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信贷资产流转未来猜想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寂寞的对公信贷资产流转
  说对公信贷资产流转是寂寞的,是因为这个项目的确地位尴尬。一是央行“不待见”。大概是由于集中度高、风险相对集中,央行对于其他类型的资产都可以储架发行,唯独对公资产不可以,需单笔单批。2020年底以后更是暂停了CLO(信贷资产证券化)审批,封堵了对公流转标准化途径。二是商业银行“不待见”。虽然多家银行喊了好几年的轻资本战略和流量银行口号,但是将对公资产流转作为其手段之一的商业银行少之又少,大部分银行是在规模或风险资产紧缺的情况下才会迫不得已做资产流转。这就导致流转总是在“指标紧-不得已-匆忙转-价格高-合规难”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进入“降成本-调结构-轻资本”的良性循环。三是次级投资者“不待见”。缺乏市场化的次级投资者曾经是对公资产流转的最大难题,真正的对公次级市场直至近两年才逐步形成,较零售类转出资产市场晚了好几年。
  英雄的对公信贷资产流转
  如此之难,却不能否认对公信贷资产流转仍是英雄。首先,它曾是流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2016年前,市场上流转产品主要为对公信贷资产,占比超过80%。2016年后被零售资产流转规模反超,但主要原因在于监管政策(见图1、图2)。此外,再艰难的环境对公流转也不会退出。目前对公流转规模占比只有两成,但一方面我国的对公资产存量大,在监管指标压力下长期存在转出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优质对公资产在市场中必将有资金敢于匹配。因此,即使监管政策趋严,对公资产流转也不会退出流转市场。
  对公信贷资产流转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转出的首要动因,是监管指标压力,如2015年前的存贷比、一直以来的信贷规模管控等。从国有大型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只要存在贷款规模的监管压力,就会有盈余调剂的需求。
  商业银行间流转的原因,是监管政策下,不同银行间的资金和资产市场化匹配的结果。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流转主要是不同商业银行间资产与资金的流动。其他投资者,如券商、私募基金等,虽然会投资部分份额,但是在资金规模上远不及银行。从买入转出资产的银行动因来看,在优质资产获取日益艰难的情况下,银行转出资产相对优质,适合作为投资标的之一。因此,银行少量优质资产会与其他银行资金市场化匹配,形成资产与资金的流动。
  对公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现状。由于缺乏银登中心私募ABS数据,我们以公募CLO数据来估计市场情况。在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与兴业银行对公流转规模领先同业。即使在公募CLO暂停审批后,这两家银行转战银登中心私募ABS市场,依旧发行活跃(见表1)。
  未来对公信贷资产流转猜想
  猜想一:监管不止,流转不息。解铃还须系铃人。流转的动因是银行需要监管指标达标,因此监管不止,流转不息。流转会因为监管趋严而萧条,但不会因为监管趋严而消退,除非流转动因不复存在。
  猜想二:非标终将转标。虽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对公流转的标准化之路,且明确定义了银登中心为非标产品,导致对公信贷资产流转处于灰色地带,但事情往往不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因为在多重挤压下,必定會引发新的产品创新。如果银行间市场不认可,对公资产流转有可能在其他公开市场实现标准化。未来,对公资产流转标准化是大概率事件。
  猜想三:对公信贷资产流转仍是部分银行间的“默契”。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即出台《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但其实多个监管部门的态度既不统一又不明朗。可以预见,在现有政策下,银行既不会大面积参与转出业务,也不会大面积参与转出资产的买入业务,对公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短期内仍将是部分银行间的“默契”。
  猜想四:或将加速表外融资发展。表内信贷虽然作为银行对公资产的重要资源,但所受监管也最多。未来,如资产流转受限,导致表内腾挪和投放困难,将有可能引发商业银行表外融资的创新,加速表外融资发展。
  猜想五:流转大行或将成为同业领先者。资产流转链接传统信贷、典型投行、同业市场等多方业务和市场,该业务体现一家银行业务创新和监管解读的能力。而具备该能力的银行,在市场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有更大概率成为同业中的领先者。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
其他文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比达18.7%,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十四五”末期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基本国情。“十四五”规划明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早些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加大养老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推进产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城商行的经营发展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破解长期形成的惯性发展模式瓶颈,提升可持续稳健发展能力,考验着城商行的经营管理智慧。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立足城商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对新形势下城商行如何助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出思考。  城商行要抓住经济发展新动能机遇  “十四五”时期,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加大,但经济发展新格局也带来了有待开发的新
数字化已成为全球企业战略转型的共同目标.对企业而言,数字化将在战略、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方面,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巨大颠覆与产业实践上的系统变革.平安集团第四
期刊
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已经被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提上日程,数字稳定币也因逐渐被纳入监管框架而前景可期,二者皆成为数字货币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两类数字货币的逐步推出和广泛应用将对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国际储备等产生影响,从而为国际货币竞争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把握数字时代全球货币竞争的先机,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我国应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并加强国际数字货币合作。  央行数
上海华瑞银行(以下简称“华瑞银行”)成立六年以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上海市战略定位,致力于为小微普惠贡献社会价值,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贡献力量。在数字普惠的发展过程中,华瑞银行总结出“定位要准、能力要强、发展要稳”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定位要准:以精准的差异化定位,求解普惠金融难题  致力于服务普惠。民营银行成立的使命初衷是“服务于本地企业、服务
周小川曾提出,以个人养老金即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为突破口,实现养老金改革与金融改革互动,构建人口结构、养老金结构、金融结构、财税结构、经济结构变迁的新经济生态,推动养老金融、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科技创新发展,获得新发展机遇,是一个整体性、生态化的改革顶层设计,也是一个体现改革意志、展示改革艺术、凝聚改革智慧的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国际经济学界通行的说法,可以称之为“中国养老金革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金
期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3月我国CPI同比仅上涨0.4%,虽然较1~2月份的负增长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较低的范围,远低于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3%的指标。然而,较低的CPI数据并不意味着通胀隐忧不再。全球经济学家对经济面临的是通胀还是通缩问题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很多主流的研究机构都认为通胀的风险仍然存在,但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决策机构似乎对通胀并不担心。  本文的研究表明,对通胀隐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达成,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碳达峰、碳中和催生的产业需求将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高效解决碳企业融资需求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枢纽。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集服务信贷市场、链接市场多方优势主体以及提高融资效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平台的建立将为碳企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融资+融智”支持。本文重点以提高碳企业融资效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分析建立数字化碳金融平台的必要性和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以重创,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考验。从两个维度看,一是疫情促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许多潜在危机正由暗到明,如短期内很难解决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地缘政治对立、全球市场动荡以及国际合作碎片化等,并埋下较为严重的潜在风险;二是疫情折射出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危机,如日益扩大的债务赤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科技和贸易“脱钩”以及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
期刊
在《消失的银行》一书中,作者认为带着沉重包袱前行的传统零售银行,很难通过不断改革跑赢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佳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投资方式重新组建一个适应新发展趋势的独立经营实体“贝塔银行”。贝塔银行虽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但其理念和价值主张逐渐得到国际银行业的认同,并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相关理念和价值主张值得借鉴。  逻辑: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发挥创新的“鲇鱼效应”  贝塔银行主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