成一个“白人国家”。在非洲人的武装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白人政权的统治方告结束。但作为核心问题的土地问题未获解决,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而土地问题和大选问题造成了该国与英联邦关系的紧张和破裂。
本文以暴力为核心,对不同类型的行为体的暴力,分别分析了其限制性、威胁度、道德合法性与打击难度等。在这些不同的暴力中,根据其限制性、威胁度、道德合法性与打击难度等,有些应被纳入恐怖主义概念之内,有些则应被排除在恐怖主义范畴之外。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联合国像个“火柴盒”,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终于在22年后被恢复了。
1月8日,为纪念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探讨台湾“立委”选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从学术层面寻求解决台湾问题之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太平洋学报》,联袂邀请海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新落成的大楼里,举行了一场富有学术成果的研讨会。全国核心期刊《太平洋学报》将在今年2月份出专集刊登这次研讨会的成果。
话中非峰会激起了国人对中非关系的兴趣。热潮过后,学者的任务是解释和分析中非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本期主题讨论的主旨即在于此。这组文章既有中国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中非关系和非洲政治发展的考察和论析,对20世纪中国非洲学的概述,也有美国学者对当前中非关系的看法,还有英国学者对中非合作的评价;既有老一辈非洲学者探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对非洲的意义,也有正在中国求学的非洲青年学子阐发对中非合作关系的不同感念。“和而不同”是本期组稿的宗旨,“求同存异”则是各位作者希望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