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今建筑业面临强大竞争的背景下,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管理尤为重要,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生产出合格工程产品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一些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存在问题,造成企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社会信誉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项目管理如何实现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当前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
一、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管理模式落后
每一个企业都有其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理念,在借鉴别的企业好的管理办法的同时,要结合本企业的文化加以消化吸收,而不能照抄照搬。我们以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总体目标来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不管三级管理也好,二级管理也好,都是在总的目标前提下的一种管理形式。如果人的观念、人的行为、人的责任不转变,再合理的管理流程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者,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环境、资源相对应,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进行动态调整。
2、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3、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水利水电工程同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一样,需要占有市场,而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是因招标及评标不合理现象,这有待于社会去改进。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生产成本的加大,这就要求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效益,使自己的工程“价廉物美”,适应市场竞争。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抓好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为目的。项目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和完善以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期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项目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目标管理”上。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各种指标和评价应该用数字说话,定量考核比定性考核要更加有说服力。如果责任到位了,每个人都会明确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责任和位置;奖罚到位了,每个人都会知道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利害关系,他的思想观念就不能不改,其行为不能不转变,否则就要被淘汰。
项目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其重点就是各项目标确定后据此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以实现目标。而许多项目部不是以合同和业主的目标去配备资源,而是以自己的资源去安排施工,最终的结果就是工期滞后,成本加大。项目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实现项目管理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奖罚、监管体系的到位和有效。
加强制度建设
由于水电施工企业项目部分散。流动性强,缺乏刚性、量化的生产规划指标,生产责任的考核操作性较差,投入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事故隐患本身的隐蔽性和预测的困难,致使日常管理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各种生产事故的发生。制度建设是基础的,文化是补充、人才是关键。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境是实现大水利施工人才的保证,是充分利用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是长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党派学习过程,具有特色的企业的经营理念、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和企业形象,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优秀的文化意识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水电施工企业管理控制的根本保证。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是适应新形势的必要条件。标准化工作符合了这一时代潮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施工管理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以广大党员干部骨干为支撑,不断提升自身与集体的能力,以点带面,形成辐射状控制网络,纲举目张,绩效考核。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面控制、全过程控制。
加强创新工作
3.1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地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短缺经济时期,不愁劳动对象;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将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劳动工具,采用的是技术含量高、产量大的新设备、器具,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凝结就越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促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结合,充分发挥并适应其发展。
3.2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3观念的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总之,明确工作方向,提高工作的想法,密切注意加强自身建设,是发展的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施工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水利要求和规则的生存,必须得遵循客观规律。在管理控制上,力求做到:胸中有法(有條不紊)、心中有数(精打细算)、手中有物(装备过硬)、身后有功(快速高效)、业内有名(树立品牌)。在施工管理控制意识上,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持续提高,顾客满意。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2007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R].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
[3]邵江海,孟国荣.对建筑施工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生产出合格工程产品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一些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存在问题,造成企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社会信誉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项目管理如何实现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当前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
一、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管理模式落后
每一个企业都有其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理念,在借鉴别的企业好的管理办法的同时,要结合本企业的文化加以消化吸收,而不能照抄照搬。我们以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总体目标来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不管三级管理也好,二级管理也好,都是在总的目标前提下的一种管理形式。如果人的观念、人的行为、人的责任不转变,再合理的管理流程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者,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环境、资源相对应,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进行动态调整。
2、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3、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水利水电工程同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一样,需要占有市场,而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是因招标及评标不合理现象,这有待于社会去改进。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生产成本的加大,这就要求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效益,使自己的工程“价廉物美”,适应市场竞争。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抓好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为目的。项目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和完善以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期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项目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目标管理”上。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各种指标和评价应该用数字说话,定量考核比定性考核要更加有说服力。如果责任到位了,每个人都会明确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责任和位置;奖罚到位了,每个人都会知道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利害关系,他的思想观念就不能不改,其行为不能不转变,否则就要被淘汰。
项目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其重点就是各项目标确定后据此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以实现目标。而许多项目部不是以合同和业主的目标去配备资源,而是以自己的资源去安排施工,最终的结果就是工期滞后,成本加大。项目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实现项目管理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奖罚、监管体系的到位和有效。
加强制度建设
由于水电施工企业项目部分散。流动性强,缺乏刚性、量化的生产规划指标,生产责任的考核操作性较差,投入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事故隐患本身的隐蔽性和预测的困难,致使日常管理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各种生产事故的发生。制度建设是基础的,文化是补充、人才是关键。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境是实现大水利施工人才的保证,是充分利用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是长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党派学习过程,具有特色的企业的经营理念、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和企业形象,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优秀的文化意识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水电施工企业管理控制的根本保证。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是适应新形势的必要条件。标准化工作符合了这一时代潮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施工管理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以广大党员干部骨干为支撑,不断提升自身与集体的能力,以点带面,形成辐射状控制网络,纲举目张,绩效考核。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面控制、全过程控制。
加强创新工作
3.1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地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短缺经济时期,不愁劳动对象;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将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劳动工具,采用的是技术含量高、产量大的新设备、器具,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凝结就越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促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结合,充分发挥并适应其发展。
3.2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3观念的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总之,明确工作方向,提高工作的想法,密切注意加强自身建设,是发展的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施工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水利要求和规则的生存,必须得遵循客观规律。在管理控制上,力求做到:胸中有法(有條不紊)、心中有数(精打细算)、手中有物(装备过硬)、身后有功(快速高效)、业内有名(树立品牌)。在施工管理控制意识上,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持续提高,顾客满意。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2007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R].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
[3]邵江海,孟国荣.对建筑施工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