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深刻理解“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文章运用“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体系的建立、职业能力的分析、教材的选择及编写、课程资源的开放、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大胆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育模式 护理学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蔡秀芳(1965-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外科临床护理。(河北 唐山 063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140-01
随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行动导向教育模式”①来指导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护理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护理人员满足护理对象需求最重要的护理活动。以“行动导向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师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使护理教育符合新世纪的要求。本人对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教育模式”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些设想。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源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讨论,这对其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双元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上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确定了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
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能力和评价的宗旨②。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培养目标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学科的主干和核心课程,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护理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基础护理的内容有较深的认识。它以医学基础课程、健康评估及其他自然、人文、社会学科为基础,是进一步学习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的基础。它以人为本,护理程序为框架,就业为导向,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做到教学做一体化③。该课程以引导学生认识护理学、护理专业和满足护理服务对象身、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展示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基本技能与原理,并通过对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整合,帮助学生认识护理学科的专业价值。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关爱和照顾护理对象的综合职业能力④。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其内容包括专业能力(即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方法能力(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三方面)。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通过行动导向教
学模式的学习领域⑤来实现这些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
护理学基础课程应依据护理专业中基础护理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总体设计思路以分解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围绕健康问题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础护理概论和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基础护理整体的认识,熟练掌握护理基本技能的操作。
(一)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编制优质的教学计划
所谓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良好的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课程小组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获得综合职業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示教—练习—考核的传统方法,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计划是按着学科体系编制的,模式基本是固定不变的三段式,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德国“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发展职业教育的标准来看,要对教学计划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等进行重大变革。要根据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学生的背景知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编制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教学计划。
(二)在系统分析课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选编新教材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工作领域是基础护理,工作任务是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了解,能分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范围和内容。所以选用教材应与临床需求内容接轨,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临床上新的护理内容。而且要做到文字简练,条理清晰,对学生能够理解的理论内容可只列出提纲,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编写操作性内容时多采用实物、真实场景的照片,做到直观真实,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教材应具备反映职业院校护理学基础特点,适量介绍护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同时尽量与相关学科有机交融;教材顺序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避免与前期课程的重复,并与后续课程衔接。
(三)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力度,优化教学基本条件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吻合。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在原有实训手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适合本课程的实训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进一步开发仿真训练的病例库,增加仿真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加强与教学医院的合作,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提高综合能力,尤其是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教学条件方面要调整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增加现场指导教师的人数;而且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经验,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能很好地完成课堂和临床带教工作;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实训基地,大量的仿真模型及便捷的教学医院,以满足学生的临床学习需要,实现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四)变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改进评价措施
教学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心、手、脑并用的职业活动为基础,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课内外结合,课堂上尽量短时间讲授各章节的重点与难点,有意识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自成体系的知识、理论及技能。积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以小组为单位的病例分析方法、角色扮演方法、模拟情境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⑥。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改革考核制度,做到考核方式多样化,如闭卷、开卷、作业、出勤及平时表现等。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其分析、应用及综合能力。减少靠记忆就能回答的题目,加大一些只有通过将各章节内容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做出正确答案的试题。这样,不仅考核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告诉学生今后应当如何学习。
教学评价主要进行过程评价,同时结合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其中目标评价主要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评价学生的知识点、技能和沟通等方面,力求体现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评价同步进行,对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技能操作等进行综合评分。
[注释]
①辛志萍.行动导向教学课件制作原则[J].工会论坛,2008(4):129.
②③⑤廖树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44,44.
④李步真.“行动导向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114.
⑥陈慧敏,史平,等.以病例为引导的问题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6(1):65.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育模式 护理学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蔡秀芳(1965-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外科临床护理。(河北 唐山 063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140-01
随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行动导向教育模式”①来指导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护理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护理人员满足护理对象需求最重要的护理活动。以“行动导向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师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使护理教育符合新世纪的要求。本人对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教育模式”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些设想。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源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讨论,这对其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双元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上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确定了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
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能力和评价的宗旨②。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培养目标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学科的主干和核心课程,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护理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基础护理的内容有较深的认识。它以医学基础课程、健康评估及其他自然、人文、社会学科为基础,是进一步学习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的基础。它以人为本,护理程序为框架,就业为导向,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做到教学做一体化③。该课程以引导学生认识护理学、护理专业和满足护理服务对象身、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展示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基本技能与原理,并通过对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整合,帮助学生认识护理学科的专业价值。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关爱和照顾护理对象的综合职业能力④。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其内容包括专业能力(即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方法能力(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三方面)。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通过行动导向教
学模式的学习领域⑤来实现这些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
护理学基础课程应依据护理专业中基础护理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总体设计思路以分解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围绕健康问题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础护理概论和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基础护理整体的认识,熟练掌握护理基本技能的操作。
(一)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编制优质的教学计划
所谓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良好的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课程小组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获得综合职業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示教—练习—考核的传统方法,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计划是按着学科体系编制的,模式基本是固定不变的三段式,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德国“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发展职业教育的标准来看,要对教学计划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等进行重大变革。要根据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学生的背景知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编制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教学计划。
(二)在系统分析课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选编新教材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工作领域是基础护理,工作任务是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了解,能分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范围和内容。所以选用教材应与临床需求内容接轨,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临床上新的护理内容。而且要做到文字简练,条理清晰,对学生能够理解的理论内容可只列出提纲,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编写操作性内容时多采用实物、真实场景的照片,做到直观真实,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教材应具备反映职业院校护理学基础特点,适量介绍护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同时尽量与相关学科有机交融;教材顺序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避免与前期课程的重复,并与后续课程衔接。
(三)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力度,优化教学基本条件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吻合。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在原有实训手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适合本课程的实训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进一步开发仿真训练的病例库,增加仿真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加强与教学医院的合作,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提高综合能力,尤其是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教学条件方面要调整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增加现场指导教师的人数;而且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经验,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能很好地完成课堂和临床带教工作;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实训基地,大量的仿真模型及便捷的教学医院,以满足学生的临床学习需要,实现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四)变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改进评价措施
教学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心、手、脑并用的职业活动为基础,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课内外结合,课堂上尽量短时间讲授各章节的重点与难点,有意识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自成体系的知识、理论及技能。积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以小组为单位的病例分析方法、角色扮演方法、模拟情境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⑥。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改革考核制度,做到考核方式多样化,如闭卷、开卷、作业、出勤及平时表现等。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其分析、应用及综合能力。减少靠记忆就能回答的题目,加大一些只有通过将各章节内容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做出正确答案的试题。这样,不仅考核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告诉学生今后应当如何学习。
教学评价主要进行过程评价,同时结合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其中目标评价主要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评价学生的知识点、技能和沟通等方面,力求体现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评价同步进行,对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技能操作等进行综合评分。
[注释]
①辛志萍.行动导向教学课件制作原则[J].工会论坛,2008(4):129.
②③⑤廖树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44,44.
④李步真.“行动导向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114.
⑥陈慧敏,史平,等.以病例为引导的问题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