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影批评场域具有明显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容易受到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等外来力量的影响.与一般场域相比,电影批评场域更加倾向表现为一种话语关系网络.电影批评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传播媒介等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构型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位置关系.对电影批评场域进行话语批评分析,不但廓清了电影批评场域的位置关系、资本转换原则、话语秩序变化规律等问题,还为电影批评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批评场域具有明显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容易受到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等外来力量的影响.与一般场域相比,电影批评场域更加倾向表现为一种话语关系网络.电影批评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传播媒介等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构型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位置关系.对电影批评场域进行话语批评分析,不但廓清了电影批评场域的位置关系、资本转换原则、话语秩序变化规律等问题,还为电影批评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路.
其他文献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系列片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的影像志.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叙述,再到制作呈现,创作团队须同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深入沟通、密切配合,用纪录片的手法关注个体,用政论片的高度思辨论证,用精细的拍摄手法、巧妙的剪辑叙事和融合的媒体传播将民间故事的“柔情”与专题政论片的“阳刚”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刚柔并济”的好作品,才能不负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光荣使命.
尽管如今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媒介样态层出不穷,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传统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权威报道、主题报道等方面的地位依然稳固,地方台与省级电视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也是有着永久的存续期.作者深耕省级电视媒体30余载,本文集结了作者在地方台和省级电视媒体新闻互动方面的思考,探讨如何提高地方新闻的录用率、出镜率,让地方新闻更多地在省级平台上呈现,也成就省级媒体平台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
算法时代,多元媒体平台基于算法权力运行的技术逻辑,逐渐形塑了全新的场景生态.以Facebook为主要代表的平台型媒体建构起网络化版本的“电子信息监狱”,利用算法精准智能的技术优势,保持权力高效隐形运行,导致用户习惯于个性化信息推送的投喂,深陷算法权力监控的陷阱却毫无察觉,主动成为“被算计”的人.本文以“超级全景监狱”为核心切入点,探析了Facebook平台算法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逻辑、伦理问题及法律困境.
近年来,右翼民粹势力在欧洲的迅速壮大将移民问题推上风口浪尖,秉持多元文化主义立场的“欢迎”类电影遭遇困局.在新的创作中,电影作者尝试通过经典文学改编、加入类型化元素等方式突破现实主义叙事模式,使移民电影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进入大众文化.而随着新一代移民后裔影人的发声,电影对恐怖主义、排外主义、宗教自由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呈现和思考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重温历史创伤、直面现实矛盾,是今日移民电影对右翼民粹意识形态的有力回应.
探讨身份政治问题的影片在法国当代电影中举足轻重,在电影节和观众中都获得较大成功.这是政治电影自身演替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后,政治电影发生转型,政治主题普遍趋向于社会化和伦理化,最终产生了身份政治型政治电影的新热潮.通过读解影片能够发现历史转折时期的症候,影片文本和语境的相互书写,折射出法国左派政治日益深化的危机,和左右翼社会改革双双陷入困境的现实,还有电影人不断调整角度以期介入现实的实践.
在后柏林墙时代的德语电影中,柏林学派已逐渐成为最具学术魅力的一个标签.20世纪90年代以降,德国电影在处理德国分裂的历史方面大致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在柏林墙倒塌后回望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时期,二是面对民主德国的消逝和社会转型,展现个体如何与全新的时代共处.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中,柏林学派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和美学理想成了一种与同时代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某种程度上,这种“反叛”代表的正是对单向度的、静止的历史叙事的拒绝与抗争.
美国恐怖电影的特定主题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的隐性症候外化为银幕上的可怖现实,通过鬼怪恐怖片、边境恐怖片、经济恐怖片、鬼屋恐怖片、家庭入侵恐怖片、伪纪录恐怖片、桌面恐怖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极端方式映射了当代美国的社会思潮,发掘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压力与文化上的矛盾冲突,探析相关的创伤性记忆,捕捉现实社会中的噩梦,同时也喻示边缘人群和被剥夺者遭受的身心侵害,发挥社会警示与批判功能.
印度是全球不容忽视的重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却因其深远的历史因素和复杂的社会构成,至今仍存在种姓这一社会等级现象.印度共和国成立后,种姓制度被依法废止,但种姓因素依然沿袭进了当下社会肌理中,并顽强地发挥作用.宝莱坞被认为忽视了达利特人(即“贱民”),但印度电影人一直在以作品观照达利特人所遭受的前现代处境,虽然数量不多.这些影片用镜头语言对种姓问题加以批判,发挥着时代和国家的平衡器作用,在镜语中传递美学的正义,促进这一问题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