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80年代开始走向复兴.史学界对此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时段特征看,前十五年和近十五年分别以考述类和问题性研究为主;从关注地域看,华北、华南、江南和西北成为重点考察地区;从研究导向看,主要分为信仰对象的时空考述、信仰对象的历史演变、信仰对象的组织机制、民间信仰与精神世界、民间信仰与制度宗教、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民间信仰与权力规训和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等八个方面.近三十年的学术发展与史料搜集、整理和出版密切相关,
【机 构】
: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合肥 23003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80年代开始走向复兴.史学界对此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时段特征看,前十五年和近十五年分别以考述类和问题性研究为主;从关注地域看,华北、华南、江南和西北成为重点考察地区;从研究导向看,主要分为信仰对象的时空考述、信仰对象的历史演变、信仰对象的组织机制、民间信仰与精神世界、民间信仰与制度宗教、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民间信仰与权力规训和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等八个方面.近三十年的学术发展与史料搜集、整理和出版密切相关,也是史学发展和学科交融的推动使然.今后的研究趋向应注重从整体史角度去整合区域要素,倡导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拓展问题空间和反思现有范式.
其他文献
常山战鼓是正定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书社从事“常山战鼓”表演、教学40余年,2018年5月,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访谈中,张书社讲述了常山战鼓的由来,并结合自身学习战鼓、教授战鼓、表演战鼓、传承战鼓的经历,讲述了常山战鼓的发展历程;他编制鼓谱,让常山战鼓因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而生机勃勃,也让常山战鼓从正定走出河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跨文化对比中加深母语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题.以英语类专业“高级英语”课程为例,构建了依托项目学习的IDEAL课程思政模式,旨在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德育目标的共同达成.研究表明,该模式以语言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外语教学与文化价值观引领相统一.
基层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先期处置工作的核心,也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沿阵地.我国应急管理下沉的需要与基层应急预案的缺乏,迫切要求对基层预案的编制与管理进行规制,从而适应应急新形势.从应急预案的政策过程视角出发,基于多元行政观理论构建“认知过程”框架,厘清其由于认知偏差而产生的预案管理过程中的实践困境,针对我国基层应急预案存在定位偏差、内容同质化、演练形式化的问题,从编制、执行与演练3个环节对基层应急预案管理的优化路径进行探索,重塑对基层应急预案的认知,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基层应急预案实践.
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等.坚持从历史性、规律性和共时性3个维度,推行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实施“三维三进”模式可以系统全面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历史性维度是二者融合的根本遵循,共时性维度是二者融合的关键,规律性维度能拓宽二者融合的视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教材是其融入思政课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是其融入思政课的关
王家卫是一位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以新颖的视听美感、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对边缘化人物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全球电影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梳理王家卫电影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艾柯开放性作品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从电影叙事、场景设置和剪辑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王家卫电影的开放性,探讨王家卫电影独特的美学及哲学思想,建立创作者、电影、观众三者之间的跨文化、多维度的对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