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黄山脚下的皖南徽州,是块既具自然美丽,又富丰厚文化的土地。这块土地上孕育的徽商,脑力与劳力结合,走南闯北,称雄中国商界400年。与徽商生活息息相关而诞生的徽菜,跻身于全国八大菜系之列。与徽菜相辅相成的徽州美食,其滋味逼人口涎,其传说亦颇为迷人心神。现选择部分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方腊鱼这是道传统水产类徽菜,又名“大鱼退兵将”。相传,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歙县人方腊率义军在歙州与宋王朝官兵殊死转战,因寡不敌众,退上了齐云山独耸峰固守,虽地势险要,山下敌军难以攻击,但不利于长久相持。宋军攻不上山,就在山下驻扎,重重围困,企图使义军断绝粮草后不攻自破。方腊和部下甚是着急,忽然见山上有不少水池,池中游动不少鱼虾,便计上心来,命士兵赶快把鱼虾捕出,投向山下,用以迷惑敌人。山下宋军将领见此情景,便误认为山上粮草充足,围困无用,即下令撤军而去,义军从而得救。徽州百姓为纪念方腊智退宋兵的故事,创制了徽菜佳品“方腊鱼”。此菜取鱼中上品鳜鱼,采用两种不同烹调方式制成。一般选用750 g左右新鲜鳜鱼1条,将鱼头、鱼尾和中段分别切下,鱼头、鱼尾采用红烧的烹调方式,烧好后放在长盘子的两端;鱼中段则采用油炸的烹调方式,炸成金黄色,再配以番茄酱,用清汤略烧,然后放在盘中间;最后在盘的边沿镶配12只炸熟的大虾。这样,一盘造型奇特并具咸、甜、鲜三味的名菜便制成了。那鳜鱼在盘中昂首翘尾,颇有乘万顷波涛而腾跃的态势。眼观“方腊鱼”的独特造型,耳闻“方腊鱼”的神奇传说,口尝“方腊鱼”的绝妙风味,确令宾客意趣无穷,兴致倍增。
双脆锅巴这是一道徽菜传统名菜。“双脆”就是猪肚头和鸭肫,把它们修整洗净,剞成花刀,放在有葱、姜的碱水中浸泡2小时,然后洗去碱水,在鸡汤内烧熟,并用香菇、笋、火腿片作调料。与此同时,将米饭锅巴在热油锅中炸得金黄、酥松。一起上桌时,将滚热的双脆汤浇在酥热的锅巴上,即发出“哔哔啪啪”的响声。锅巴中吸收了汤汁,酥松中透着清香,格外鲜美。因而获得两个戏称,一曰“平地一声雷”,二曰“天下第一菜”。说起这道徽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掌故。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到了徽州一个山村,时已当午,见一老妇从山上归来,便上前求食。老妇家中没有现成食品,只有饭箩里的剩锅巴和菜橱里一碗草汤。她只好用油把锅巴炸脆,把菜汤烧开,然后端上桌,将热菜汤浇在油炸锅巴上,谁知竟发出“哔啪”声响,腾起一缕香气。此时乾隆已饿极,端来便吃,很是开胃,似乎宫廷中的佳肴珍馐都无法与之比拟。吃完后,他问老妇此菜何名?老妇道,这叫“平地一声雷”。乾隆连声赞妙!从此,这道菜便流传开来。后来,徽菜厨师又添上“双脆”,味道更好了。
马鞍鳝这是一道水产徽菜名品。传说也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新安江畔,见一老农从田中夹出一条又一条蛇状物来,问其名,得知称做“鳝鱼”。老农见来客颇为风雅,即盛情邀到家中,让其品尝鳝鱼之味。乾隆欣然赴邀。当一盘红通通、香喷喷的鳝鱼端上桌时,乾隆不由得口味大开,伸筷便夹一段送入口中,一尝,鲜嫩软稣无骨,大赞味道不错。他放下筷子问此菜何名?老农一时不知所措,望着盘中鳝鱼段因加热而皮缩肉翻成马鞍石桥形状,即顺势称之为“烧马鞍桥”。此后,经徽菜师傅改进烹制,定名“马鞍鳝”,成为一道名菜。其制法是:将活鳝鱼斩头剔骨去内脏,洗净沥干后,切成7 cm长小段,下到八成热猪油锅中,炸至皮缩肉翻,倒入漏勺中沥油,复将原锅留少数余油,放中火上,再下炸过的鳝鱼段,加酱油、精盐、白糖、姜末、绍酒和水,烧至八成熟时,放蒜瓣、火腿片、笋片,一起烧熟,勾芡后撒上葱末,淋芝麻油,起锅装盘,最后撒上白胡椒粉。此菜色泽肉红,鱼酥汤浓,味道鲜醇,皮缩肉翻,形似马鞍。
虎皮毛豆腐此为徽州传统名菜,以其特有风味在徽菜中独领风骚500年。相传,毛豆腐的来历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当年,朱元璋率一支人马自南京方向来到徽州府治歙县,因长途行军,人困马乏,饥饿难当。城内元朝宫吏和百姓都已四下散逃了。朱元璋命随从寻找食物充饥。然跑了半个城一无所获,惟在一家小豆腐坊里发现了一些长了毛的豆腐,不知是否能吃。当时正饥饿难耐,遂就着火炉烤了起来,谁知这烤熟的毛豆腐竟意外地散发着奇特的香味。随从率先尝了一尝,竟然鲜味独特,极为可口。连忙献给朱元璋,朱一吃,也赞道,这长毛的豆腐味道太好了。此后,便叫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徽州许多豆腐店也跟着仿制,于是毛豆腐在徽州流传下来。徽州毛豆腐的制作,一是选优质黄豆作原料,尤以歙县南乡的“六月黄”为佳。二要精心制作毛豆腐的毛坯——老豆腐,使其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碎。三要将新鲜老豆腐切成长条方块,置笼屉中,均匀地洒上些细盐,然后让其发酵霉变,长出近7 cm的绒毛,毛豆腐便制成了。毛豆腐的茸毛根据长短和颜色,可分为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4种。四要精心烹饪,其传统方法是,用植物油淋入平底锅内,将生的毛豆腐排列平底锅中,中火煎烤,至两面呈黄色,表皮起皱如虎皮时,即可入口品食。要想多些滋味,可蘸辣酱,可加葱末等。在徽州城镇乡村,经常可见走街串巷煎卖毛豆腐的担子,一根竹扁担两头挑,一头置煎锅小灶,一头是盛毛豆腐的方木屉,筷子、油筒全都挂在挑子上,煎锅小灶坐在轻便的小木橱上,木橱上设有小抽屉,屉子里除置有3、5小碟外,还用以盛钱,屉上是空的,放着短小木劈柴以作燃料。卖豆腐者将担子歇在街头巷口热闹处,敲起有节奏的竹板声招揽顾客,遂有许多人闻声而来,大人凑着热锅吃,小孩用碟子托着吃,花几个小钱,便可一饱口福。当年陈毅元帅率新四军在歙县岩寺镇整训,就常光顾毛豆腐担前,有滋有味地尝食徽州虎皮毛豆腐。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来黄山采风,也指名要吃毛豆腐。如今,徽州毛豆腐已登上宾馆宴席,烹饪方法也多样化了,除油煎毛豆腐外,还有红烧毛豆腐、铁板焙毛豆腐、清蒸毛豆腐、毛豆腐冲汤等等。
鱼咬羊这是徽州杂色类名菜,乃是将羊肉装入鱼肚里而后封口烹制而成。据传,清代徽州歙县有一农民带4只羊乘渡船过练江,因舱小拥挤,把1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江里,羊不会游泳,在江中挣扎一会,便溺死水中,沉入江底。不久,便引来成群的鱼蜂拥而至,争食羊肉。因过于饱食,一条条鱼儿肚子胀得鼓鼓的,呈晕头转向之态。此时,一渔民划一叶扁舟翩然而至,见许多鱼在水面上下乱窜乱拱,惊喜万分,当即迎空撒下一网,将那群乱鱼收入网中,拉上船来,白花花一片。更令他惊奇的是,这些鱼在船网里,竟不似往日那般活蹦乱跳,而是乖乖地呆在那儿。渔夫把鱼带回家中,觉得今天打来的鱼特别重,肚子特别大,便用刀切开鱼肚细看,见里面竟装满了羊肉。他把鱼洗净,仍旧封好刀口,连同鱼腹内碎羊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骨酥肉烂,不腥不膻,既有鱼肉之鲜,又有羊肉之甘,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此后,便流传成一道名为“鱼咬羊”的徽菜名菜。其制法是,取鳜鱼或鲫鱼1条,去鳞腮,从脊背正中剖一大口,取出大骨及内脏,洗净;再取羊腰窝肉,切成3.3 cm、2 cm宽的长方块,放开水锅里略烫,捞出沥水;置炒锅于中火上,用五成热猪油将羊肉块煸炒,再加水、酱油、绍酒、葱段、姜片、八角、白糖、精盐,烧至八成熟时,取出羊肉装入鱼腹内,用麻线捆住,在鱼身两面抹点酱油,然后放入旺火上的熟油炒锅内,煎成两面金黄色时取出,去掉麻线,放入砂锅,再加入各种调料和鸡汤、烧羊肉原汤,用旺火烧开,微火炖半小时,待汤浓、鱼酥、羊肉烂时,撒上白胡椒粉及香菜即成。
方腊鱼这是道传统水产类徽菜,又名“大鱼退兵将”。相传,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歙县人方腊率义军在歙州与宋王朝官兵殊死转战,因寡不敌众,退上了齐云山独耸峰固守,虽地势险要,山下敌军难以攻击,但不利于长久相持。宋军攻不上山,就在山下驻扎,重重围困,企图使义军断绝粮草后不攻自破。方腊和部下甚是着急,忽然见山上有不少水池,池中游动不少鱼虾,便计上心来,命士兵赶快把鱼虾捕出,投向山下,用以迷惑敌人。山下宋军将领见此情景,便误认为山上粮草充足,围困无用,即下令撤军而去,义军从而得救。徽州百姓为纪念方腊智退宋兵的故事,创制了徽菜佳品“方腊鱼”。此菜取鱼中上品鳜鱼,采用两种不同烹调方式制成。一般选用750 g左右新鲜鳜鱼1条,将鱼头、鱼尾和中段分别切下,鱼头、鱼尾采用红烧的烹调方式,烧好后放在长盘子的两端;鱼中段则采用油炸的烹调方式,炸成金黄色,再配以番茄酱,用清汤略烧,然后放在盘中间;最后在盘的边沿镶配12只炸熟的大虾。这样,一盘造型奇特并具咸、甜、鲜三味的名菜便制成了。那鳜鱼在盘中昂首翘尾,颇有乘万顷波涛而腾跃的态势。眼观“方腊鱼”的独特造型,耳闻“方腊鱼”的神奇传说,口尝“方腊鱼”的绝妙风味,确令宾客意趣无穷,兴致倍增。
双脆锅巴这是一道徽菜传统名菜。“双脆”就是猪肚头和鸭肫,把它们修整洗净,剞成花刀,放在有葱、姜的碱水中浸泡2小时,然后洗去碱水,在鸡汤内烧熟,并用香菇、笋、火腿片作调料。与此同时,将米饭锅巴在热油锅中炸得金黄、酥松。一起上桌时,将滚热的双脆汤浇在酥热的锅巴上,即发出“哔哔啪啪”的响声。锅巴中吸收了汤汁,酥松中透着清香,格外鲜美。因而获得两个戏称,一曰“平地一声雷”,二曰“天下第一菜”。说起这道徽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掌故。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到了徽州一个山村,时已当午,见一老妇从山上归来,便上前求食。老妇家中没有现成食品,只有饭箩里的剩锅巴和菜橱里一碗草汤。她只好用油把锅巴炸脆,把菜汤烧开,然后端上桌,将热菜汤浇在油炸锅巴上,谁知竟发出“哔啪”声响,腾起一缕香气。此时乾隆已饿极,端来便吃,很是开胃,似乎宫廷中的佳肴珍馐都无法与之比拟。吃完后,他问老妇此菜何名?老妇道,这叫“平地一声雷”。乾隆连声赞妙!从此,这道菜便流传开来。后来,徽菜厨师又添上“双脆”,味道更好了。
马鞍鳝这是一道水产徽菜名品。传说也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新安江畔,见一老农从田中夹出一条又一条蛇状物来,问其名,得知称做“鳝鱼”。老农见来客颇为风雅,即盛情邀到家中,让其品尝鳝鱼之味。乾隆欣然赴邀。当一盘红通通、香喷喷的鳝鱼端上桌时,乾隆不由得口味大开,伸筷便夹一段送入口中,一尝,鲜嫩软稣无骨,大赞味道不错。他放下筷子问此菜何名?老农一时不知所措,望着盘中鳝鱼段因加热而皮缩肉翻成马鞍石桥形状,即顺势称之为“烧马鞍桥”。此后,经徽菜师傅改进烹制,定名“马鞍鳝”,成为一道名菜。其制法是:将活鳝鱼斩头剔骨去内脏,洗净沥干后,切成7 cm长小段,下到八成热猪油锅中,炸至皮缩肉翻,倒入漏勺中沥油,复将原锅留少数余油,放中火上,再下炸过的鳝鱼段,加酱油、精盐、白糖、姜末、绍酒和水,烧至八成熟时,放蒜瓣、火腿片、笋片,一起烧熟,勾芡后撒上葱末,淋芝麻油,起锅装盘,最后撒上白胡椒粉。此菜色泽肉红,鱼酥汤浓,味道鲜醇,皮缩肉翻,形似马鞍。
虎皮毛豆腐此为徽州传统名菜,以其特有风味在徽菜中独领风骚500年。相传,毛豆腐的来历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当年,朱元璋率一支人马自南京方向来到徽州府治歙县,因长途行军,人困马乏,饥饿难当。城内元朝宫吏和百姓都已四下散逃了。朱元璋命随从寻找食物充饥。然跑了半个城一无所获,惟在一家小豆腐坊里发现了一些长了毛的豆腐,不知是否能吃。当时正饥饿难耐,遂就着火炉烤了起来,谁知这烤熟的毛豆腐竟意外地散发着奇特的香味。随从率先尝了一尝,竟然鲜味独特,极为可口。连忙献给朱元璋,朱一吃,也赞道,这长毛的豆腐味道太好了。此后,便叫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徽州许多豆腐店也跟着仿制,于是毛豆腐在徽州流传下来。徽州毛豆腐的制作,一是选优质黄豆作原料,尤以歙县南乡的“六月黄”为佳。二要精心制作毛豆腐的毛坯——老豆腐,使其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碎。三要将新鲜老豆腐切成长条方块,置笼屉中,均匀地洒上些细盐,然后让其发酵霉变,长出近7 cm的绒毛,毛豆腐便制成了。毛豆腐的茸毛根据长短和颜色,可分为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4种。四要精心烹饪,其传统方法是,用植物油淋入平底锅内,将生的毛豆腐排列平底锅中,中火煎烤,至两面呈黄色,表皮起皱如虎皮时,即可入口品食。要想多些滋味,可蘸辣酱,可加葱末等。在徽州城镇乡村,经常可见走街串巷煎卖毛豆腐的担子,一根竹扁担两头挑,一头置煎锅小灶,一头是盛毛豆腐的方木屉,筷子、油筒全都挂在挑子上,煎锅小灶坐在轻便的小木橱上,木橱上设有小抽屉,屉子里除置有3、5小碟外,还用以盛钱,屉上是空的,放着短小木劈柴以作燃料。卖豆腐者将担子歇在街头巷口热闹处,敲起有节奏的竹板声招揽顾客,遂有许多人闻声而来,大人凑着热锅吃,小孩用碟子托着吃,花几个小钱,便可一饱口福。当年陈毅元帅率新四军在歙县岩寺镇整训,就常光顾毛豆腐担前,有滋有味地尝食徽州虎皮毛豆腐。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来黄山采风,也指名要吃毛豆腐。如今,徽州毛豆腐已登上宾馆宴席,烹饪方法也多样化了,除油煎毛豆腐外,还有红烧毛豆腐、铁板焙毛豆腐、清蒸毛豆腐、毛豆腐冲汤等等。
鱼咬羊这是徽州杂色类名菜,乃是将羊肉装入鱼肚里而后封口烹制而成。据传,清代徽州歙县有一农民带4只羊乘渡船过练江,因舱小拥挤,把1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江里,羊不会游泳,在江中挣扎一会,便溺死水中,沉入江底。不久,便引来成群的鱼蜂拥而至,争食羊肉。因过于饱食,一条条鱼儿肚子胀得鼓鼓的,呈晕头转向之态。此时,一渔民划一叶扁舟翩然而至,见许多鱼在水面上下乱窜乱拱,惊喜万分,当即迎空撒下一网,将那群乱鱼收入网中,拉上船来,白花花一片。更令他惊奇的是,这些鱼在船网里,竟不似往日那般活蹦乱跳,而是乖乖地呆在那儿。渔夫把鱼带回家中,觉得今天打来的鱼特别重,肚子特别大,便用刀切开鱼肚细看,见里面竟装满了羊肉。他把鱼洗净,仍旧封好刀口,连同鱼腹内碎羊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骨酥肉烂,不腥不膻,既有鱼肉之鲜,又有羊肉之甘,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此后,便流传成一道名为“鱼咬羊”的徽菜名菜。其制法是,取鳜鱼或鲫鱼1条,去鳞腮,从脊背正中剖一大口,取出大骨及内脏,洗净;再取羊腰窝肉,切成3.3 cm、2 cm宽的长方块,放开水锅里略烫,捞出沥水;置炒锅于中火上,用五成热猪油将羊肉块煸炒,再加水、酱油、绍酒、葱段、姜片、八角、白糖、精盐,烧至八成熟时,取出羊肉装入鱼腹内,用麻线捆住,在鱼身两面抹点酱油,然后放入旺火上的熟油炒锅内,煎成两面金黄色时取出,去掉麻线,放入砂锅,再加入各种调料和鸡汤、烧羊肉原汤,用旺火烧开,微火炖半小时,待汤浓、鱼酥、羊肉烂时,撒上白胡椒粉及香菜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