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写作支架,助力过程指导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c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作文的实践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抓住学生写作时“思考”的问题,才能让作文指导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支架引领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显性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架构好写作的秩序,提高作文指导成效。
  一、由回忆启发,提炼寫作的基本构思
  1.梳理事件发展的经过
  写一件事,对于学生,需要经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头脑中的印象都要进行回忆。通过回忆,哪些内容更清晰,哪些内容较为模糊,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与这件事相关的内容梳理出来,使其关联并明晰起来。想要记好这件事,就要从这件事中找准重要的点。也就是说,这件事中,什么是最有意义的,哪些内容是与作文主题关联最紧密的。如果是记述好几件事,则要从这些事中,选出最重要的事,将之进行祥写,哪些事是次要的,将之略写。朱自清在写《背影》前,也是对与父亲相关的很多事进行了梳理。“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可见,《背影》之所以感人,与朱自清对材料的选取有关。
  2.从事实中提炼有意义的感悟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一件事的描述不能止于记录,还要融入自己的想法,表达对这件事的感悟。写作既要对以往经验进行加工,还要产生新的经验。正是因为如此,越有写作经验的人,所写出的文章越有分量。在写作实践中,只有亲历、沉思、感悟的体验,才能积蓄丰富的情感,并将驱动创作者倾吐出有意义的感悟。每一件事,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经历者而言,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展开多维延伸与发散,实现对原有经验的组合、嫁接,赋予出新的写作意义。比如“龟兔赛跑”“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事实上,这些故事极富思维张力,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去沉思、去感悟,去挖掘出更有意义的思想内涵。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拓深写作视野
  1.搭建遐想支架,突破思维局限
  遐想,有助于打开学生的作文心窗,让写作思维穿越时空界限,创作出更丰富的形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遐想的支架。第一,围绕写作主题,创设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找准写作的方向。第二,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通过布置写作要求,牵引学生去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深思的写作习惯。第三,引出典型范文,分析提炼写作方法。对于遐想,可以通过范文、实例剖析,唤醒学生的记忆储备,去提炼有意义的素材,捕捉创作的灵感,由一人、一事、一景联想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更多的景,帮助学生创作出更多的新形象。举例来说,写一个人,指导学生联想与这个人相关的背景,联想这个人的容貌、言行,做了什么事,当时的动作、心理活动怎样。写一件事,指导学生从这件事中,联想与之相关的人物,这件事发生在哪里,周边的环境怎样。写一件物,指导学生联想这个物的特点,是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性能等。由此,学生的写作思维被启发,与之相关的内容自然就被纳入到作文主体中。
  2.灵活运用想象力,展现作文整体魅力
  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就要能够巧妙、灵活地运用想象力,用物化的文字,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重视多方面、多视角指导。一件事,可以正向去写,也可以逆向去写;正面描述,顺理成章;反面描述,反弹琵琶奏新曲;正反两面来描写,有灼见,有瞻思,有创意。写作的过程,需要学生能够置身于文章之中,融入到笔下的人或物中,才能做到游目骋怀,达到超凡的写作佳境。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运用好写作思维,通过巧妙组织语言、合理架构写作逻辑,来展现一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文心雕龙》有言:“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将作文指导,落实到写作支架构建中,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文的主线,在微观上,能够优化人物、事件,使其贯穿为一个整体。同时,循着写作支架,还要指导学生做到谋篇的详略得当。不同的部分,计划采用什么写作手法;不同的段落,如何展现语言特色。在学生动笔前,通过整合写作支架,让学生能够通盘布局写作内容,勾勒整个文章的大致轮廓。举例来讲,我们对鲁迅的“一件小事”谋篇布局的支架进行剖析,开头写道:“从乡下到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写这件小事的起因是“于我有意义”,所以“不能忘却”。接着,对“小事”进行叙述,将自己的想法也进行了记述。最后,写“我”从这件事中受到教育,与开头照应。如此布局运思,整个写作支架清晰、分明、流畅、自然。
  三、创设写作支架,落实过程指导
  面对布置的写作任务,学生需要梳理素材,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表达主题想法。下面以“军训”为话题,介绍一下写作支架的创设指导过程。
  1.突出主题,构思写作支架
  “军训”,每个学生都有过体验,首先要做好选材。与“军训”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进行梳理、挑选,包括一些军训图片。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激活学生的选材视野。其次,对选材进行排序。将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哪些最贴近主题,依次列出逻辑顺序。再次,设置详略内容。对于所选材料,哪些内容要祥写,哪些内容要略写,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由此,逐渐理出与“军训”相关的事件,并明确写作顺序、详略要求。整个写作支架,在学生的思维里逐渐清晰化。
  2.串联成文,助力学生写出佳作
  学生已经搭建起写作支架,接下来,就要动手将事件串联起来,构成一篇文章。但在写作中,一些学生所选材料都侧重于军训训练,包括一些“罚蹲”的例子。一些学生认为该类事件不当,与“军训”美好的主题不匹配。教师在指导时,并未对“罚蹲”事件表示质疑,而是交给学生思考:“军训”的意义是什么?历经磨难,才有收获,对美好的表达,“罚蹲”是不是也值得珍重。有学生在组织写作顺序上,参照军训时间,由“训练、吃饭、罚蹲、刻苦训练、获得奖励”展开。有学生从时空顺序写起,由“军训前牢记要求,军训中记笔记,军训后写心得”展开,着重对军训场景进行描写。在指导中发现,一些学生对“详略得当”搞不清,我们通过引入范文让学生借鉴,提炼出支架。如图1所示。
  学生可以借鉴“特写”支架,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节描写来突出主题。如在“军训”中,学生的“神情”可以作为细节进行特写,写出学生“不畏艰苦”的斗志,写出“不甘服输”的决心。由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军训”主题,写出优秀佳作。
  总之,指导高中生写作文,教师要重视写作支架的搭设,立足学生写作过程,循序展开支架,从引导、启发、拓展中让学生写好作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不知”作为求学的第一步,《三字经》也将“明句读”视为“训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句读”也是重要的学习与考察内容.rn句读,除了句间的“加标点”外,也包括句中的小停顿.近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常有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对一些带有显性标记的句型,其停顿位置容易确定,如句首有发语词,则其后要停顿:“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或者句首有表假设等的连词,其后要停顿:“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还有一
期刊
教材《“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中薛勤对于陈蕃最后的反问“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可谓直击要害,却又婉转有余,薛勤并没有说明“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到底存在的什么逻辑关系,也没有去对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但是最后却使得陈蕃陷入沉思,巧妙地说服了对方。可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表面来看,“扫一室”与“扫天下”本身并不存在着确切的逻辑关系,但是从“一室”与“天下”所
目前,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碎片化现象,不少教师对文本系统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系统性不仅表现出一篇文本的结构特质,也折射出文本的思维逻辑,对于学生系统建构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从停停走走间看《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系统性。  一、文本结构的系统性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本体系,在结构上表现出相对的完整性,把握一篇文章结构
期刊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年轻时隐居隆中,向刘备提出极有战略眼光的三分天下之计,之后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真正实现三国鼎立之势。除了儿童故事书上七擒七放孟获的故事,诸葛亮还曾发明木牛流马和孔明灯,并改造制成诸葛连弩。因此,一直以来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智者的象征。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书信,这样一位智者在生命的尽头留给儿子的寄语,既是他本人人生经验的结晶,也是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继承与发扬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重视书法教育意义重大。习近平在参观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时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1]为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后称《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同时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文言文涉及的词汇以及语句跟白话文有较大差异。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到“学习困境”中,久而久之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结合学生特性,开展有创意的教学。   一、突出中心,了解内容   文言文也有其中心思想所在,在学习当中,教师要突出文言文的中心,让学生了解其内容,才能更
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是我国文化瑰宝,古诗文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分析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发现,教材中收录诸多古诗文,由此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需重视古诗文价值的挖掘,借助古诗文阅读活动的展开,对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情”“理”加以理解,借此除可推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外,还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围绕高中古诗文阅读的“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课本上的经典篇目。苏轼通过这首词抒发了他经历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失意、痛苦与故作旷达。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咏史怀古抒情,如果仅仅从写景咏史抒情的角度来解读诗文,会让这首词脱离写作背景,学生不仅不能全面地读懂这首词,也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痛苦的心境和复杂的情感。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以古解古,从苏轼入黄州的一系列诗文中带领着学生走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领略词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选入课本的每一篇经典课文的解读,通常都有着两个思路:传统的课文解读思路是紧扣课文,完全以课文作为解读的对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具备应有的深度.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解读的对象只是课文本身,因此不足以保证学生具有必要的广度.而对于教师而言,日复一日的对课文解读,容易让教师形成一种课文解读疲劳,并且容易让教师的课文解读视角变得狭窄.为了规避这些缺点,近年来初中语文的教材分析以及课文解读呈现出一种新的样态,这样一种样态,强调基于课文的同时要超越课文,在课文
期刊
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有两个特点,一是塑造人物形象使用的双重视角转换法,二是主要人物形象在作者心目中有一个逐渐清晰加深的过程,教师可以围绕这两点对文本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一、视角转换,形象鲜明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向以精彩的人物塑造而闻名,欣赏者赞叹于文中精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于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读者更是津津乐道、击节赞叹。其实,文章中还有一种人物塑造方式,也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