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搜救1:典型病例
病例1:总算暂时保住了性命
两周前,记者在北京人民医院采访时遇到一位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据家人介绍,1小时前他在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疼痛呈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并呕吐过两次。其患糖尿病已经12年,合并高血压和心绞痛6年,虽然一直口服药物治疗,但“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100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进一步检查心肌酶升高。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过溶栓治疗 (发病6小时内)、吸氧、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和胰岛素等综合治疗,病情基本稳定,总算保住了性命。
病例2:悲剧就这样悄悄降临
日前,56岁的赵先生刚吃过年饭就突感胸闷、呼吸困难,自行含硝酸甘油1片未见好转,2小时后当家人发现时赶忙呼叫120,但待救护车赶来,赵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据了解,赵先生有高血压病史16年,血压最高时达 160/100毫米汞柱,但未作规律性治疗。5年前又患上了糖尿病,虽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由于吸烟(30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最多时每次能暍八九两白酒),不注意控制饮食,血糖一直没能达标。
据急诊医生介绍,像上述这样的心肌梗死患者,平均每天都会接诊十几例,遇到节假日甚至能接诊几十例,其中很多都是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受损的病人。
就这两个病例,著名心脏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其实,95%的心肌梗死都是可以预测的,关键要掌握这一疾病发作的8个因素。他说,这8个可预测因素包括:①血脂异常,特别是胆固醇的问题:②吸烟;③血糖偏高;④高血压;⑤腹型肥胖;⑥缺少运动;⑦饮食缺乏蔬菜和水果;⑧精神紧张。胡教授说,如果病友真正能够消除这些因素,65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不得心肌梗死。
胡教授还指出,为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最应该告诉病友的就是一个“早”字,一是早发现,二是早救治。
大搜救2 就医指南
据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王增武医师介绍,糖尿病患者经内分泌科医生全面检查后,一般建议患者每半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因为糖尿病会引起全身微血管及神经系统的病变,从而引起糖尿病患者痛阈增高,经常会发生无痛性心绞痛而患者不能察觉。所以,更应经常,及时地到心脏内科就医。具体可参考下面的就医流程图:
大搜救3 诊断篇
胡大一教授认为,心前区疼痛或沉闷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有这种情况的患者比较容易察觉,医生也容易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少数糖心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不典型,不但患者常掉以轻心,即使是医生也易误诊,从而延误了疾病的及时医治。所以,人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不典型冠心病的症状,以提高警惕,做到早防、早治。
1. 心绞痛部位发生在胸部以外,表现为头痛、牙痛、咽痛、肩痛、腿痛,常需要与相应器官所致不适相鉴别。
2.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等胃肠道症状,特别是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
3.有些“糖心病”(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无胸痛发作,仅表现为房颤、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或以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衰表现为首发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冠心病较少的一种类型。
4.少数“糖心病”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仅出现脑血管病的表现,如头晕、肢体瘫痪、突然意识丧失和抽搐等脑循环障碍。
5.若冠心病同时合并其他急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外科急症,即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亦常被掩盖症状。
6.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记忆减退,感觉迟纯,对症状又不善表达,易被家人及医生忽视,所以,在给老年人做相关检查时,别忘了做一个常规心电图。
大搜救4 预防篇
胡教授指出,预防“糖心病”要在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达标的同时,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要坚持做好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其中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不吸烟,吸烟有百害无一利;二是管住嘴,病从口入,传染病从口入,非传染病也是从口入;第三是迈开腿,走路是最经济有效的运动。要改变”出门就打的,进楼找电梯”的不良生活习惯。第二个基本点是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肥胖、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其发病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缺少运动和饮食过度,热量摄取过多和饮食不合理,导致代谢综合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主要体现在疾病预防的前移,不要等得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再去预防。其次在此阶段改变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其成本效益最为合理。
针对“糖心病”的发生、发展特点,胡教授呼吁加强“心病”的预防,要层层设防,阻断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他认为需要构建四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防发病,即做好一级预防。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首先要改变传统医疗实践和模式,认识“上医治未病”这一真理。他指出:“目前我们用过多的力量去针对疾病下游,虽然介入治疗及搭桥等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只能针对已到晚期或有严重后果的情况。我们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疾病的上游,强调预防。”其次要组建多学科的联盟。过去,高血压学术会只管高血压,糖尿病学术会只管糖尿病。这一情况已不适合在一个人身上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情况。只有多学科的联合行动,齐抓共管,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治理多重危险因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条防线是防事件。即已发病的患者,能不能让他长期稳定,不出现心肌梗死?其中稳定斑块、抗栘治疗是防事件的关键,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既可发挥降脂以外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又可以改善内皮细胞,抗炎症。
第三条防线是防后果。如果出现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地、用科学的手段规范地救治患者。无论是溶栓还是介入治疗,都要强调时间。
第四条防线是防复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成功挽救病人后,做好二级预防,防止再次发生梗死,防止意外死亡,减慢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大搜救5 治疗篇
王增武医师指出,“糖心病”的治疗应根据病变程度区别对待,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早期采用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治疗以控制糖尿病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首要措施。
2.治疗血压和血脂异常。控制血压时,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国为这类药手不仅在控制血压面疗效较好。而且可以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冠脉供血;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又是冠心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控制血脂时,应以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如血脂康,力普妥等)为主。
3.针对“糖心病”的内科治疗。应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比如:钙离子拮抗剂(合心爽)可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硝酸盐制剂(欣康)可扩张静脉;此外,如无禁忌症应眼用阿斯匹林,因为阿斯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 4.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一般医生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做冠状动脉造影,了解病变的位置及程度,然后再通过血管把心脏支架放入冠状动脉里面,撑开血管狭窄的病变部位,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支架植入只是“姑息疗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如果血管撑开后不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很容易发生再狭窄。
5.外科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病变较多时,可实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该手术是在腿部、胸部、上臂取一段自身的血管,把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连接起来,来供应心脏的血液。该手术再陕窄率比较低,一般10年之内不易复发。
大搜救6 饮食篇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陈伟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采取饮食治疗时,应采用“低脂限糖”饮食,调整身体状况,达到降糖、保心的目的。
限糖
所谓“限糖”,无非是生活中少用单糖。同时,在控制碳水化合物 (糖类)总量的基础上,避免进食血糖指数过高的食物,尽可能多选择血糖指数偏低的食物。限糖的同时,还要避免高盐饮食。
低脂饮食
限制每日食物中总脂肪的摄入量,同时提高摄入脂肪的质量。饱和脂肪酸容易破坏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建议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7%。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甚至具有减肥、降糖的作用,建议摄入量占每日总热量的15%,常见于橄榄油、山茶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但这些“优质”脂肪摄入太多也会增加体重,并非多多益善。此外,无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凡是在正常室温中变成固体的都含有高量的反式不饱和脂肪或饱和脂肪,例如各种肉类、牛油、人造奶油、橄榄油,均对人体有害处。
警惕看不见的脂肪
很多患者都认为只有烹调用油才是膳食脂肪的惟一来源,从而片面地认为炒菜少用油就算是限制脂肪了。其实,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根据其存在方式,可以分为看得见的脂肪和看不见的脂肪。
看得见的脂肪:是指人们从感官上就知道含油多的食品,如动物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以及动物外皮 (如鸡皮、鸭皮)等食物,要限制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看不见的脂肪:像肉类、蛋类、奶制品、动物内脏、豆制品、还有硬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均含有较多量的脂肪,即便是谷类,蔬菜,也含有微量的脂肪。这些看不见的脂肪恰恰是人们容易过量食入的,肥胖由此产生。例如20粒花生米或40颗瓜子、两个核桃基本上相当于10克纯油脂 (约1勺油)的含脂量。
由此可见,不但炒菜要少放油,还要特别注意那些隐藏起来的脂肪。烹调中一定要注意用油量,每日烹调用油应低于20克。如果您习惯吃沙拉,则要注意沙拉酱不要放得太多,有人喜欢吃火腿或鸡蛋沙拉,这也会增加脂肪或蛋白质的摄入。还有人喜欢吃烧烤食物或用微波炉烹调,这时应将肉类表面的油脂控完后再吃。以上种种生活健康知识需要病友在生活实践中逐渐体会和摸索,切断各种额外脂肪的摄入途径,就能有效保护“负担过重”的心血管,最终赢得健康。
胡大一教授认为,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运动是非药物治疗的基石。运动可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同时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加速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比例,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或逆转血管硬化。
运动方式选择
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各种类型的运动中,以有氧代谢运动的效果最佳。常见的种类包括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爬山、太极拳、健身舞、健身操等。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快走是最安全的运动项目,它可获得理想的耐力,也不会损伤骨骼和肌肉。快走的速度为80—100米/分,每次至少20分钟,每周 3~5次;一般认为每周的总运动量为20英里时训练作用最大,可运用计步器来粗略评价运动量的多少,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平均每日保持在10000步左右为佳。快走时应保持心率最大值的50%~70%,最大心率 =220—年龄。爬山也是良好的运动方式,对恢复血管的弹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视心脏病的严重程度量力而行。运动应循序渐进,每次运动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运动后要做放松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时放松整理活动不充分是造成锻炼意外最常见的原因。
运动时间选择
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因为这是血糖偏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往往不必加餐,且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较低。
运动的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在运动中猝死的发生率很低,同时运动者的死亡率低于不运动者,从整体上看,运动是安全、有益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运动前应全面评价糖尿病所造成的器官损害、心功能的状况、有没有未控制的心绞痛、有没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对于存在以上情况的患者应根据运动危险分类由医生制定运动方案。必要时应首先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评价最大心率和心功能容量,结合临床开出运动处方。对于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明显血压升高(收缩压>20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110毫米汞柱)、心功能不良、血糖明显波动的病人,应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锻炼。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前区不适、胸痛、过度疲惫、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同时应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大搜救8 中医点拨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仝小林主任医师认为:糖尿病性冠心病大都出现在消渴病中后期的虚、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大便干燥、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薄黄、脉细数或脉弦细等。
对于糖尿病性冠心病的防治,中医从消渴病的瘀血病机出发,把活血化瘀通络作为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由于消渴病之始,可由气滞而瘀、热伤络脉而瘀、津亏致瘀等因素导致络脉瘀阻的存在,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致瘀的因素越来越多,瘀的症状也就越来越重。所以活血化瘀通络治疗有独立于血糖控制之外的保护血管作用。仝教授主张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断糖尿病,就应开始使用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如复方丹参滴丸、水蛭粉等,并长期服用下去。
另外,仝教授还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肥胖和消瘦型两大类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开出两个经验方:
验方一:适用于肥胖患者,具有减肥、调脂、降糖、降压等作用。
全瓜蒌30克、清夏10克、云苓 30克、黄连3克、川芎10克、降香 10克、地龙10克、丹参15克、决明子20克、生山楂20克、生大黄3克、太子参10克。
验方二:适用于消瘦患者,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作用。
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南沙参30克、黄连3克、水蛭3克、川芎10克、降香10克、生大黄3克。
以上两方每天1付、早晚饭后温服,可连续服用2—3个月。(特别提示: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处方。)
大搜救9 最新动态
据王增武医师介绍,目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最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心血管病领域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二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冠心病,其血糖控制的最佳范围和方法。
1.心血管病领域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提高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糖尿病10年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很高,因而被称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即刻或远期死亡率都显著升高,所以需要更为强化的预防策略。这些观念的更新使心血管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必将促进对这类疾病治疗和管理的力度。
2.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
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糖尿病患者预防冠心病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一般认为血糖控制的目标值应在6.0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 7.8mmol/L以下,HbA1c控制在6.5%以下。同时,这些患者应该加强血糖监测,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病例1:总算暂时保住了性命
两周前,记者在北京人民医院采访时遇到一位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据家人介绍,1小时前他在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疼痛呈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并呕吐过两次。其患糖尿病已经12年,合并高血压和心绞痛6年,虽然一直口服药物治疗,但“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100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进一步检查心肌酶升高。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过溶栓治疗 (发病6小时内)、吸氧、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和胰岛素等综合治疗,病情基本稳定,总算保住了性命。
病例2:悲剧就这样悄悄降临
日前,56岁的赵先生刚吃过年饭就突感胸闷、呼吸困难,自行含硝酸甘油1片未见好转,2小时后当家人发现时赶忙呼叫120,但待救护车赶来,赵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据了解,赵先生有高血压病史16年,血压最高时达 160/100毫米汞柱,但未作规律性治疗。5年前又患上了糖尿病,虽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由于吸烟(30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最多时每次能暍八九两白酒),不注意控制饮食,血糖一直没能达标。
据急诊医生介绍,像上述这样的心肌梗死患者,平均每天都会接诊十几例,遇到节假日甚至能接诊几十例,其中很多都是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受损的病人。
就这两个病例,著名心脏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其实,95%的心肌梗死都是可以预测的,关键要掌握这一疾病发作的8个因素。他说,这8个可预测因素包括:①血脂异常,特别是胆固醇的问题:②吸烟;③血糖偏高;④高血压;⑤腹型肥胖;⑥缺少运动;⑦饮食缺乏蔬菜和水果;⑧精神紧张。胡教授说,如果病友真正能够消除这些因素,65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不得心肌梗死。
胡教授还指出,为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最应该告诉病友的就是一个“早”字,一是早发现,二是早救治。
大搜救2 就医指南
据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王增武医师介绍,糖尿病患者经内分泌科医生全面检查后,一般建议患者每半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因为糖尿病会引起全身微血管及神经系统的病变,从而引起糖尿病患者痛阈增高,经常会发生无痛性心绞痛而患者不能察觉。所以,更应经常,及时地到心脏内科就医。具体可参考下面的就医流程图:
大搜救3 诊断篇
胡大一教授认为,心前区疼痛或沉闷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有这种情况的患者比较容易察觉,医生也容易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少数糖心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不典型,不但患者常掉以轻心,即使是医生也易误诊,从而延误了疾病的及时医治。所以,人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不典型冠心病的症状,以提高警惕,做到早防、早治。
1. 心绞痛部位发生在胸部以外,表现为头痛、牙痛、咽痛、肩痛、腿痛,常需要与相应器官所致不适相鉴别。
2.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等胃肠道症状,特别是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
3.有些“糖心病”(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无胸痛发作,仅表现为房颤、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或以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衰表现为首发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冠心病较少的一种类型。
4.少数“糖心病”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仅出现脑血管病的表现,如头晕、肢体瘫痪、突然意识丧失和抽搐等脑循环障碍。
5.若冠心病同时合并其他急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外科急症,即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亦常被掩盖症状。
6.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记忆减退,感觉迟纯,对症状又不善表达,易被家人及医生忽视,所以,在给老年人做相关检查时,别忘了做一个常规心电图。
大搜救4 预防篇
胡教授指出,预防“糖心病”要在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达标的同时,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要坚持做好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其中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不吸烟,吸烟有百害无一利;二是管住嘴,病从口入,传染病从口入,非传染病也是从口入;第三是迈开腿,走路是最经济有效的运动。要改变”出门就打的,进楼找电梯”的不良生活习惯。第二个基本点是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肥胖、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其发病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缺少运动和饮食过度,热量摄取过多和饮食不合理,导致代谢综合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主要体现在疾病预防的前移,不要等得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再去预防。其次在此阶段改变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其成本效益最为合理。
针对“糖心病”的发生、发展特点,胡教授呼吁加强“心病”的预防,要层层设防,阻断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他认为需要构建四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防发病,即做好一级预防。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首先要改变传统医疗实践和模式,认识“上医治未病”这一真理。他指出:“目前我们用过多的力量去针对疾病下游,虽然介入治疗及搭桥等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只能针对已到晚期或有严重后果的情况。我们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疾病的上游,强调预防。”其次要组建多学科的联盟。过去,高血压学术会只管高血压,糖尿病学术会只管糖尿病。这一情况已不适合在一个人身上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情况。只有多学科的联合行动,齐抓共管,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治理多重危险因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条防线是防事件。即已发病的患者,能不能让他长期稳定,不出现心肌梗死?其中稳定斑块、抗栘治疗是防事件的关键,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既可发挥降脂以外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又可以改善内皮细胞,抗炎症。
第三条防线是防后果。如果出现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地、用科学的手段规范地救治患者。无论是溶栓还是介入治疗,都要强调时间。
第四条防线是防复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成功挽救病人后,做好二级预防,防止再次发生梗死,防止意外死亡,减慢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大搜救5 治疗篇
王增武医师指出,“糖心病”的治疗应根据病变程度区别对待,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早期采用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治疗以控制糖尿病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首要措施。
2.治疗血压和血脂异常。控制血压时,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国为这类药手不仅在控制血压面疗效较好。而且可以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冠脉供血;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又是冠心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控制血脂时,应以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如血脂康,力普妥等)为主。
3.针对“糖心病”的内科治疗。应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比如:钙离子拮抗剂(合心爽)可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硝酸盐制剂(欣康)可扩张静脉;此外,如无禁忌症应眼用阿斯匹林,因为阿斯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 4.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一般医生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做冠状动脉造影,了解病变的位置及程度,然后再通过血管把心脏支架放入冠状动脉里面,撑开血管狭窄的病变部位,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支架植入只是“姑息疗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如果血管撑开后不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很容易发生再狭窄。
5.外科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病变较多时,可实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该手术是在腿部、胸部、上臂取一段自身的血管,把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连接起来,来供应心脏的血液。该手术再陕窄率比较低,一般10年之内不易复发。
大搜救6 饮食篇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陈伟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采取饮食治疗时,应采用“低脂限糖”饮食,调整身体状况,达到降糖、保心的目的。
限糖
所谓“限糖”,无非是生活中少用单糖。同时,在控制碳水化合物 (糖类)总量的基础上,避免进食血糖指数过高的食物,尽可能多选择血糖指数偏低的食物。限糖的同时,还要避免高盐饮食。
低脂饮食
限制每日食物中总脂肪的摄入量,同时提高摄入脂肪的质量。饱和脂肪酸容易破坏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建议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7%。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甚至具有减肥、降糖的作用,建议摄入量占每日总热量的15%,常见于橄榄油、山茶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但这些“优质”脂肪摄入太多也会增加体重,并非多多益善。此外,无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凡是在正常室温中变成固体的都含有高量的反式不饱和脂肪或饱和脂肪,例如各种肉类、牛油、人造奶油、橄榄油,均对人体有害处。
警惕看不见的脂肪
很多患者都认为只有烹调用油才是膳食脂肪的惟一来源,从而片面地认为炒菜少用油就算是限制脂肪了。其实,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根据其存在方式,可以分为看得见的脂肪和看不见的脂肪。
看得见的脂肪:是指人们从感官上就知道含油多的食品,如动物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以及动物外皮 (如鸡皮、鸭皮)等食物,要限制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看不见的脂肪:像肉类、蛋类、奶制品、动物内脏、豆制品、还有硬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均含有较多量的脂肪,即便是谷类,蔬菜,也含有微量的脂肪。这些看不见的脂肪恰恰是人们容易过量食入的,肥胖由此产生。例如20粒花生米或40颗瓜子、两个核桃基本上相当于10克纯油脂 (约1勺油)的含脂量。
由此可见,不但炒菜要少放油,还要特别注意那些隐藏起来的脂肪。烹调中一定要注意用油量,每日烹调用油应低于20克。如果您习惯吃沙拉,则要注意沙拉酱不要放得太多,有人喜欢吃火腿或鸡蛋沙拉,这也会增加脂肪或蛋白质的摄入。还有人喜欢吃烧烤食物或用微波炉烹调,这时应将肉类表面的油脂控完后再吃。以上种种生活健康知识需要病友在生活实践中逐渐体会和摸索,切断各种额外脂肪的摄入途径,就能有效保护“负担过重”的心血管,最终赢得健康。
胡大一教授认为,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运动是非药物治疗的基石。运动可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同时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加速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比例,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或逆转血管硬化。
运动方式选择
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各种类型的运动中,以有氧代谢运动的效果最佳。常见的种类包括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爬山、太极拳、健身舞、健身操等。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快走是最安全的运动项目,它可获得理想的耐力,也不会损伤骨骼和肌肉。快走的速度为80—100米/分,每次至少20分钟,每周 3~5次;一般认为每周的总运动量为20英里时训练作用最大,可运用计步器来粗略评价运动量的多少,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平均每日保持在10000步左右为佳。快走时应保持心率最大值的50%~70%,最大心率 =220—年龄。爬山也是良好的运动方式,对恢复血管的弹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视心脏病的严重程度量力而行。运动应循序渐进,每次运动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运动后要做放松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时放松整理活动不充分是造成锻炼意外最常见的原因。
运动时间选择
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因为这是血糖偏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往往不必加餐,且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较低。
运动的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在运动中猝死的发生率很低,同时运动者的死亡率低于不运动者,从整体上看,运动是安全、有益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运动前应全面评价糖尿病所造成的器官损害、心功能的状况、有没有未控制的心绞痛、有没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对于存在以上情况的患者应根据运动危险分类由医生制定运动方案。必要时应首先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评价最大心率和心功能容量,结合临床开出运动处方。对于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明显血压升高(收缩压>20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110毫米汞柱)、心功能不良、血糖明显波动的病人,应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锻炼。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前区不适、胸痛、过度疲惫、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同时应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大搜救8 中医点拨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仝小林主任医师认为:糖尿病性冠心病大都出现在消渴病中后期的虚、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大便干燥、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薄黄、脉细数或脉弦细等。
对于糖尿病性冠心病的防治,中医从消渴病的瘀血病机出发,把活血化瘀通络作为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由于消渴病之始,可由气滞而瘀、热伤络脉而瘀、津亏致瘀等因素导致络脉瘀阻的存在,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致瘀的因素越来越多,瘀的症状也就越来越重。所以活血化瘀通络治疗有独立于血糖控制之外的保护血管作用。仝教授主张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断糖尿病,就应开始使用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如复方丹参滴丸、水蛭粉等,并长期服用下去。
另外,仝教授还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肥胖和消瘦型两大类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开出两个经验方:
验方一:适用于肥胖患者,具有减肥、调脂、降糖、降压等作用。
全瓜蒌30克、清夏10克、云苓 30克、黄连3克、川芎10克、降香 10克、地龙10克、丹参15克、决明子20克、生山楂20克、生大黄3克、太子参10克。
验方二:适用于消瘦患者,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作用。
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南沙参30克、黄连3克、水蛭3克、川芎10克、降香10克、生大黄3克。
以上两方每天1付、早晚饭后温服,可连续服用2—3个月。(特别提示: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处方。)
大搜救9 最新动态
据王增武医师介绍,目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最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心血管病领域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二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冠心病,其血糖控制的最佳范围和方法。
1.心血管病领域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提高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糖尿病10年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很高,因而被称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即刻或远期死亡率都显著升高,所以需要更为强化的预防策略。这些观念的更新使心血管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必将促进对这类疾病治疗和管理的力度。
2.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
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糖尿病患者预防冠心病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一般认为血糖控制的目标值应在6.0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 7.8mmol/L以下,HbA1c控制在6.5%以下。同时,这些患者应该加强血糖监测,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