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唐“十王宅制”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王宅制”的施行是唐代宗室管理制度中的一个分水岭.从太宗朝始,近支宗室基本遵循赐宅、开府与就藩为主要标志的出阁制度,这不仅宣示诸王脱离宫廷生活后自立,也是他们承担宗室责任、屏藩王朝的开始.玄宗创建“十王宅制”后,以聚居、虚开府和遥领为主要标志的不出阁制,成为近支宗室管理制度的主流.“十王宅制”阻隔了玄宗子孙后代与外界的联系,使之丧失了自卫和卫国的能力,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地位、婚姻、教育、生活,乃至引发皇位继承、国家治理方面的连锁变动.这一制度固然是玄宗扩充皇权后的产物,也是宗室这一特殊群体与国家体制无法相融的表现.
其他文献
躺平如石投湖,一时引起巨大反响,是各种声音的辐辏.在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改革红利正在稀释,年轻人求职越来越难,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利益分化越来越严重,少数弱势人群生活越来越艰难.在这些情况下,一些人觉得,与其抱怨命运不如改变自己,于是调低自己的欲望,选择消极退让的生活态度.还有一些人虽未受上述威胁,但对工业化社会的过度生产、市场经济催生的过度消费以及全球化时代的过度竞争日益不安,因而也同情和支持躺平.总之,不同的人在躺平问题上有不同的心理投射,赋予躺平不同的意义.因此,笔者把它看作
期刊
国际汉语文学家置身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直面世界思想文化舞台复杂多变的情势和东西方文化时时碰撞的局面,他们的国际汉语文学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自信显得尤其深刻、典型和有力.国际汉语文学的创作体现了汉语发展的文化惯性,是对汉语文化的坚定守护,对中华文化建设与升华具有反哺意义,对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完整的理念下把握世界汉语文学与文化现象,厘清汉语文学和文化在世界文学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杨洋:孙老师,您好!今天能与您展开对谈,感到非常荣幸!亚洲史是我所供职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近年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这次对谈同时也得到了《探索与争鸣》杂志的支持.我从2011年左右开始拜读您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月刊《图书》上连载的随笔“北京便り(北京来信)”,这个系列中的许多文章如《山寨文化》《庶民的契约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在日本留学,有时会有言说“我是谁”(中国是什么?中国人是什么?)的需要,却往往只能失语.十年前的日本媒体乃至大众对“东亚”的认识受现代化价值的影响很深.3 ·11地震发生后
期刊
网文《躺平即是正义》让“躺平”成为喧腾众口的热词.发帖者认为生育、财富、物欲之类都是社会在制造一种思维强加给青年人,想要真实地存在的人,应该高举人的主体性,进而提倡“躺平”,声称“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躺平”的流行,加之此前“内卷”引起的热议,使得青年的生存状况和心态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rn对于“躺平主义”或“躺平哲学”,共鸣者有之,同情者有之,怒斥者有之,规劝者有之,嘲弄者有之,自嘲者亦有之.学界也是反响巨大,反应迅速,纷纷举办专题研讨或推出专题论文,深入挖掘“躺平”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期刊
明代官籍一词多指武官及其家庭的户籍,主要用作武官家庭子弟应考科举时的籍类标记.明代官籍是世籍世役制度下的产物,以亲人为官与身份世袭为前提,是明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品官之家的概念既有共性又相区分.明代官籍作为带有酬功性质的身份户类,其来源较为多元,从户籍来源看,军、民、匠、医等籍都有凭借某种功绩转化为官籍的可能,尤以军籍为主体,军功为主流;从分布上看,卫所、州县、特殊机构都存在官籍群体,以卫所分布为大宗.官籍是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官籍与民籍、军籍等户籍之间的转化演变还是探测明代户籍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华民族不只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和,更是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民族”,应当在包含、不限于并超越族群认同的国家民族及其认同建构的意义上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关多民族国家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思想,批判性地参考西方有关国家民族建构的历史经验,中国实现了从传统的以天下体系、朝贡体制及其夷夏之别观念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的民族共同体,向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及其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决定性转变,这一转变也蕴含着从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向自觉、自为的现代
三皇庙始见于元代,是祭祀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场所.三皇庙出现并遍地开花于元代,绝非偶然现象,它是医家、儒家各自理论发展的结果.儒家道统的进一步构建在三皇具象问题上与医家理论产生交汇点,这一交汇点促成儒医合流,并在儒医合流后进一步将作为医家始祖、儒家先圣的三皇进一步推广到全民,造成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全民参与三皇祭祀的盛况.
“躺平正义论”出自2021年年初社交媒体的一个热帖《躺平即是正义》(以下简称“躺平帖”).虽然此前网络上“佛系青年”“躺平任嘲”“三和大神”之类的说法不无戏谑调侃甚至自嘲自黑之意,但对“躺平正义论”却不可完全作如是观.原因在于,帖主依据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提出了一种以“低欲望、低需求、低消费、少社会关联”(以下简称“三低一少”)为主要特征的生存主张,这种主张迅即在网络上激发出不少共鸣,以至于在众声喧哗中“躺平主义”仿佛构成了对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的一种消解,对某些领域过度竞争、严重内卷现状的一种抵制,甚
期刊
进一步深入探讨《元史》列传史源,应着眼于列传个案的研究,个案中包含着颇为特殊的现象.《元史》昔里钤部、爱鲁列传为父子合传,用相关文献比勘后发现:昔里钤部传未从王恽所撰反映该传主生平的《大元故大名路宣差李公神道碑铭并序》取材,却与姚燧所撰反映爱鲁事迹的《魏国公谥忠节李公神道碑》相应内容类似,而爱鲁传史源又与姚燧所撰碑文无涉.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昔里钤部及爱鲁列传的史源并非出自元人碑文,而有可能源自元廷编辑但已失传的《后妃功臣列传》.《后妃功臣列传》此二人传记由不同的人撰写,《元史》昔里钤部、爱鲁列传又分别由不
在进入数字科技时代之后,社会文化与人的日常生活在整体上都被干脆利落地捆绑上了加速的列车,使得当下的青年文化发展出一种围绕加速度展开的特征.各种时新的概念纷至沓来,还没搞明白意思就陈旧了,时兴的衣服还没穿两次就过时了,在被越来越快的更替速度压缩了的时间周期里,青年人用倍速看完一部电影,用十几分钟学完一套课程,用21天变成各种“斜杠高手”.这些时间加速的经验和现象,无不说明快速地部署和分配日常生活乃至人生的时间,正是当下青年人自我治理所遵循的时间理性,而加速的时间认知模式正在加速地成为青年代际进行合理的自我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