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成“公害”,真正问题出在哪?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1978_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小学生减负”“课后三点半”等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这些都是长期被诟病的“老问题”,多年来反复治理却始终存在。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能是“头痛医头”的末端治理,而需要从源头上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将家长、學生从种种纠结中解放出来,重新树立对教育功能的价值认同。就此话题,记者近日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进行了深入交流。
  培训机构成“公害”,真正的问题出在学校教育
  记者:前些日子,教育部等四部门发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由于“减负”问题存在多年,学生负担过重成因复杂,专项治理“一阵风”的长期效果还是让人不敢放心。对这些校外培训机构,您怎么看?
  杨东平:这一轮的教育治理首先从课外培训开始,因为课外培训问题非常突出,绑架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公害”。
  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培训机构对学生负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稍微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仅仅是“病灶”而已。
  培训机构被称作“影子教育”,因为它与课堂教学如影随形。真正的问题出在学校教育,正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催生了繁盛的培训机构。
  为什么家长要花钱去辅导?为什么多年“减负”治理越减越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减负”课题组调研发现,在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课外补习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
  为什么“大吃大喝”管得住,一个培训却管不住?很简单,地方教育部门的整个评价体系都是应试导向,这才是问题根源。
  其次才是教育机构的逐利,家长的无理性等。这一轮对课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从2017年开始,上海、成都开始试点,要求对义务教育负有管理责任的地方政府改善治理方式。
  可以说,应试教育这么多年,我们“小升初”激烈的程度,完全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对教育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这种不健康的生态是由公办学校、培训机构、民办学校、家长、地方政府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催生的。
  70%的学业负担来自校内
  记者:我理解的教育“生态失衡”是多数人违规,造成明规则失效、潜规则横行,甚至本末倒置。
  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剧场效应”或者“破窗效应”,因为前排起立的人太多了,所以其他人也被迫跟着站起来,迫于无奈。
  杨东平:每个剧场都有保安,政府就是公共利益的守夜人。政府不能放弃这个责任,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工作。
  首先,要承认学校之间有差距,“择校”热宜疏不宜堵。比如,北京和上海经过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个学区里,只要有一所比较差,家长还是会择校,所以如果有薄弱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定点解决问题。
  第二,对培训机构恶劣的做法要坚决打击。中国培训机构完全把教育作为生意来经营,其状况比亚洲其他国家要恶劣许多。
  比如对2岁孩子进行奥数教育,幼小衔接班宣传一个暑假就可以让学前儿童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等等。一些培训机构总是搞这种东西,不断地突破底线,不择手段地谋利。
  这种恶劣的做法不要说什么遵循教育规律,连良心都没有了。这些培训机构的背后,是某些上市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有极强的趋利动机。
  从世界各国看,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整顿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韩国对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详细规定和限制,规定“一对一”1小时最多不能超过多少钱。
  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比较细的管理,上海、成都的管理措施对培训时间有了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管理需要细化、提升。
  记者:课外培训增加学校压力,绑架了学校教育,许多老师也很无奈。有的老师说,因为许多孩子超前学习,自己不得不重新备课或者分层教学,加大了工作量。
  杨东平:公办学校校长讲得最多的是“我们减负,家长加负担”。可是,学校是不是完全无辜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我们调查发现,70%的学业负担来自校内。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公办学校教师进行有偿补课,数据是惊人的。
  调查显示,公司、机构举办的辅导班只占学生所上辅导班的20%左右,而公办学校老师小范围地办班大量存在。他们并不是去培训机构兼职,而是自己在家里补课。
  这个情况比我们想象的严重,恶化了师生关系。一些老师在外面补课工作量很大,课堂上敷衍了事,吸引学生参加补课。
  政府反复强调不能有偿补课,但是实际监管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听说过有学校因为私下补课而开除老师的吗?
  因此,整个教育生态应该下大力气去治理,不仅仅只是培训机构、教学方法的问题。
  要坚持义务教育的价值,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学,才能正本清源,重新引导价值的认同,真正攻克学业负担这一顽症。
  “源头”还在学校
  记者:我一位中年朋友听说“华罗庚杯”停赛,感慨“华罗庚杯”曾是他爱上数学的桥梁,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
  听说最近在新一轮治理课外培训机构的举措中停赛了,他百感交集,不知道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
  杨东平:“华罗庚杯”从鼓励孩子学习的初衷,变成“令人痛恨”的学业负担,是有一个转折点的,这个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整个教育生态改变的标志。
  这个时间点是1998年,当时北京一所高校附中举行小学奥数比赛。
  此前奥数是一个面向少数儿童的学科竞赛,这个学校办班则是从全北京小学生中筛选,通过一轮轮筛选的学生,可以进入该校初中。这个名校就是通过这个班,获得了“第一桶金”。
  当时推行义务教育法,各个学校都不能通过筛选招生了,只有这个学校还在大范围地筛选学生。   所以,这个学校的升学率奇迹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随后,多所中学都开始办比赛招生,逐渐蔓延到其他学校。长达20年左右的残酷竞争蔓延开来。
  这些年,关于各种竞赛都反反复复地禁止,但是很难真正地杜绝。
  记者:禁而不止,这也说明了教育部门的局限性,可以说,中国的教育问题并不是教育部门能一力承担的。
  這次四部门联手,对于破解以往治理机制上的弊端有一定突破作用,比如工商等部门可以更好地管住培训机构,和学校联手治理了。
  杨东平:不是这样简单的。四个部门联手,也只能管培训机构。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资本在教育领域快速聚集,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校外培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其中有名校利益在作祟。
  其实,教育部门如果动真格,敢于“刮骨疗伤”,排除一些利益干扰,进而查处一批学校,哪怕只有它一个部门管理,也可以管得好的。
  其实,整个教育生态的“源头治理”,源头还是在学校。要扭转公办学校的价值观,不能明面上不择校,实际上偷偷摸摸选拔学生。
  只要严守明规则,枪打出头鸟,就不会出现“管不住”的情况。
  课外培训加剧教育不公
  记者:我觉得,学校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即便管住学校,似乎也拦不住家长那一颗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
  “减负”不能真正推进的原因,恐怕还是高考这根指挥棒。
  虽然高考改革在推进,但是“一考定终身”始终没有改变。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自家孩子搞素质教育,而其他人没有改变,那未来自家孩子肯定会吃亏。
  杨东平:我不认为高考改革是导致义务教育择校热的原因,因为高考指挥棒指导高中生,而不是说高考的压力直接传导到初中生和小学生。要就事论事,不要一概而论。
  “小学、小升初、中考”这三段是义务教育阶段,高考是一个竞争性的教育阶段。同为儒家文化圈,在日本、韩国,高考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还是有保障的。
  回想一下,我们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小学生没有择校竞争。即便当时也有激烈的高考,但高考压力不会直接传导到小学。
  如今很多小学生睡眠都无法保障,太可怜了。到了高中阶段逐渐走向成年,心智成熟才可以迎接更多挑战。所以,高考改革是一个具体而专门的问题,与中小学生减负不能直接挂上钩。
  记者:有舆论提出“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等观点,认为减负等同于学校在推卸教育责任,让孩子更轻松,相当于剥夺了“穷人”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种观点虽然偏激,但似乎也有一定的生存土壤。
  杨东平:这种论调是颠倒黑白,是部分人对减负的误解。实际上,正是因为课外培训的存在加剧了教育不公。
  培训机构通过“制造焦虑”的捆绑销售和饥饿营销,让教育成为一种商品。同时制造出“拼爹拼妈,我们只能拼孩子”这种煽风点火的口号。
  一些培训机构围绕择校需求制造恐惧,不断升级。从“起跑线上的竞争”,现在变成了“阶级斗争”,他们还宣称“上升通道”都关闭了。
  这类文章许多都是培训机构的软文,把学业竞争夸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让很多家长非常恐慌。
  这让我也注意到教育生态治理中的一个新问题——在市场化和自媒体的时代,政府和学界理性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引起注意,而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话最容易传播。
  自古谣言猛于虎,总是套路得人心,政府和新闻媒体有责任加强教育领域的理性报道,改善舆论环境,以正视听。
  记者:除了“堵”课外培训和择校冲动,一些国家也有面向弱势学生、后进学生的“补救教育”。
  如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开端计划”和“每一个学生成功法”等,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经验,利用公共财政向贫困等弱势家庭倾斜,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课外教育指导。
  杨东平:目前我们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这是可以考虑改善的。我们现在很多政策都是“一刀切”,比如应对择校热,就简单地把择校需求压制住。
  其实应该是在最关键的环节发力,即通过公办学校的均衡消除择校冲动。
  我记得以前鼓励民办学校发展,有一句话是“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
  现在看,民办学校办起来了,但是一些公办学校水平下降。
  公办和民办基础教育质量产生分野,把所谓的“阶级分层”强化了,这个已经背离了基础教育的价值,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
  如何改善公办学校品质,处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关系成为一个新课题。
  源头治理就是要维护义务教育的秩序
  记者:在我国双职工比例很高的情况下,家庭无力承担课后辅导,就把责任交给社会,结果出现了一系列乱象。
  有地方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现在似乎没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课后三点半”应该是谁的责任?
  杨东平:在国外,学生离校的时间的确很早,国外有很多家庭是全职主妇。而国内双职工为主的情况下,学校承担课后服务的功能,毫无疑问是应该的。
  过去很多学校设置了灵活的接送时间,现在规定到17点,很多家庭还是无法兼顾。
  前几年,以治理乱收费为由,把课后服务取消。现在如果要增加学校的课后服务,则是下一轮改革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社会需求,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记者:如今,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升级。在对教育功能的价值认同上,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教育价值理念与具体实践似乎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让教育回归原点”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声。
  现代化的教育治理,需要改变这种应然和实然相互割裂的状态,在教育功能的价值引导上,兼顾大众化和多样化,以教育公平为底线,真正将“育人”作为核心追求。
  杨东平: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热衷于建设“重点学校”,搞“掐尖”式教育,客观上一直在制造学校差距。
  在追求升学率、排名等“教育GDP”的集体行为中,地方政府、名校、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利益集团。
  教育的源头治理就是要有效地维护义务教育的秩序,从改善政府治理入手,解决政府缺位和错位的问题。政府不仅仅是开会发文,更关键是要令行禁止。
  在政府、学校、社会力量并存的格局中,要走向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通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竞争,规范和治理教育培训机构,改善公办教育的品质。
  我国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必须树立面向未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教育回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宗旨。
其他文献
“我们正在研发一系列的‘温度计’,能检查出中小学校、培训机构是否存在‘抢跑’等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介绍,海淀区正在研究制定的“教学进度指导意见”等文件,就“超标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问题明确标准,便于中小学校、培训机构对标自查整改,也便于相关部门督导检查。  自教育部等四部门部署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各地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向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亮剑”,探索出很多破解难题
期刊
前不久,马云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社会科学博士。香港大学史乐文教授在赞词中特别提及了马云的教师身份,形容马云是“世界上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老师之一”。  对马云来说,教师一直是他最为看重的身份。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一辈子不会拿掉的烙印,就是当老师”“能够成为老师是我最大的荣幸”“最大的遗憾就是只当了6年老师”。  不久前网友翻出的一份校报还显示,马云当教师时间虽不长,干得却不赖,他曾获得过杭
期刊
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基因,一种基因是遗传基因,还有一种基因是精神上的基因,遗传上的基因指生命体的延续和传承,精神上的基因是民族的基因,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传承,有两对关系非常重要。第一对关系,是我们民族文化内部的源和流的关系,人们常把“经史子集”放在一个层面,其实“经”是核心。今天讲文化传承必须研究的是源和流的问题。  第二对关系,因为我们在21世纪研讨,所以必须思考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有许许
期刊
女儿上小学了。  学校很近,从家里步行15分钟。和中国的课程设置类似,两门主课是英文和数学。之前因为妻子的工作问题,女儿在国内幼儿园读了一年,我们因此颇为担心她的英文是否能跟上进度。但是,对于数学,我们非常自信。来美十余年,美国人的数学水平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比如,超市里面的收银员,无计算器之助,两位数的加减法基本算错。而女儿在中国已学过简单的加减法。  出乎意外,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女儿的班主任
期刊
有人说,有条件的话一定要送小孩去发达国家读书,在这些国家,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小,就拿小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乐园:功课少、玩得嗨;也有人认为,国外教育没有想象的那么宽松,他们比国内更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是多方面的。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呢?  日本:公立教育宽松,重视自学能力培养  因为驻外将女儿带到东京上学的记者华义表示,对比日本和中国小学教育情况,日本的公立小学学习明显宽松。  日本
期刊
据报道,近期,河南禹州市一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总算改变了处理决定。  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的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
期刊
我国中小学所实行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即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校长负责制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通过学校领导团队的分工协作、群策群力才能使校长负责制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来说,形成一个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而又相互依存的领导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学校班子领导力是学校领导班子为了完成学校目标而在示范和说服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组织能力、影响能力,它包括领导班子
期刊
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国人对杰出人才培养的热议。回想13年前钱学森对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到了一个跟千家万户都有关的“家庭教育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教育总是不关注培养‘正常儿童’?”  近些年家庭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家庭教育论坛很多,但主题总是关注培养“优秀儿童”“成功儿童”“超常儿童”。我主张,家庭教育要倡导培
期刊
学生上课期间去厕所需要填写请假条,还要找两位老师签字,填写请假的起止时间,而且每天限量100张?近日,云南临沧市某中学的一张课堂特殊请假条引发了网友热议。对此,该校相关老师回应称,这个请假条主要针对的是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防止他们在上课期间请假外出去厕所抽烟或进行一些和学习无关的违纪行为。  然而,有专家却认为,校方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心理有不愉快,“生理受到了约束,心理就不会阳光”。  尽管该学校
期刊
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周末被父亲带到乡下老家进行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据媒体报道,明明在连续两天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跟父亲保证如果再犯就回乡下挑粪,但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兑现承诺”,整个上午,明明挑着三四十斤重的粪桶向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来回七八趟。  孩子的父亲首先向孩子讲明了犯错应该受罚的道理,孩子自己也表示認同。因此,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体罚或者变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