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更关系着辅导员这个群体队伍的建设。本文主要以职业共同体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目的是想通过对职业共同体理论精华的借鉴,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
职业共同体;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这样的政策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本文力求在职业共同体的视角下,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入手,从而进一步将辅导员队伍推向职业化发展进程。
1 职业共同体与职业化发展
职业共同体即为拥有共同价值理念和职业责任的群体,这一职业群体构成明确,每个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这个群体中,各个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按照专业标准,界定共同体内部人员恰当或不恰当的行为,组织中存在专业准入或退出机制及标准,以此促进该职业的社会化。
每个职业共同体都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它是一种团结的组织形态,也是该职业团体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的基础,职业共同体中的培训背景、规范性可以使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增强,从而有效带动整个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进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为了满足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分工越来越细化,高校辅导员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2.1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杜维明先生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而且从更深程度来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还会使接受知识者形成一种独特的信仰和责任感,建立文化心理基础,发展更高的理想。”由此可见,高校教育不应只针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多的应是对学生人格、品德、能力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引导,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不同于普通专业教师的高校辅导员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在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日常的接触中用自身的人格与智慧魅力去感染学生。因此,辅导员的教育活动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特性也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更被看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之一。
2.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
Secretant曾经说过:“要想完善自己,就得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让自己完全适合自己的职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对自己形成明晰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的职责要求,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在对自我有了明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性格、专业特长、岗位需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得到教育对象和社会的认同,树立辅导员的职业自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职业理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通过专业组织维权,保障其自身权利的实现,增加职业归属感。
2.3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高校学生规模大幅扩大,造成了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事务工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必须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鉴于此,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必须走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这样,大量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长期经验积累的辅导员才更容易沉淀下来扎扎实实的推进这项工作,职业的稳定性会使这个职业团体的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加入这个较高职业美誉度的团体,从而真正使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專家化发展的方向。
3 职业共同体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启示
3.1 职业共同体视野下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成熟、稳固的职业共同体有两个显著的基础:明确的专业分工和群体集体意识。”从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要求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其专业背景与辅导员工作岗位并不相符。很多研究生都只是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进入高校的一块“跳板”,为的是日后转岗成为专业教师,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一种理想职业进行长期规划。因此辅导员的平均从业时间较短,经常是刚刚熟悉一轮工作流程就转入院系做专业教师了。同时辅导员隶属于不同院系,平时忙于手头工作,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形成共同的信仰,更不用培育深厚的情感基础,职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无法形成。这种职业组织的缺失导致辅导员自身对该职业认同度普遍偏低,无职业归属感。
3.2 职业共同体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启示
笔者结合多年的辅导员工作体会,认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解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帮助辅导员找到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将是一个趋势。
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应是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为共同信仰,在学生工作这一共同的职业背景下,形成一定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指导、服务和引领学生发展作为终极职业目标的一个群体的有机组合。
当然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专业组织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依托辅导员专业组织的优势,制定明确的职业标准,解决好辅导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如尽快明确辅导员晋升方向,建立相应的评审体系,确保其与同级别教师、行政人员的待遇一致等,以增强专职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归属感和成就感,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页。
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更关系着辅导员这个群体队伍的建设。本文主要以职业共同体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目的是想通过对职业共同体理论精华的借鉴,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
职业共同体;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这样的政策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本文力求在职业共同体的视角下,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入手,从而进一步将辅导员队伍推向职业化发展进程。
1 职业共同体与职业化发展
职业共同体即为拥有共同价值理念和职业责任的群体,这一职业群体构成明确,每个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这个群体中,各个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按照专业标准,界定共同体内部人员恰当或不恰当的行为,组织中存在专业准入或退出机制及标准,以此促进该职业的社会化。
每个职业共同体都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它是一种团结的组织形态,也是该职业团体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的基础,职业共同体中的培训背景、规范性可以使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增强,从而有效带动整个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进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为了满足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分工越来越细化,高校辅导员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2.1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杜维明先生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而且从更深程度来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还会使接受知识者形成一种独特的信仰和责任感,建立文化心理基础,发展更高的理想。”由此可见,高校教育不应只针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多的应是对学生人格、品德、能力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引导,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不同于普通专业教师的高校辅导员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在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日常的接触中用自身的人格与智慧魅力去感染学生。因此,辅导员的教育活动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特性也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更被看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之一。
2.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
Secretant曾经说过:“要想完善自己,就得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让自己完全适合自己的职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对自己形成明晰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的职责要求,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在对自我有了明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性格、专业特长、岗位需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得到教育对象和社会的认同,树立辅导员的职业自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职业理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通过专业组织维权,保障其自身权利的实现,增加职业归属感。
2.3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高校学生规模大幅扩大,造成了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事务工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必须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鉴于此,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必须走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这样,大量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长期经验积累的辅导员才更容易沉淀下来扎扎实实的推进这项工作,职业的稳定性会使这个职业团体的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加入这个较高职业美誉度的团体,从而真正使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專家化发展的方向。
3 职业共同体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启示
3.1 职业共同体视野下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成熟、稳固的职业共同体有两个显著的基础:明确的专业分工和群体集体意识。”从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要求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其专业背景与辅导员工作岗位并不相符。很多研究生都只是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进入高校的一块“跳板”,为的是日后转岗成为专业教师,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一种理想职业进行长期规划。因此辅导员的平均从业时间较短,经常是刚刚熟悉一轮工作流程就转入院系做专业教师了。同时辅导员隶属于不同院系,平时忙于手头工作,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形成共同的信仰,更不用培育深厚的情感基础,职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无法形成。这种职业组织的缺失导致辅导员自身对该职业认同度普遍偏低,无职业归属感。
3.2 职业共同体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启示
笔者结合多年的辅导员工作体会,认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解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帮助辅导员找到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将是一个趋势。
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应是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为共同信仰,在学生工作这一共同的职业背景下,形成一定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指导、服务和引领学生发展作为终极职业目标的一个群体的有机组合。
当然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专业组织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依托辅导员专业组织的优势,制定明确的职业标准,解决好辅导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如尽快明确辅导员晋升方向,建立相应的评审体系,确保其与同级别教师、行政人员的待遇一致等,以增强专职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归属感和成就感,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