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背后的焦灼与无奈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西乡(今肥西)人。他出身寒微,在那个干戈四起的年代里,他奋力拼搏,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由游击、参将、总兵而至提督,一步一步地走向他人生的顶峰,成为晚清军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后来,他又因抗击法国侵略、保卫宝岛并领导台湾开发而声名煊赫,流芳史册。
  然而,在翎顶辉煌的背后,他的内心真的那样洋溢着自豪和荣耀吗?透过繁华的表象,拾读他遗留下的诗篇,人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无限风光的背后,他的内心承受着极度的焦灼,潜藏着些许的无奈。
  一、生活大不易,创业实艰辛
  刘铭传生活的合肥西乡大潜山一带,地瘠民贫,水利不兴,十年九旱,农业常常歉收,民众生活极其困苦。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多子女家庭,少年时代生活非常凄苦。那个时代,地方上很不宁静,土豪恶霸仗势欺人,刘家也常遭欺压。为了求生,刘铭传在家乡大潜山下筑堡结寨,与官、匪都有冲突,刘家也曾惨遭横祸,刘母惊吓而死。祸不单行,不久,刘铭传又被官兵捉去,后来虽被释放,但经此巨变,数年的苦心经营顷刻化为乌有。刘铭传只得再次白手起家,仆仆于风尘之中,“自从家破苦奔波,懒向人前唤奈何”。这种早年生活的苦难是他一生都不能磨灭的记忆。
  1861年,刘铭传率领他的团练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算是进入了正规的战斗序列,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战斗的岁月虽然充满豪情,但也备尝艰辛:“盗贼纵横敢宴安,征途驱马路漫漫。渡淮更觉风尘苦,放眼深愁世事难”,“军中夜夜枕戈眠,寝食难安亦自怜”,“冒暑赴濠梁,行艰路觉长。驰驱劳仆马,尘土满衣裳”……战斗生活是艰苦的,常常要顶风冒雪,晓行夜宿,艰苦的军旅生活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风尘劳苦无休息,憔悴形容羞自看”,“折磨消壮志,憔悴剩微躯”,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
  更让他劳心费神的是人格上的受轻视和人事的纠葛。这是一个更大的无形的枷锁,折磨得他透不过气起来,令他心力交瘁。刘铭传生长于贫寒之家,受到的教育极其有限,没有功名,这在那个极端重视科举功名的官场是非常受歧视的。不论他建立怎样的殊勋,也不论他怎样地刻苦学习,有怎样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和飞扬的文采,他都无法摆脱“武夫”的形象,这是他深藏内心的隐痛,也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挣脱的心结。“文章自古重科名”,刘铭传对此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武夫如犬马,驱使总由人”,“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武夫谁不贱,仆射大臣风”,他只能在感叹和羡慕中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
  官场上的人情世故也折磨着他的身心,刘铭传没有功名已经令那些士大夫们瞧不起了,他们对与这样一位“武夫”同列深感不平,恰恰这样一位“武夫”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登上了显赫的地位,这使他们颜面无光,让他们气恼,对其有一种“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讥讽,“三十人为一品官,多少憎忌少人欢”。本已功高遭忌,可他又是一个秉性孤傲、不喜流俗的人。李鸿章做寿,许多达官显要竞相送礼,唯有刘铭传特立独行,按合肥乡间习俗送了两条方片糕和二斤寿面,这样的性格在晚清那个波谲云诡的官场上是难以应付自如的,“为嫌仕宦无肝胆,不惯逢迎受折磨”。官场生活令他不悦,即便位尊权重,也没给他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感到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朋辈疏音问,官场任是非”,“旧交朋友亲疏见,新结邻封应答难”。在复杂的人世间和险恶的官场,他感到孤独和寂寞,“昔日江湖曾落魄,吹箫时节几人闻”,“一身落落谁知己,四顾茫茫且放歌”,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从其内心深处升起。
  官场的生存规则让他没有好心情,日常事务也令他心劳日拙。曾国藩说郭嵩焘并非“繁剧”之材,刘铭传何尝不是如此?在刘氏内心深处,潜隐着一种回归自然的天性,他早已厌倦了军书傍午的日子,向往淳朴、简约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此身欲闲散,故与宦情违”。然而,这样的辛劳,换得的又是什么呢?不论是现实生活的体验,还是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都不能让他心情愉快。“不幸入官场,奔劳日日忙。何曾真富贵,依旧布衣裳。”这是他的自嘲,也是他真实的心境和生活状态。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名利与宦海沉浮看得十分透彻,“一时向上,一时向下,身外功名总是空”。对历史的理解更让他把所谓的功业看得极其淡薄,刘铭传虽然没有接受多少学校教育,但并不表示他没有读多少书,在少年时代后期和青年时代初期,他迸发出一种罕见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文化水平急剧提高,至同治初年,他已经能够饶有兴味地熟读《史记》那样的典籍。人生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关内曾更秦法律,眼前不见汉山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回肠荡气的朝代,既然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都烟消云散了,那么他拼死捍卫的没落王朝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珍视的呢?“繁华转眼空”,这使得刘铭传在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丝的落寞。
  三、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功地领导了台湾的建设和提出要警惕日本对台湾的觊觎——刘铭传是晚清士人中的异数
  “回首战场都是泪,知心朋辈几人全”,有战争就会有伤亡,知心朋友的罹难时时捶打着他的身心,令他心痛不已。然而,这样大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他所取得的功名能够夸耀于人前吗?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在给其九弟沅浦的信中叹息说:“吾家兄弟带兵,以杀人为业,择术已自不慎……”对其靠杀人发家隐有愧意,希图有所弥补。刘铭传也有同感,他的所谓功业也是由杀人取得的,这并不使他感到光彩。想当初为了活命,他也办过团练,也常与官府发生冲突,只是后来因缘际会,他被官府收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凭借昔日与自己同样落魄的同胞的鲜血染红顶子毕竟不是一件得意的事,这使得他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羞愧。平捻归来后,刘氏深“鄙战功为不足道,当时文牍,一以火之。而深叹古贤王命将之义”。只有那些为民请命、功在社稷、利在黎庶的圣贤名将才是令人心仪的英雄,而刘铭传已经无可选择了。
  19世纪中后期的合肥西部乡村,闭塞落后,中国旧有的文化难以在此成长壮大,更鲜有西方新风气的传入。从这个近乎绝域的地方走出的刘铭传,在枪林弹雨中,在万千人倒下去的时刻,登上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位,也算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这个没有接受多少正规教育的庄稼汉,对传统文化竟有一种超人的领悟力和发自内心的喜好,不仅能作诗还能作画,其诗文水平甚至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嘉许;还不止如此,这个其貌不扬、略显土气的“武夫”,竟能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敏锐地观察到时局的变化,做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业绩,提出了许多带有预见性的见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功地领导了台湾的建设和提出要警惕日本对台湾的觊觎——刘铭传是晚清士人中的异数。
  然而,无论怎样的功高爵显,也无论怎样的才华横溢,他都无法摆脱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对他的羁绊和时代给他的安排。他在品味人生大境界的同时,内心也在经受着煎熬。对他来说,折磨、凄苦与辉煌、荣耀相伴,都是他生命历程的一部分,都是生活对他的馈赠,刘铭传无法将二者剖解开来,从而走向更超脱的境界。而所有这些,正生动地折射出晚清官场的形态和寒门子弟的生存图景。
其他文献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12位华人获得。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李政
期刊
1996年7月,“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北小岛设置了一个灯塔。时任全球保钓华人联盟领导人的陈毓祥及香港各界保钓人士闻讯,异常震怒。  经过紧急磋商与周密计划,决定由陈毓祥带领香港保钓人士乘坐“保钓号”,开始为期3天的保钓之行。  9月22日,“保钓号”自香港出发。  “保钓号”载有18名船员,17名誓死抢滩登陆的突击队人员,准备在钓鱼台列屿抢滩登陆,拆除日本右翼分子建造的灯塔及日本国旗标志,代之以中
期刊
李富清曾经担任过列宁的警卫员,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有过一年多的零距离接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200卢布,李富清把自己“卖”到俄国,做了苦工  李富清祖籍山东,父亲是个木匠,在老家无法养家糊口,就带着瞎眼睛的母亲,与妻子背井离乡闯关东。他们吃尽奔波之苦,终于到达沈阳,在贫民窟搭了个窝棚,就此安家了。父亲打零工,母亲拣煤渣。  1898年,李富清出生了。随后的5年里,家里连续添了5个小生命,即使李
期刊
在唐朝,大凡吟诗作赋有点名气的,基本上混得都不错,要么在中央任职,要么到地方做官,唯独一位老兄除外,谁?山水田园诗两大代表之一——孟浩然。  这位孟兄年轻时恪守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训示,主要呆在家里,侍奉双亲,兼读书作文。几十年功夫,博览群书,吟诗作赋,那是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40岁那年,老孟看看周围能作几首诗的同志们都谋了个一官半职,而自己还是白身一个,挺失落,心想我老孟不比别人差啊
期刊
繁华的南京路,是旧上海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中最显著的地标。本文题图表现的是1949年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的解放大军夜宿南京路街头的情景,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新中国创建时期著名的经典照片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张照片对国内外读者都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  人民解放军接管大城市,是中共农村包围城市胜利的标志,也是一场新的考验与挑战。毛泽东在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说过,进入上海,中国革
期刊
一、县上派来的“一打三反”工作队进村了,腊月里成立了清账组  我们村(即柴里村)的“一打三反”运动是在1969年严冬开始的。  那年,整整一个冬天干旱少雪,西北风呜呜地吼着、抽打着,太阳像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射出的光有气无力,天地间干冷干冷的,没有一丝活气。一切生物都瑟缩着,萎靡而凄惨。  恰在此时,县(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上派来的“一打三反”工作队进村了。  队长李精亮,40岁挂
期刊
心死和身死,哪个更可怕?孔夫子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莫大于心死”,是说一个人最怕精神消亡。  把这句话放大一点,用于一个民族,那就是一个民族最怕没有精神支撑。换言之,要想灭掉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其精神。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对承载民族精神的高校进行狂轰滥炸,目的就在于此。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的7月29日,日军攻打天津
期刊
2012年9月,日本当局搞了一个所谓“购岛”闹剧,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土钓鱼岛,而且还派军舰巡逻,又有一些日本人登岛示威。更有甚者,竟然有日本人将“子弹信封”投入中国驻日使馆(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至此,日本的侵略嘴脸暴露无疑,霸权主义思想昭然若揭。  日本的如此行径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严重挑战。对此,我国著名作家、二战时欧洲的战地
期刊
一、在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第一期学生毕業典礼后的宴会上,新疆省主席杨增新被刺客枪杀于酒席之上  论及盛世才之前,不妨赘述一段民国以来新疆的政治风云。  新疆地处边陲,全境16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16个浙江省的面积。古称“西域”,与苏联接壤。  新疆自古为是非之地。民国以来,军政形势更是险恶诡异、风雷震荡。  民国后,新疆第一任军政长官叫杨增新。此人能文能武,在宦海中游历多年,是个非常有权术、有手段
期刊
由坦克、装甲车以及大道奇车拖着的加农炮等美式枪械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的入城队伍,像钢铁洪流般从前门入城,经过箭楼检阅台后即转入东交民巷,穿越外国人眼中的“国中之国”,真是大快民心和军心!从图1可见,过去华人不得进入的东交民巷,涌进了潮水般的市民,大家万分喜庆地欢迎人民军队,而两旁的外国使馆则门窗紧闭,可想而知屋里那些昔日耍尽威风的“洋大爷”是何心情。图2为北大、清华的学生爬上坦克车,与战士们一同高歌
期刊