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殊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科学家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疼痛难忍,于是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悠闲地游到了大鱼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同样,很多人心中也有这样一层无形的“玻璃”,他们或者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失败面前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或者在科学领域里,谨记科学前贤创造的定理公式,没有任何创新,完全沿袭他们的步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毫无疑问,这些无形的“玻璃”是阻碍人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藩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破心中的“藩篱”,越过这层无形的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些所谓的“藩篱”都是人们心中的假想。在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书名为《No Boundary》,书名意思为“没有界限”,中文译名则颇具佛学智慧——《事事本无碍》。其作者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当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立刻产生了两个概念:“圈里”、“圈外”。如果画的不是圆圈,而是一条直线,那么一张白纸又可以分成“这边”、“那边”。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里、外”,“这边、那边”,都是人为设置的“藩篱”。虽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规矩太多太死,也会限制人的思维甚至行动。因此,要打破规矩,让思维天马行空,充分发挥创意。
界限都是人划定的。佛学界有句名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有打破心中的“藩篱”,才能获得更多的自在,也只要打破心中“藩篱”,就能更加开放、包容,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
科学家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疼痛难忍,于是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悠闲地游到了大鱼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同样,很多人心中也有这样一层无形的“玻璃”,他们或者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失败面前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或者在科学领域里,谨记科学前贤创造的定理公式,没有任何创新,完全沿袭他们的步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毫无疑问,这些无形的“玻璃”是阻碍人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藩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破心中的“藩篱”,越过这层无形的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些所谓的“藩篱”都是人们心中的假想。在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书名为《No Boundary》,书名意思为“没有界限”,中文译名则颇具佛学智慧——《事事本无碍》。其作者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当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立刻产生了两个概念:“圈里”、“圈外”。如果画的不是圆圈,而是一条直线,那么一张白纸又可以分成“这边”、“那边”。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里、外”,“这边、那边”,都是人为设置的“藩篱”。虽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规矩太多太死,也会限制人的思维甚至行动。因此,要打破规矩,让思维天马行空,充分发挥创意。
界限都是人划定的。佛学界有句名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有打破心中的“藩篱”,才能获得更多的自在,也只要打破心中“藩篱”,就能更加开放、包容,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