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早已成熟
在OPPO Reno5 Pro+的发布会上,艺术家限定版的亮相彻底吸引了“视觉动物”们。而让手机后壳直接变色,用到的就是电致变色技术。其实早在去年初,一加就展示了自家的概念机OnePlus Concept One,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惊艳,不过,OPPO却是第一家让这个技术成为落地量产机型的厂商。

能让用户一直保持新鲜感的电致变色技术自然成为手机厂商今年的重头戏。不过,这个技术早在21世纪初期,就已经在其他行业生根发芽了。原理就是在传统玻璃工艺中增加了一层电致变色材质,通过外电场作用,让机身外壳的电致变色材质发生变化,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之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它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这个变化必须是可逆而且可控的。

这个过程看似很复杂,其实工艺也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你需要知道的就是,在实验室里可以调试出更多颜色搭配。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在保证材质安全可行的基础上,厂商还会推出更多颜色搭配,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虽然在手机领域是一项新技术,但是在其他行业早就有了实施案例。早在2004年,英国伦敦就有移动大厦外墙采用了电致变色技术,而在2005年,法拉利的Superamerica 575敞篷车也在天窗上使用了该技术。
第一代电致变色材质,主要是使用无机固态电致变色材料,不过当时的材质比较厚重,变色较慢,而且造价高,所以还仅限于建筑领域。第二代则使用了液态电致变色材料,虽然解决了厚重的问题,但是仍然在能耗和颜色上达不到要求,并且容易漏液,安全性方面也无法在移动设备上使用。
第三代电致变色材料则是解决了前面两代的痛点,比如OPPO这次就使用了凝胶态的有机小分子材料作为柔性电致变色膜片,并且使用了LCD封装工艺,让柔性电致变色材质与外界完全隔离,据官方表示,可以实现5万次以上的循环变色,完全撑得过一部手机的正常生命周期。

除了建筑外墙和手机,电致变色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在航天领域,比如波音787的变色窗户。这个机型没有我们熟悉的遮光板,而是可以通过按钮自由选择窗户颜色(透明/深蓝色),既有科技感,也更方便。
这个可变色窗的制造商的“主业”其实是生产汽车玻璃,像是后视镜和挡风玻璃等,他们很早就将电致变色技术运用在汽车制造领域上了。
并非只是个花哨功能

正如OPPO在发布会上提到的,在Reno5 Pro+艺术家限定版上所使用的电致变色材料,已经是第三代了,而这也是解决了重量、厚度、功耗、色彩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才能落地到手机上的技术。
和那些传统领域的作用相比,在手机领域,不少人认为电致变色技术的应用也许只是让手机变得更好看,最多就是用“咚咚传情”撒狗粮,但是这仅仅是它的众多功能之一。
的确,在机身颜色上,电致变色技术就可以让手机变得“千机千面”,再加上不同的电致变色材质,或者改变表面膜片的颜色,在特定的颜色叠加之下,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变化。
那么,实用方面呢?在此前的一加概念机OnePlus Concept One上,我们就给大家演示过一秒“隐藏”摄像头的神奇操作,另外,还有一个更有用的ND滤镜功能。在拍摄时,可以进一步放慢相机快门速度,尽可能保证画面不过曝。特别是在明亮环境下,可以减少这类场景下高光溢出造成的细节丢失。再配合脚架和长曝光模式下,还可以拍出“丝绢流水”的特殊效果。

最新消息顯示,另一款通过OnePlus 8T魔改而来的概念机也已经曝光,这次不仅仅是摄像头模组,而是和OPPO Reno5 Pro+艺术家限定版一样改变整个后盖颜色。并且这个过程并非呈现两种最终状态,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电压呈现不同颜色。
据一加内部人员透露,一加提出了ECMF概念,也就是在传统的颜色、材质、工艺(Color、Material、Finishing)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子化(Electronic),已经攻克了变色效率、能耗、工业强度等一系列难题,在未来可能会拿出使用电致变色技术的“可切换版”透明探索手机,并且可以用在前置摄像头处完全解决刘海问题,甚至用于通知推送、消息提醒,再加上各种传感器的协同,读取环境/本人信息,再反馈到其他应用中……在未来,通过电致变色技术,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幻想”,也许都能成为现实。
国产厂商集体跟进

正如最开始所说,电致变色技术并非哪一家的独门绝招,其实不少的国产厂商都在进行尝试,OPPO也只是首次将它作为量产机发布。
除了目前透露信息较多的一加,在2020年9月,vivo也展示了自家的电致变色手机。也告诉了消费者这个技术最大的特点:原理很复杂,效果很绚烂,关键不费电。显然,vivo同样在“偷偷”开发电致变色技术在手机上的更多玩法。
其他厂商同样没有懈怠,上月初,努比亚(红魔)也展示了一款机身可变色机型。通过点击机身侧面,可以让手机背部在黑色和透明的状态间切换,机身外观可以是黑色,也可以是“透明探索版”,特别像是红魔这种内置风扇,具有一定辨识度的机型,使用电致变色技术将会有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虽然这些机型还没有开始量产,甚至沒有正式发布,但是从国内各家手机厂商的态度来看,相信已经有了不少的技术沉淀。虽然目前展示的仅仅是概念机,但从各家公布的消息来看,已经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外观、效率 (1秒左右完成变色)、寿命和续航(不影响正常使用)等问题,相信今年各家也会相继在自家的旗舰机中用上这个技术,让消费者早日用上色彩多变的手机。
也许正是因为OPPO首次将电致变色技术实现量产,刺激了其他厂商,所以大家都赶着将实验室里压箱底的东西都拿了出来。包括小米、魅族等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也早已开启相关技术的测试,今年应该会是手机领域的电致变色技术的元年,相信会有更多机型用上这个技术。显然,手机的外观将会在2021年迎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会刺激封装、染色等其他工艺的发展,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
当然,我认为如果各家只是在颜色上做出差异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大。在接下来要下功夫的,应该是开发更多电致变色技术的实用性甚至是可玩性(比如OPPO的咚咚传情或者一加的ND滤镜,或是红魔的可切换版透明探索手机等),做出更多吸引人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使用/交互体验,才能让电致变色技术真正融入手机,抛开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成为不可或缺的卖点,为用户带来实质性的体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