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南黎族民间剪纸艺术发端久远,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壤,题材源于黎族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其表现手法写实寄情,造型图式夸张自由,民族风貌鲜明浓郁,美学意蕴原始醇厚,于民族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关键词】黎族剪纸;民族风貌;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51-03
【本文著录格式】郑旭红.从审美取向看海南黎族民间剪纸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51-52,82.
引言
海南黎族民间剪纸艺术肇造发端已无证可考,相传最早起源于汉代。据黎族剪纸的老艺人讲,其实早在汉代时他们的先祖就采用“口咬”和“镂刻”的技艺制作各种图案,这可以被看作是黎族民间剪纸的萌芽时期。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乐东大安一带的黎族先民,向居住在周边的汉族民间艺人学习传统剪纸技艺,继而形成了汉黎融合的黎族民间剪纸,由此黎族民间剪纸在乐东大安民间有序传承,蔚然成风。据清光绪版《崖州志·黎防志一·黎情》卷十三载中记载黎族哈方言区风俗:“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虽当身鬻子,不悔。”透过背景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剪纸艺术已经深深地融入黎族人的风俗观念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安黎族民间剪纸在政府的强力帮扶和黎族剪纸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长足发展,成长为黎族剪纸的杰出代表。黎族民间剪纸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造型特色和民族风貌,呈现出原始醇厚的美学意蕴。相较于黎锦、黎陶、黎族编织等民间传统工艺,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知名度相对偏低,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亟需深入挖掘和及时梳理。基于初步探索的需要,暂以黎族剪纸表象审美为切入点做如下解析。
一、造型图式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南北,互有优胜。郭沫若先生对此曾有赞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此语道出南北剪纸的审美风格差异。黎族剪纸图式的演变过程漫长而复杂,由于种种原因,其传统图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失殆尽,一小部分随着黎族丧葬制度的变革而被冷落遗弃,一部分转化为黎族织锦、服饰、发饰的装饰图案。传统的黎族织锦纹饰有大力神纹、人像纹、龙形纹、凤羽纹、鱼身纹、龟背纹、牛头纹、鹿角纹、鸟足纹、蝴蝶纹、蜜蜂纹、青蛙纹、白鸽纹等,以及热带花卉、树木、果蔬、海洋动植物和自然界的星辰大海、风雨雷电等图案,这些纹饰通用于剪纸和织锦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促成。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黎族民间剪纸的图式都是现当代黎族剪纸传承人所创作的,海南黎族剪纸虽地处祖国最南端,然而造型图式却与南派剪纸的整体风格相去甚远,呈现出了质朴粗犷的造型和图式特点,颇具北国之风。
大安黎族剪纸工艺手法以刻纸为主导,以剪纸为辅助,以黎族传统图案为底样,秉承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强调线条的连接穿插,线不断刻,互为比邻,粗细搭配,疏密结合,注重写实、不受传统图式符号的约束与禁锢。大安黎族剪纸虽然写实却不拘泥于比例、透视,不受空间、时间的约束,人与景物自由组合,尤为注重意境和神态的刻画,这一点继承了内地剪纸意象造型的精髓。黎族民间剪纸作品多使用单色纸为媒材进行创作,偶有套色、染色之手笔,作品以日常起居、繁育、劳作、渔猎、情爱、节庆、宗教、祭祀、殡葬、竞技、舞乐等多人多物场景入画,浑然一体;单人、单物之作并非不可见,然数量较少。大安黎族剪纸造型单纯质朴,创作手法直抒胸臆,构图浑然天成,造型夸张自由,风格粗犷清新,观照现实,化古为新,趣味盎然。
大安黎族剪纸的图式多以近现代创作为主,作品源于当地黎族人民的生活日常,写实求真,见性情、接地气。乐东黎族剪纸的图式特点与 创作方式息息相关,黎族剪纸以刻代剪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剪纸创作尺幅较小、内容形式单一,主题内涵落入俗套的局限,极大地扩充了创作的容量,丰富了创作的内涵,赋予了创作者极大的自由。相较于内地剪纸,黎族剪纸艺术创作巧妙地把黎族剪纸的传统技艺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完美地融民族风情与时代风貌为一炉,作品場面宏大、视阈广阔、内容新颖、尺幅大、人物多、景物美、无定式、无陈俗,源于传统又别于传统;大安黎族剪纸源于现实却充满想象,寄希望于生活而向往未来。 大安黎族剪纸以朴实夸张的造型、单纯率真的线条幻化出寓古于今、原始神秘、清冽醇厚的图式风格。
二、民族风貌
大安黎族剪纸在创作手法上以写实为主,人物生动鲜活,造型质朴粗犷,从远古单纯的群居狩猎、向海捕捞等现实生活,逐渐转化为反映黎族风情习俗、地域特色文化,其题材内容大多来自黎族传统节庆、爱情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劳动生产、民间竞技、生活器具、热带动植物、寄情寓意的神仙符式和民族图腾等。节庆题材如表现创世日、新春佳节、黎族三月三、牛节、山栏节等;在爱情题材中如甘工鸟、尔蔚、奥桃堆、鹿仙女等;民间传说中如葫芦兄弟、大力神、雷公根、神藤、五兄弟等;生活题材中如椰子壳、双石女、傻女婿、两只熊等。在诸多的作品中,大安黎族民间剪纸以当地黎人为艺术本体、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艺术源泉,黎家人的纺纱织锦、田间劳作、收割稻谷、采茶舂米、椰林嬉戏、蕉荫话情、山间对歌、溪畔牧牛、节庆丰收、乐舞竞技、婚丧嫁娶、聚会宴饮、村寨新貌场景等,都是黎族民间剪纸所热衷的创作对象。这些题材被创作者信手拈来,巧妙经营,驾轻就熟地绘制成一幅幅饱含浓郁民族气息的史诗画卷,俯瞰式地展现了现当代黎村苗寨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在这些剪纸的作品中,既能看到黎族人民建设家园、守望相助的勤劳善良,也能看到他们对酒当歌、手舞足蹈的激情澎湃,既能看到龙沐湾红日喷薄、五指山的雨林飞烟,也能看到环岛高铁在一片绿野中风驰电掣、自贸港建设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壮观情景;这些作品通身洋溢着充沛的生命活力,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通过这些极富时代气息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乡土家国情怀,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喜悦以及对民族艺术、文化传统的自信。 在众多的黎族剪纸传承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黎族民间艺人,他们有的受过一些专业的美术培训,个别人也毕业于艺术院校,但更多的是靠民间师徒式的传承。这些传承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血液里流淌着黎族文化的基因,他们挚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凝聚着他们对家乡滚烫的赤子之情。例如早期羊永生的《出工》《织筒裙》《磨谷》《牛踩田》;刘春兰的《烧陶》《晚归》;王云英的《山栏丰收》;卢德雷的《回娘家》《村口》《山村夜色》;黄曹袁的《田头午餐》《隆闺》;羊文详的《番薯园地》《斗》;林文生的《请客酒》等作品都是充满黎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这一张张黎族民间剪纸,就是一曲曲黎族人民共同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丰收赞歌。最让人引以为豪的还是林文生后来创作的巨幅剪纸《美好新乐东》,这一创作迄今都令世人惊叹,可谓饮誉雷琼,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黎族民间剪纸以单纯朴素的创作方式、以大家亲切熟悉的日常生活为创作内容,呈现了海南岛迷人的自然风光,表现了黎族文化独特的人文气质,传承了黎族民间剪纸的传统技艺,展现了当代黎族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民族风貌。在众多的黎族剪纸艺术作品当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反映黎族青年男女爱情题材的剪纸,这些作品的内容大多源自于现实生活,也有一些来自于民间爱情故事的传说。这些剪纸作品非常真实的地反映出黎族青年男女火热的爱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黎族特殊的爱情习俗中,黎族男女追求爱情的方式非常富有民族地域特色,这在剪纸艺术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爱情这一亘古题材,不仅在黎族大安剪纸艺术中体现的较为广泛,在黎族文学、黎族编织、黎族织锦、黎族陶艺、黎族音乐,黎族舞蹈等民族艺术样式当中也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见民族文化是息息相通的,尽管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民族风貌是一致的,这些姊妹艺术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黎族民间艺术的茁壮成长。
三、美学意蕴
大安黎族民间剪纸是深植于黎族民间文化的沃土而成长起来的民族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艺术奇葩,是黎族的先民用一种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情感和审美的艺术方式。他们传承了早期汉族剪纸的优良技艺,深入黎族生活、吸收黎族民间文化的养分,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刻制出一件件鲜活生动的艺术精品。黎族剪纸的发展既受限于往日的天堑阻隔,但又得益于海南岛相对独立的地域氛围,使得他们能够不受外界艺术潮流的侵袭与干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较好的保留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美学意蕴。
首先是它的意向造型方式,一切以画面的审美需要为中心,就地取材又别出心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单纯质朴、简洁概括又夸张传神、富于生机;超越了时空的限度,回归了艺术的本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不似之似”、于“极不合理中求极度合理”的审美特质,达到了“以形写神”的造诣高度。其次是它的艺术创作思维夸张浪漫、充满想象、激情洋溢、元气淋漓。这些剪纸艺术作品虽源于生活,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描摹,而是充满了民间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剪纸艺人透过对客观物象的外在形态的艺术加工,追求一种“如真”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象外在形态对人视觉感官的浅层次的刺激,而是更加直抵心灵深处的景外之“真”境,既有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的意匠经营,又兼具张璪的“中得心源”的自信从容,体现出黎族传统剪纸艺术的神思之美,起于心又复归于心,这些作品折射出黎族民间剪纸艺人的心灵之光,也充分体现出黎族民间剪纸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最后,黎族民间剪纸作品的装饰性充满了浓郁的、原始神秘的艺术气质。黎族民间剪纸的所有审美取向都源自海南岛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统。四季如夏的气候、茂密广阔的原始森林、辽阔无边的碧海银滩、充沛丰富的物产资源、充满原始气息的文化习俗,都是黎族民间文化得以滋养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剪纸艺术的创作源头。这些剪纸作品透露出的浓厚的装饰趣味自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原始神秘的山野气息,这种山野气息是古朴的、醇厚的、亲切感人的、令人振奋的一种感受,仿佛来自远古先祖的召唤,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通过装饰化的构成使得这种感受更加生动鲜活、耐人寻味。
大安黎族民间剪纸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汇齐了汉、黎、苗等各族的文化传统,展现了民族艺术的风貌。黎族剪纸的审美意蕴绝不、只是包含和展现了黎族本身文化底蕴,它包含了黎族周边聚集区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因技艺流传而文化交融,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了一个兼容并蓄的艺术载体。通过大安黎族民间剪纸的美学意蕴,我们可以体会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汇集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极富有生命力的又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样式;这个艺术样式,因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骨子里都流淌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绽放出的都是民族文化艺术璀璨的花朵。通过大安黎族剪纸艺术术的审美取向,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才是具有独立生命力的艺术样式,才能够在整个的民族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流行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更好地坚持自己的民族传统,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助力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和成长,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未来的源远流长取得源头活水。只有具有了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才能创造出更具有民族审美意蕴的艺术作品。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蕴,是独特的、醇厚的,独树一帜的,但同时也是兼容并蓄的。通过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中华大地上的艺术之花,只有坚守民族传统,立足民族传统艺术的沃土,才能够开出灿烂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
四、结语
黎族民间剪纸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方法生动地诠释了黎族人民的艺术理念,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审美诉求,充分地展现了黎族剪纸艺术的民族审美意蕴。黎族乐东大安剪纸强烈的美学色彩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深入挖掘黎族文化传统及传承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黎族民间传统技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的挑战。在海南建设国际自贸港的新时代背景下,黎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迎来了崭新的机遇,既能发挥精神支撑作用又可以提供文化智慧动力,这既是研究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初心,也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霍淑清.独树一帜的乐东黎族民间农民剪纸[N].今日海南,2005(10).
[3]王娟.海南黎族民间剪纸特征浅议[J],琼州学院学报,2009(04).
[4]庞国华,冯穗钧.海南乐东大安黎族剪纸艺术调查研宄[J].美术学报,2015(01).
[5]王虹力.浅析黎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2).
作者简介:郑旭红,男(1974-),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山水画理论及技法研究,山水画教学法研究,写意花鸟画技法及教学法研究。
【关键词】黎族剪纸;民族风貌;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51-03
【本文著录格式】郑旭红.从审美取向看海南黎族民间剪纸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51-52,82.
引言
海南黎族民间剪纸艺术肇造发端已无证可考,相传最早起源于汉代。据黎族剪纸的老艺人讲,其实早在汉代时他们的先祖就采用“口咬”和“镂刻”的技艺制作各种图案,这可以被看作是黎族民间剪纸的萌芽时期。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乐东大安一带的黎族先民,向居住在周边的汉族民间艺人学习传统剪纸技艺,继而形成了汉黎融合的黎族民间剪纸,由此黎族民间剪纸在乐东大安民间有序传承,蔚然成风。据清光绪版《崖州志·黎防志一·黎情》卷十三载中记载黎族哈方言区风俗:“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虽当身鬻子,不悔。”透过背景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剪纸艺术已经深深地融入黎族人的风俗观念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安黎族民间剪纸在政府的强力帮扶和黎族剪纸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长足发展,成长为黎族剪纸的杰出代表。黎族民间剪纸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造型特色和民族风貌,呈现出原始醇厚的美学意蕴。相较于黎锦、黎陶、黎族编织等民间传统工艺,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知名度相对偏低,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亟需深入挖掘和及时梳理。基于初步探索的需要,暂以黎族剪纸表象审美为切入点做如下解析。
一、造型图式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南北,互有优胜。郭沫若先生对此曾有赞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此语道出南北剪纸的审美风格差异。黎族剪纸图式的演变过程漫长而复杂,由于种种原因,其传统图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失殆尽,一小部分随着黎族丧葬制度的变革而被冷落遗弃,一部分转化为黎族织锦、服饰、发饰的装饰图案。传统的黎族织锦纹饰有大力神纹、人像纹、龙形纹、凤羽纹、鱼身纹、龟背纹、牛头纹、鹿角纹、鸟足纹、蝴蝶纹、蜜蜂纹、青蛙纹、白鸽纹等,以及热带花卉、树木、果蔬、海洋动植物和自然界的星辰大海、风雨雷电等图案,这些纹饰通用于剪纸和织锦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促成。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黎族民间剪纸的图式都是现当代黎族剪纸传承人所创作的,海南黎族剪纸虽地处祖国最南端,然而造型图式却与南派剪纸的整体风格相去甚远,呈现出了质朴粗犷的造型和图式特点,颇具北国之风。
大安黎族剪纸工艺手法以刻纸为主导,以剪纸为辅助,以黎族传统图案为底样,秉承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强调线条的连接穿插,线不断刻,互为比邻,粗细搭配,疏密结合,注重写实、不受传统图式符号的约束与禁锢。大安黎族剪纸虽然写实却不拘泥于比例、透视,不受空间、时间的约束,人与景物自由组合,尤为注重意境和神态的刻画,这一点继承了内地剪纸意象造型的精髓。黎族民间剪纸作品多使用单色纸为媒材进行创作,偶有套色、染色之手笔,作品以日常起居、繁育、劳作、渔猎、情爱、节庆、宗教、祭祀、殡葬、竞技、舞乐等多人多物场景入画,浑然一体;单人、单物之作并非不可见,然数量较少。大安黎族剪纸造型单纯质朴,创作手法直抒胸臆,构图浑然天成,造型夸张自由,风格粗犷清新,观照现实,化古为新,趣味盎然。
大安黎族剪纸的图式多以近现代创作为主,作品源于当地黎族人民的生活日常,写实求真,见性情、接地气。乐东黎族剪纸的图式特点与 创作方式息息相关,黎族剪纸以刻代剪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剪纸创作尺幅较小、内容形式单一,主题内涵落入俗套的局限,极大地扩充了创作的容量,丰富了创作的内涵,赋予了创作者极大的自由。相较于内地剪纸,黎族剪纸艺术创作巧妙地把黎族剪纸的传统技艺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完美地融民族风情与时代风貌为一炉,作品場面宏大、视阈广阔、内容新颖、尺幅大、人物多、景物美、无定式、无陈俗,源于传统又别于传统;大安黎族剪纸源于现实却充满想象,寄希望于生活而向往未来。 大安黎族剪纸以朴实夸张的造型、单纯率真的线条幻化出寓古于今、原始神秘、清冽醇厚的图式风格。
二、民族风貌
大安黎族剪纸在创作手法上以写实为主,人物生动鲜活,造型质朴粗犷,从远古单纯的群居狩猎、向海捕捞等现实生活,逐渐转化为反映黎族风情习俗、地域特色文化,其题材内容大多来自黎族传统节庆、爱情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劳动生产、民间竞技、生活器具、热带动植物、寄情寓意的神仙符式和民族图腾等。节庆题材如表现创世日、新春佳节、黎族三月三、牛节、山栏节等;在爱情题材中如甘工鸟、尔蔚、奥桃堆、鹿仙女等;民间传说中如葫芦兄弟、大力神、雷公根、神藤、五兄弟等;生活题材中如椰子壳、双石女、傻女婿、两只熊等。在诸多的作品中,大安黎族民间剪纸以当地黎人为艺术本体、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艺术源泉,黎家人的纺纱织锦、田间劳作、收割稻谷、采茶舂米、椰林嬉戏、蕉荫话情、山间对歌、溪畔牧牛、节庆丰收、乐舞竞技、婚丧嫁娶、聚会宴饮、村寨新貌场景等,都是黎族民间剪纸所热衷的创作对象。这些题材被创作者信手拈来,巧妙经营,驾轻就熟地绘制成一幅幅饱含浓郁民族气息的史诗画卷,俯瞰式地展现了现当代黎村苗寨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在这些剪纸的作品中,既能看到黎族人民建设家园、守望相助的勤劳善良,也能看到他们对酒当歌、手舞足蹈的激情澎湃,既能看到龙沐湾红日喷薄、五指山的雨林飞烟,也能看到环岛高铁在一片绿野中风驰电掣、自贸港建设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壮观情景;这些作品通身洋溢着充沛的生命活力,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通过这些极富时代气息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乡土家国情怀,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喜悦以及对民族艺术、文化传统的自信。 在众多的黎族剪纸传承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黎族民间艺人,他们有的受过一些专业的美术培训,个别人也毕业于艺术院校,但更多的是靠民间师徒式的传承。这些传承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血液里流淌着黎族文化的基因,他们挚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凝聚着他们对家乡滚烫的赤子之情。例如早期羊永生的《出工》《织筒裙》《磨谷》《牛踩田》;刘春兰的《烧陶》《晚归》;王云英的《山栏丰收》;卢德雷的《回娘家》《村口》《山村夜色》;黄曹袁的《田头午餐》《隆闺》;羊文详的《番薯园地》《斗》;林文生的《请客酒》等作品都是充满黎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这一张张黎族民间剪纸,就是一曲曲黎族人民共同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丰收赞歌。最让人引以为豪的还是林文生后来创作的巨幅剪纸《美好新乐东》,这一创作迄今都令世人惊叹,可谓饮誉雷琼,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黎族民间剪纸以单纯朴素的创作方式、以大家亲切熟悉的日常生活为创作内容,呈现了海南岛迷人的自然风光,表现了黎族文化独特的人文气质,传承了黎族民间剪纸的传统技艺,展现了当代黎族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民族风貌。在众多的黎族剪纸艺术作品当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反映黎族青年男女爱情题材的剪纸,这些作品的内容大多源自于现实生活,也有一些来自于民间爱情故事的传说。这些剪纸作品非常真实的地反映出黎族青年男女火热的爱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黎族特殊的爱情习俗中,黎族男女追求爱情的方式非常富有民族地域特色,这在剪纸艺术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爱情这一亘古题材,不仅在黎族大安剪纸艺术中体现的较为广泛,在黎族文学、黎族编织、黎族织锦、黎族陶艺、黎族音乐,黎族舞蹈等民族艺术样式当中也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见民族文化是息息相通的,尽管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民族风貌是一致的,这些姊妹艺术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黎族民间艺术的茁壮成长。
三、美学意蕴
大安黎族民间剪纸是深植于黎族民间文化的沃土而成长起来的民族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艺术奇葩,是黎族的先民用一种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情感和审美的艺术方式。他们传承了早期汉族剪纸的优良技艺,深入黎族生活、吸收黎族民间文化的养分,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刻制出一件件鲜活生动的艺术精品。黎族剪纸的发展既受限于往日的天堑阻隔,但又得益于海南岛相对独立的地域氛围,使得他们能够不受外界艺术潮流的侵袭与干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较好的保留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美学意蕴。
首先是它的意向造型方式,一切以画面的审美需要为中心,就地取材又别出心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单纯质朴、简洁概括又夸张传神、富于生机;超越了时空的限度,回归了艺术的本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不似之似”、于“极不合理中求极度合理”的审美特质,达到了“以形写神”的造诣高度。其次是它的艺术创作思维夸张浪漫、充满想象、激情洋溢、元气淋漓。这些剪纸艺术作品虽源于生活,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描摹,而是充满了民间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剪纸艺人透过对客观物象的外在形态的艺术加工,追求一种“如真”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象外在形态对人视觉感官的浅层次的刺激,而是更加直抵心灵深处的景外之“真”境,既有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的意匠经营,又兼具张璪的“中得心源”的自信从容,体现出黎族传统剪纸艺术的神思之美,起于心又复归于心,这些作品折射出黎族民间剪纸艺人的心灵之光,也充分体现出黎族民间剪纸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最后,黎族民间剪纸作品的装饰性充满了浓郁的、原始神秘的艺术气质。黎族民间剪纸的所有审美取向都源自海南岛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统。四季如夏的气候、茂密广阔的原始森林、辽阔无边的碧海银滩、充沛丰富的物产资源、充满原始气息的文化习俗,都是黎族民间文化得以滋养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剪纸艺术的创作源头。这些剪纸作品透露出的浓厚的装饰趣味自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原始神秘的山野气息,这种山野气息是古朴的、醇厚的、亲切感人的、令人振奋的一种感受,仿佛来自远古先祖的召唤,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通过装饰化的构成使得这种感受更加生动鲜活、耐人寻味。
大安黎族民间剪纸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汇齐了汉、黎、苗等各族的文化传统,展现了民族艺术的风貌。黎族剪纸的审美意蕴绝不、只是包含和展现了黎族本身文化底蕴,它包含了黎族周边聚集区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因技艺流传而文化交融,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了一个兼容并蓄的艺术载体。通过大安黎族民间剪纸的美学意蕴,我们可以体会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汇集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极富有生命力的又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样式;这个艺术样式,因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骨子里都流淌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绽放出的都是民族文化艺术璀璨的花朵。通过大安黎族剪纸艺术术的审美取向,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才是具有独立生命力的艺术样式,才能够在整个的民族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流行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更好地坚持自己的民族传统,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助力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和成长,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未来的源远流长取得源头活水。只有具有了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才能创造出更具有民族审美意蕴的艺术作品。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蕴,是独特的、醇厚的,独树一帜的,但同时也是兼容并蓄的。通过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中华大地上的艺术之花,只有坚守民族传统,立足民族传统艺术的沃土,才能够开出灿烂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
四、结语
黎族民间剪纸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方法生动地诠释了黎族人民的艺术理念,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审美诉求,充分地展现了黎族剪纸艺术的民族审美意蕴。黎族乐东大安剪纸强烈的美学色彩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深入挖掘黎族文化传统及传承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黎族民间传统技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的挑战。在海南建设国际自贸港的新时代背景下,黎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迎来了崭新的机遇,既能发挥精神支撑作用又可以提供文化智慧动力,这既是研究黎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初心,也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霍淑清.独树一帜的乐东黎族民间农民剪纸[N].今日海南,2005(10).
[3]王娟.海南黎族民间剪纸特征浅议[J],琼州学院学报,2009(04).
[4]庞国华,冯穗钧.海南乐东大安黎族剪纸艺术调查研宄[J].美术学报,2015(01).
[5]王虹力.浅析黎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2).
作者简介:郑旭红,男(1974-),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山水画理论及技法研究,山水画教学法研究,写意花鸟画技法及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