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重要的是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促进其更好地教育学生。
一、端正认知
1.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是对身体、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要力求实事求是。教师应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要求自我。另外还要做到自我接受,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尽可能使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接近,避免用自己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成功快乐的起点,对保持心理健康十分有利。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理解别人。
2. 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影响教师不合理认知的有:(1)错误的职业观。认为教师职业负担重,回报少,社会的认可度低,对自己的职业不能认可或不喜欢。(2)错误的学生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自私、顽皮、自主性太强,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发展个体,对于他们的过失、错误或成长中的问题,容易产生急躁、懊恼的情绪。(3)错误的人才观。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高看一眼,忽略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甚至有些瞧不起,在不经意中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因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而产生,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
3. 继续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学习和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接受继续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识较广,信息来源途径也多,他们好奇心强,喜爱新事物,这对教师的知识领域是一个冲击,如果教师因循守旧,不乐于知识更新,会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影响交流,失去学生的尊重,所以参加继续教育是完善自我,树立自身形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寻求新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教师自信地面对工作,饱满的热情,平和的心态,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健康地发展。
二、自我调整
1. 控制情绪。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等情绪,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一是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尽可能不让那些消极因素控制自己,注意平衡自己的心理;二是以理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绪,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与教师的情绪密切相关。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善待他们,尊重他们;三是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四是注重陶冶情操,苦练“内功”。情感的可控程度与教师的修养和品格息息相关,平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2. 合理宣泄。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所以合理宣泄法比较实用,是自我调整的重要途径,试着通过各种方法把不良情绪表达、发泄出来。与朋友倾诉,交流谈心,表达痛苦和委屈,或愤恨之情。放松心情,参加旅游、看电影、下棋等娱乐活动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好办法。阅读书刊、挥毫泼墨、河边垂钓等怡情养性的活动,可以间接地舒缓压抑的情绪。特别是运动,对排除心理紧张和消极情绪十分有效。合理宣泄是教师心理挫折的一种“解药”,学会宣泄是教师维护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3. 学会放松。教师的职业压力人所共知。除了面对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压力,还要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一天工作下来,很多教师往往是身心疲惫。这时,学会放松至关重要,越是繁忙,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首先,教师应建立合理的期望目标,不要因为现实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沮丧、灰心,客观地分析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劣,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其次,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时,可以去游泳、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天,这样也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承受能力。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是我们紧张生活中的“润滑剂”和“调节剂”。
一、端正认知
1.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是对身体、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要力求实事求是。教师应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要求自我。另外还要做到自我接受,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尽可能使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接近,避免用自己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成功快乐的起点,对保持心理健康十分有利。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理解别人。
2. 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影响教师不合理认知的有:(1)错误的职业观。认为教师职业负担重,回报少,社会的认可度低,对自己的职业不能认可或不喜欢。(2)错误的学生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自私、顽皮、自主性太强,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发展个体,对于他们的过失、错误或成长中的问题,容易产生急躁、懊恼的情绪。(3)错误的人才观。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高看一眼,忽略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甚至有些瞧不起,在不经意中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因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而产生,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
3. 继续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学习和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接受继续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识较广,信息来源途径也多,他们好奇心强,喜爱新事物,这对教师的知识领域是一个冲击,如果教师因循守旧,不乐于知识更新,会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影响交流,失去学生的尊重,所以参加继续教育是完善自我,树立自身形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寻求新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教师自信地面对工作,饱满的热情,平和的心态,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健康地发展。
二、自我调整
1. 控制情绪。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等情绪,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一是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尽可能不让那些消极因素控制自己,注意平衡自己的心理;二是以理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绪,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与教师的情绪密切相关。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善待他们,尊重他们;三是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四是注重陶冶情操,苦练“内功”。情感的可控程度与教师的修养和品格息息相关,平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2. 合理宣泄。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所以合理宣泄法比较实用,是自我调整的重要途径,试着通过各种方法把不良情绪表达、发泄出来。与朋友倾诉,交流谈心,表达痛苦和委屈,或愤恨之情。放松心情,参加旅游、看电影、下棋等娱乐活动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好办法。阅读书刊、挥毫泼墨、河边垂钓等怡情养性的活动,可以间接地舒缓压抑的情绪。特别是运动,对排除心理紧张和消极情绪十分有效。合理宣泄是教师心理挫折的一种“解药”,学会宣泄是教师维护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3. 学会放松。教师的职业压力人所共知。除了面对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压力,还要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一天工作下来,很多教师往往是身心疲惫。这时,学会放松至关重要,越是繁忙,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首先,教师应建立合理的期望目标,不要因为现实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沮丧、灰心,客观地分析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劣,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其次,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时,可以去游泳、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天,这样也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承受能力。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是我们紧张生活中的“润滑剂”和“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