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相信此访必将推动中美关系在新世纪稳步、健康发展。
然而,当前困扰中美关系的问题不少,矛盾和摩擦有增无减,不少人对中美关系的前景表示担忧。
中美建交36年,经历过风风雨雨,有过阳光灿烂,也走过弯路,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保持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良好勢头,以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是中美两国和两国领导人的历史责任。要实现这个目标,中美需要大智慧和大思维,就一些重要问题作出正确的抉择。
中美需努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和世界守成霸权国家,中美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以“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导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历史赋予两国的重要责任,也是严峻的考验。因为这不仅将决定两国关系的方向,还将影响21世纪世界的未来。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8月初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接触”战略已告失败,该战略的假设有二:一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政治自由化;二是中国融入全球秩序可预防其强行挑战该秩序。美国意识到这两个目标遥远,美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正在逼近。许多研究美中关系的美国专家要求华盛顿抛弃“接触”战略,以“制衡”战略取而代之。
这显然是美国保守派的论调,以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肯定会得出如此负面的结论。众所周知,要中国在政治上以美国马首是瞻是不可能的,而说中国正在挑战全球秩序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近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中国是全球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要求对全球秩序不尽合理的部分进行一些改革是建设性的态度,并非想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这些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中东形势持续恶化、俄罗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围绕乌克兰问题冲突加剧、东亚地区中美地缘政治矛盾初露端倪。随着东海钓鱼岛和南中国海问题不断升温,该地区国家对地缘政治冲突的担忧增加。美国学者沈大伟甚至称,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临界点”,意指中美之间即将爆发冲突。
那么,为何会出现目前的尴尬局面呢?
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中美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战略认知发生了变化,给两国带来心理和现实的冲击。中国并未想把美国赶出亚洲,更不想在全球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但美国对中国可能出现负面的战略认知,中国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意无意地被解读为针对美国的挑战。与此同时,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倒确实有针对中国的一面,如美日、美菲、美韩、美澳军事同盟不断加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排挤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此消彼长使美方对中国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两国战略互信虽不能说荡然无存,但的确严重匮乏。
目前,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政府、学界对华强硬主张和负面认知似乎占了上风,中美关系存在陷入剑拔弩张的冲突危险。前一段时间,美国《华尔街日报》称,美国防长卡特考虑派军舰军机进入中国填海造地的南海岛礁12海里海域,以此彰显美国航行自由的意志和能力。5月初,奥巴马政府的涉华军力报告继续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著名智库相继发表涉华政策报告,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对华战略报告《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建议美重拾对华强硬政策。
中美“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中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并无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太平洋之大,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不管采取什么双边政策,关键是不挑战对方的核心利益。同时,双方需要寻找共识、管控分歧,在经济金融、海洋合作、网络安全、地区热点、全球治理等领域扩大合作,以增进互信。
看待中美关系不要一叶障目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结构,中美关系尤其突出。中美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双边贸易年均达6000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呈两位数增长。目前中美正在谈判中美投资协定(BIT),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共同利益,合作始终是双边关系的主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我们处理什么具体问题,都必须放在中美关系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框架内予以考虑。中美建交36年的实践表明,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如果我们对全局视而不见,仅仅聚焦两国关系中的某个问题,无论是南海问题,还是网络安全,都会陷入战略认知的误区,以为中美关系一片漆黑,双方对抗严重。从宏观视野和动态目光来分析中美关系,共同利益一定远远大于分歧和矛盾。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甚至难题,经过充分磋商和讨论,双方求同存异,总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近几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取得许多成果就是例证。
2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与中国合作的广度前所未有……美国欢迎一个稳定、和平、繁荣的中国崛起。我们寻求与中国发展一种能够造福于两国人民、提升亚洲及全球的安全与繁荣的建设性关系。”这显然是正确的战略认知。
中美关系远远超出单纯双边关系范畴
中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处事方式都有很多不同。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加强双方经常、及时、有效沟通。尽管双方对话和沟通渠道繁多,但要做到及时、有效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以中方提出的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为例,虽然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但遇到具体问题,常常难以按照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来处理。沟通和协商必须常态化,因为两国关系之复杂已经深入影响各自国内政治经济决策。如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追求不同的中美关系,一些从中美友好中获益,另一些可能正好相反。
二要做好公共外交,多向对方和世界做解疑释惑的工作。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政治大国,“块头很大”,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外部世界和对方产生很大影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美国把中国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视为中国想抛弃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推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自己另起炉灶,建立于中国有利的国际秩序。然而,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正如习近平主席今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世界银行和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补充,至多属于调整。这方面如果双方自开始就有充分、有效的沟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结果可能会比现在好一些。美国的“重返亚太”、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可以作为公共外交的主题,即便不能达成一致,起码也可以消除部分猜忌和误读。
三要理性地看待对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有可能,不妨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有些问题。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因为这要求不仅能够了解,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理解对方。例如,不要把中国文化中的委婉、含蓄、忍让等传统理解为软弱,可以随意欺负,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美国自以为是“上帝的选民”,道义上是世界“山上的灯塔”,因此在人权等问题上常常爱教训别人。对此,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但也可在一些并非涉及原则的问题上自信淡定,泰然处之,或根本不予理睬。
中美两国需要密切合作
世界上任何大事,不管是核不扩散问题,还是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如果中美不合作,问题不仅无法得到解决,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矛盾。如果两国发生冲突,那就不是小麻烦了,还会对现存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产生影响乃至打击。
去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联合声明,作出具体承诺,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努力,对今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也是个重要的积极信号。就核不扩散体系而言,最近“6 1”与伊朗谈判终于达成协议,中美两国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1世纪和平繁荣的国际秩序需要中美两国的密切合作。两国合作将有利于建设一个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客观上讲,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美两国合作始终占主流地位。因为双方已经充分意识到,两国合作是双赢、多赢的,两国对立甚至对抗则一定是双输、多输的局面,根本出路就是双方共同努力,逐步建设和平共存、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然而,当前困扰中美关系的问题不少,矛盾和摩擦有增无减,不少人对中美关系的前景表示担忧。
中美建交36年,经历过风风雨雨,有过阳光灿烂,也走过弯路,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保持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良好勢头,以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是中美两国和两国领导人的历史责任。要实现这个目标,中美需要大智慧和大思维,就一些重要问题作出正确的抉择。
中美需努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和世界守成霸权国家,中美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以“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导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历史赋予两国的重要责任,也是严峻的考验。因为这不仅将决定两国关系的方向,还将影响21世纪世界的未来。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8月初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接触”战略已告失败,该战略的假设有二:一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政治自由化;二是中国融入全球秩序可预防其强行挑战该秩序。美国意识到这两个目标遥远,美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正在逼近。许多研究美中关系的美国专家要求华盛顿抛弃“接触”战略,以“制衡”战略取而代之。
这显然是美国保守派的论调,以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肯定会得出如此负面的结论。众所周知,要中国在政治上以美国马首是瞻是不可能的,而说中国正在挑战全球秩序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近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中国是全球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要求对全球秩序不尽合理的部分进行一些改革是建设性的态度,并非想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这些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中东形势持续恶化、俄罗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围绕乌克兰问题冲突加剧、东亚地区中美地缘政治矛盾初露端倪。随着东海钓鱼岛和南中国海问题不断升温,该地区国家对地缘政治冲突的担忧增加。美国学者沈大伟甚至称,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临界点”,意指中美之间即将爆发冲突。
那么,为何会出现目前的尴尬局面呢?
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中美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战略认知发生了变化,给两国带来心理和现实的冲击。中国并未想把美国赶出亚洲,更不想在全球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但美国对中国可能出现负面的战略认知,中国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意无意地被解读为针对美国的挑战。与此同时,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倒确实有针对中国的一面,如美日、美菲、美韩、美澳军事同盟不断加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排挤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此消彼长使美方对中国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两国战略互信虽不能说荡然无存,但的确严重匮乏。
目前,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政府、学界对华强硬主张和负面认知似乎占了上风,中美关系存在陷入剑拔弩张的冲突危险。前一段时间,美国《华尔街日报》称,美国防长卡特考虑派军舰军机进入中国填海造地的南海岛礁12海里海域,以此彰显美国航行自由的意志和能力。5月初,奥巴马政府的涉华军力报告继续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著名智库相继发表涉华政策报告,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对华战略报告《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建议美重拾对华强硬政策。
中美“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中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并无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太平洋之大,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不管采取什么双边政策,关键是不挑战对方的核心利益。同时,双方需要寻找共识、管控分歧,在经济金融、海洋合作、网络安全、地区热点、全球治理等领域扩大合作,以增进互信。
看待中美关系不要一叶障目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结构,中美关系尤其突出。中美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双边贸易年均达6000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呈两位数增长。目前中美正在谈判中美投资协定(BIT),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共同利益,合作始终是双边关系的主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我们处理什么具体问题,都必须放在中美关系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框架内予以考虑。中美建交36年的实践表明,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如果我们对全局视而不见,仅仅聚焦两国关系中的某个问题,无论是南海问题,还是网络安全,都会陷入战略认知的误区,以为中美关系一片漆黑,双方对抗严重。从宏观视野和动态目光来分析中美关系,共同利益一定远远大于分歧和矛盾。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甚至难题,经过充分磋商和讨论,双方求同存异,总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近几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取得许多成果就是例证。
2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与中国合作的广度前所未有……美国欢迎一个稳定、和平、繁荣的中国崛起。我们寻求与中国发展一种能够造福于两国人民、提升亚洲及全球的安全与繁荣的建设性关系。”这显然是正确的战略认知。
中美关系远远超出单纯双边关系范畴
中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处事方式都有很多不同。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加强双方经常、及时、有效沟通。尽管双方对话和沟通渠道繁多,但要做到及时、有效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以中方提出的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为例,虽然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但遇到具体问题,常常难以按照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来处理。沟通和协商必须常态化,因为两国关系之复杂已经深入影响各自国内政治经济决策。如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追求不同的中美关系,一些从中美友好中获益,另一些可能正好相反。
二要做好公共外交,多向对方和世界做解疑释惑的工作。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政治大国,“块头很大”,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外部世界和对方产生很大影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美国把中国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视为中国想抛弃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推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自己另起炉灶,建立于中国有利的国际秩序。然而,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正如习近平主席今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世界银行和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补充,至多属于调整。这方面如果双方自开始就有充分、有效的沟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结果可能会比现在好一些。美国的“重返亚太”、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可以作为公共外交的主题,即便不能达成一致,起码也可以消除部分猜忌和误读。
三要理性地看待对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有可能,不妨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有些问题。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因为这要求不仅能够了解,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理解对方。例如,不要把中国文化中的委婉、含蓄、忍让等传统理解为软弱,可以随意欺负,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美国自以为是“上帝的选民”,道义上是世界“山上的灯塔”,因此在人权等问题上常常爱教训别人。对此,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但也可在一些并非涉及原则的问题上自信淡定,泰然处之,或根本不予理睬。
中美两国需要密切合作
世界上任何大事,不管是核不扩散问题,还是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如果中美不合作,问题不仅无法得到解决,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矛盾。如果两国发生冲突,那就不是小麻烦了,还会对现存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产生影响乃至打击。
去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联合声明,作出具体承诺,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努力,对今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也是个重要的积极信号。就核不扩散体系而言,最近“6 1”与伊朗谈判终于达成协议,中美两国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1世纪和平繁荣的国际秩序需要中美两国的密切合作。两国合作将有利于建设一个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客观上讲,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美两国合作始终占主流地位。因为双方已经充分意识到,两国合作是双赢、多赢的,两国对立甚至对抗则一定是双输、多输的局面,根本出路就是双方共同努力,逐步建设和平共存、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